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巧之穴,虽在高山,及登其所,豁然开阔,局势宽平如在平地,不知为万仞之巅,四面八方献奇列秀,城郭周完,名堂团聚,水不倾泻,穴不孤寒。”山脊如墓背,前端右侧的石壁恰如墓面。没有看到坟墓,故千百年来,朝拜祭祀者都以石壁为墓碑。入首处如丝如带,两边便是万丈深渊,父母山如屏如盖,终年白雾缭绕,晴雨无常,正所谓“洞中有蛰龙,触之者,风雨立至”。水流自右后方有一高山大湖泊,蜿蜒而来,由穴前绕青龙而下深潭,声若锤鼓。前方两座耸立如柱的山峰,以关内堂,一左一右,俗称为“将军柱”。外阳宽畅,前有群峰呈秀,后有帐幕屏盖,没有辜负“天子地”的美誉。 E>O@Bv
@;KvUR/+FE
三、真假存疑 9l:[jsk<d
kuq&; uk$Q
没见到天子地真面目时,心中自然存有疑惑,刘邦的祖父是如何来到凌云山的。待见到真面目之后,大家更是怀疑,先不谈此地是否为禁地,单就没有坟墓来看,也基本可以确定是假的了。若真在这里,刘邦在统一中国后就应建成皇家陵园了,若遗址被毁,后来朝拜之人也应将其修复了,而天葬地自然也是神话罢了。不过这里奇峰罗列,山川巧妙,如风霆开辟,鬼神剪除,天造地设的“佳城”,未免不让人生疑,连徐氏兄弟也骗过了。 8@|{n`n]
\< a^5'
对于凌云山有汉高祖祖坟,明清以来也有很多人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T)Q_dF.N
5@
Hg 4.
明中期的董越在其《十二境诗寄金邑候并引》中写道:“县比凌云山,牙鼓旧名洞。生丰长沛人,安得此先陇。曾闻南汉龚,亦冒神明后。此恐其所从,顷君扫尘垢”。 9xE_Awlc85
G({VK
董越否定了凌云山有汉高祖刘邦祖坟的可能性,怀疑凌云山之汉高祖是南汉高祖刘龚。康熙二十二年(1683)((杨龙泉志草》也持南汉高祖刘龚之说,认为“山麓之村名南团者,以为即南汉二字之讹,其意盖亦欲明《旧说》之误,而谓董说之近是也。” TI0=nfj
.q!i
+0
乾嘉时期的恽敬(1757—1817)对宁都的汉高祖祖坟进行全面质疑:宁都民多立庙祀汉高祖。《州志》言州北八十里为高祖祖墓,故祀之。此言鄙野无故实,地志之谬多此类也!《汉书·高祖祀》赞曰: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注。范氏世祀于晋,故有晋巫。范会支庶留秦为刘氏,故有秦巫,刘氏随魏徙大梁,故有梁巫,后徙丰,丰属荆,故有荆巫。是汉之先世。自晋而秦、而魏、而丰,较然可数。于宁都不相涉。赞又曰:丰公,尽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是丰公葬丰也。太上皇葬栎阳。昭灵夫人葬小黄,丰公以前当葬梁。宁都无高祖祖墓可断已。汉制郡国,皆立庙,然必巡幸所至者。其时豫章郡治今南昌,高祖未尝至。而宁都又未置县,以山溪隶雩都,亦不宜有庙。北汉刘晟、南汉刘龚皆号高祖,然北汉沙陀人,南汉彭城人,其时宁都为杨吴、李唐所据,与南、北汉为敌国,亦不宜有庙。唯《十国春秋》载刘龚之祖,自上蔡徙闽,或宁都为道所经有旅葬者,故后世祀龚欤!龚奢虐为民害数十年。然则宁都凡祀高祖者,其庙皆可毁也。十一月八日过宁都记此。 H+@?K6{h
~:|V,1
到了清道光年间,《宁都直隶州志》认为:阳都之有汉高祖庙,固由于凌云山之有汉高祖祖墓,而汉高祖坟相传在阳都之凌云山,则始于后人假托张子微之名著《地理玉髓经》,以汉高祖、张子房、韩淮阴等祖坟列之天下名墓图。此其说之悠谬无稽,本不足辩。元朝吴文正公澄曰:宋朱儒者家家以地理自负,丰城儒流所撰《玉髓经》假托欺诳,举世惑焉!而莫之察。由文正之言观之,可知但俗相沿之说,不过为诞谩,不足信之。伪书所惑,直辟可已。 /b/ 6*&
}_H\75Iv
宁都天子地刘邦祖坟既然是假的,又如何传的如此逼真而广泛呢?有人认为源起南迁汉人对汉帝的崇拜,通过祭祀汉高祖祖坟和汉帝庙来表达和维系汉人的身份;也有人认为是宁都刘氏客家族为了在与土家族的资源争夺中提高自身的合理合法性而编造的传说;还有人认为起因于凌云山脚下村民的风水宝地争夺,通过标记假祖坟的方式来抢占地盘。到底属于何种原因,已很难考证,但是凌云山的钟灵毓秀已让天子地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U-U(_W5&
kf#S"[/E
(文中部分内容摘自温春香《民间信仰与客家历史记忆的建构——以宁都县汉帝信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