图片:
图片:
著名理学家杨时的墓(今称杨龟山陵园)座落在福建省将乐县水南镇的乌石山麓,修建迄今已有877年的历史了。年复一年,前往拜谒祭祀的杨时后裔及其他各界人士,代不乏人,尤其是近十来年清明时节,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然而,在这些人当中,真正知晓陵园情况、能解玄机的人为数恐怕不多。笔者愿以多年收集的资料和研究心得与感兴趣者共享。
(一) 杨时的墓地是杨时本人亲自选定的
据《龟山先生年谱》记载:“宋高宗绍兴五年乙卯(1135年),公八十三岁。┅┅三月十五日,公与诸友相地于镛州之南山。”
“相地”就是踏勘、选择墓葬之地。杨时的故乡将乐县是福建省最早期建县的七个古县之一,曾于闽天德三年(945年)一度升县为州,因县城西郊有山形如覆钟,故取名为“镛州”。“镛”就是大钟。“镛州之南山”指的是将乐县城南面的山。
杨时是一位名闻海内外的著名理学家,他怎么会相地、看风水的堪舆之术?这要从杨时的易学水平说起——
杨时少年时很聪明而且好学,《龟山年谱》载:“五年庚子,公年八岁,能赋诗;六年辛丑,公年九岁,能作赋。”、“五年庚子,先生八岁,善属文,人称‘神童'。”从八九岁开始,这个小神童就为进取刻苦攻读。他曾在家乡将乐县城的含云寺旁筑室攻读。他在《含云寺真祠遗像记》中记曰:“是时,予尚幼,方肄业为科举之文,挟策读书,穷日夜之力,为进取计……”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为了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诗赋、帖经、墨义,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应试举人选《诗》、《尚书》、《易经》、《周礼》、《礼记》中的一经为本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参加考试。这科举改革五年之后,即熙宁九年,杨时考中进士。
杨时当时读了什么书?当年科举应试具体内容是什么?现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必与《易经》有关。
他从八九岁开始,一直到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十数载寒窗,《易经》作为必修的内容,他应该是熟读的。由此可以推测:杨时的易学水平不低。
杨时于宋哲宗八年(1093年)拜程颐为师。程颐在洛阳讲学的内容主要是以易说理,杨时被后人评为程门高足,承传程氏易学水平自然不止于一般。我们在传颂至今的“程门立雪”的典故中,虽然无法获悉杨、游二人争论与向老师程颐求教的具体内容,但是笔者揣测:与易学相关成份概率应该相对较高。这里面与游酢也是一位易学大家也有关联。
宋政和元年(1111),杨时在萧山知县任上,得意弟子罗从彦从家乡前往求教。他初入杨时门下时听杨时讲授即“汗惊浃背”,惊叹说“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杨时在讲《易·乾·九四爻》时,曾说“伊川(程颐)说甚善”。为了求证,他返回家乡,变卖田产,充作盘缠,前往洛阳向程颐请教。当他发现程颐所说与从杨时处听到的相差无几,便又从洛阳折返,师事杨时。从罗从彦求学中,我们可以得知:1.杨时在东南传播理学,程氏易学是讲学的重要内容;2.杨时讲程氏易学与老师程颐所授的相差无几。
程颐所著《伊川易传》是杨时整理和刊行出版的。杨时在《校正伊川易传后序》中说:“伊川先生著易传,方草具,未及成书而先生得疾,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而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政和之初,予友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示予,而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毗陵,乃始校定,去其重复。逾年而始完。”杨时不仅整理过《伊川易传》,于晚年还整理了《河南程氏粹言》。通过整理老师遗作,杨时可以说是全面继承了程颐的易学思想。
杨时在继承程颐易学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有特色的易学思想。对于易学在卦、爻辞的释义上偏重于用,是他易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的亮点。
《杨龟山先生年谱》记载:“(宋)元符元年戌寅,先生四十六岁。归自浏阳。七月,著《周易解义》。”可惜此书已佚,我们现在已无从整体上了解、研究他的易学思想,只能从散落在《杨时集》中的片段去搜寻、去发现他对《易》的真知灼见。因此,笔者以为:杨时的易学水平是相当之高的,可以说是大师级的水平。
堪舆学作为以易学为基础、为精髓、为主杆的一个分支,在战国时期已发展到较为完善的水平。经秦汉迄唐宋,风气与水平又较前有所大的发展。此时期,凡习《易》者多通堪舆之学。杨时作为一对易学深有研究的大家,自然亦洞悉堪舆学的玄赜,从他选的墓地风水地理来看,至少是个行家。
了解了以上,杨时能与诸友相地于故乡之南山就不足为奇了。
(二) 杨时逝世
杨时在与诸友相地于故乡之南山并确定墓地之后,于同年四月二十四日卒于正寢。也就是说在他相好墓地后的一个多月,就过世了。《龟山年谱》载:“二十四日,先生卒于正寢。是日,先生晨兴,盥漱,粥罢,诸子侍侧,谕以修身齐家作人体要。语毕,至中庭书室就寢。随视之,先生已逝矣。”
杨时好象能测算出自已的阳寿几何,选好墓地后逾月就安然辞世,真是令后人惊奇与叹服。笔者以为只有四个字可以解释,那就是:“天人感应”。
(三)杨时墓
杨时墓座落在将乐县水南镇乌石山麓。这个杨时亲自为自已选定的墓地究竟有什么玄机呢?笔者试为解读——杨时为自已选定的墓地形态在风水地理上“喝形”称:“荷叶盖金龟”。这个墓地的“风水”好不好呢?中国古人相地之术一般都有这样一个流程,即:寻龙、点穴、查砂、问水、切相。杨时墓地“风水”如何,从这五个方面一一分析,便知端详。
1.寻龙。杨时墓的靠山是高大的乌石山,龙从东南而来,其脉接将乐县与沙县交界处的高峰雪峰山(海拔1299米)后,再往东南而去,不知其所止。福建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为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所以这一带的山脉全都植被繁茂。笔者曾登临乌石山顶,放眼望去,群山绵亘,莽莽苍苍,如有一条苍龙,雄健而矫灵,从天际与峰巅,伴白云遨游而来,顺金溪而下降于列祖山,水送龙行,入首于主山之下,正是所谓:“云从水绕之降龙”,极备大官之相。
2.点穴。杨时墓的主山,也就是玄武山,如一张倒扣过来的荷叶,三条山脊从山顶即荷叶的叶心分张而下,如同“爪”字形。中间的那一条山脊,即“爪”字的中间一竖,为干,为正脉,顺直而下,至山脚又隆起,状如“金龟”,为龙势脉气“正到长来”结聚之所。杨时墓的穴就点在“荷叶盖金龟”形的龟之上,这是极其准确的,是“上不伤龙,下不脱气,藏风聚气”之“要的”。穴场的土质为黄壤,土层深厚而纯净,亦称上佳。
3.查砂。“砂”即为穴场周围的山峦,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已论过,青龙、白虎即“爪”字的左撇右捺,两条山脊作回环拥抱之态,而且青龙高于白虎,最是合规。墓前是一山垅,较为开阔,是为大明堂轩宽敞;再往前,是一座小山,名唤“龙灯山”。低矮而浑圆,山上林木佳秀,其为案山,再合适不过;过案山是金溪两岸将乐县城古镛镇与水南镇的冲积平原,其中金溪从西南流向东北,水南小溪自东向西注入金溪,龙池溪自西向东注入金溪;再往前,就是稍高的石门岭,山脉横亘,耸拔端恃,是墓前的朝山。山、水、平阳排列有序而相映,清雅而秀丽,正合“朱雀翔舞”之规制。
4.问水。杨时墓前的山垅中有一条小溪涧,蜿蜒迂曲,自东向西注入金溪,溪水清澈明净,常年不断。金溪之水沿左青龙山下,浩浩荡荡由西南向东北奔流,青龙得水,绝佳。《葬经》云:“生气遇风则散,界水而止。”有这二水,穴场之脉气得以藏聚。
5.切相。所谓“相”就是墓地的座向。杨时墓是座午向子,即座南朝北。这是何故?在一般人眼里看,座北朝南才是好朝向。没错,那说的是阳宅。中国地处北半球,座北朝南最适宜。而阴宅却不一样,要以时以形而定。有的风水书认为:“看水定向”;有的认为:“四象取向”。“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杨时墓的风水地理看,两者都有所考虑。但笔者以为:杨时有他自已的寄情和牵挂。墓座南朝北,墓主可以时常向北望:一,可以望见将乐县城北郊的龙池,那里有生他养他的故居,有祖辈的坟茔,还有神奇的“落星穴”。“落星穴”在将乐县城北郊肖公洞山麓。《将乐县志》载:“晋朝义熙年间(405-418)有长星坠其处,俄成一穴。占星者谓:五百年后,当有大贤。邑人以德星坊名之。近杨氏故居,龟山先生实生于此,人以为应云。”这个说法曾广为流传,杨时应该是知晓的,那可是他人生命运的吉兆之处;二,可以远望他求学的地方——河南颖昌与洛阳,在那里他先后师事二程兄弟,成为程门高弟,后来成为闽南学鼻祖、理学宗师。尊师重教,是他的一生追求;三,可以远望皇城帝都,那里是他曾经为官和为忧国忧民殚精竭虑、不懈抗争的地方。爱国忧民是他的高风亮节。┅┅
人生有所眷恋,有所寄情,有所牵挂,就会对自己的身后事作出相应的安排,这已为许多名人的行为或遗嘱所证实。笔者以为;杨时也是如此。
还有一点,宋朝人,犹其是南宋士大夫阶层有墓地朝北的风气。据说是与怀念故国旧土有关。陆游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便是佐证。笔者亦以为:杨时也是如此。
不能说杨时墓地一点瘕疵没有,如墓地前的流水原为一条小涧,“天门”虽开,但小涧水流太小,汇入金溪之处、所谓“地户”,遮蔽不足。有说道:山主人丁水主财。杨时后裔虽然人丁兴旺,但大富之辈少见,可能就是应验。
不过1985年后这种情况大为改观。1985年,福建省与将乐县把杨时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定了陵园的保护范围;翌年,福建省文化厅和将乐县人民政府拨款修葺,重修了杨时墓。1993年,台湾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钦清先生捐资整修,修建了陵园的牌坊和曲桥。现在,杨时墓前修建的水塘连片,清流涵蓄,时见锦鳞游泳,鹭鸟翔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地户”处牌坊高耸,修竹茂密,“水上乐园”及一些民居次递建成,“地户”遮蔽已不成问题。相信现在及将来杨时后裔定然会在陶朱之道雄风大振的。
(四) 祭祀灵应
杨时墓历代官府于春秋两祭,族中人、敬慕者亦遵例而行。
在众多的杨时后裔中,文臣武将代不乏人,求学应试的学子更是人数众多,不时之期,墓前也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有春风得意的,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自然会到祖宗灵前祭祀,以求福佑;有官场失意的,也会到祖宗灵前祈祷,望予指点;常有莘莘学子,三五成群,到墓园拜祭,以求心思开窍,学业长进,考场顺利。杨时是一位大学者,既是杨氏的显祖,又是客家人的先贤,据说他对后人,尤其是求学的后人的祈求,还相当的眷顾。因此每逢清明或大考之前后,学子们及其家人来拜求的,来答谢的日见增多。事经传播,更有不远数十百里前来者。显祖庇佑,先贤灵验,当是圣人精魂不灭与信众虔诚所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