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Pages: 2/2     Go
主题 : 分释十缘发心一 | 念佛重恩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26
威望: 1554 点
金钱: 3200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388(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10楼  发表于: 2024-02-23 14:36

分释十缘发心十 | 令正法久住——痛念正法难遇(上)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江西

原文

云何令正法久住?谓我世尊无量劫来,为我等故,修菩提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因圆果满,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缘周讫,入于涅槃。正法、像法皆已灭尽,仅存末法,有教无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尽逐利名,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义,僧是何名。衰残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觉泪下。我为佛子,不能报恩,内无益于己,外无益于人,生无益于时,死无益于后。天虽高不能覆我,地虽厚不能载我。极重罪人,非我而谁?


这是发菩提心的第十项因缘了,令正
法久住。这里分两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次是“痛念正法难遇”,第二个层次是“正明必须发心”。那“令正法久
住”,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学戒
律都谈到,佛结每条戒都会说结这条戒有
十种利益。这十种利益,每条戒都是一样的:“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
乐,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难调者
令调顺,惭愧者得安乐,断现在有漏,断
未来有漏,乃至“令正法久住”。那这是
作为佛弟子,大乘行人的一个重要科目。
省庵大师把它放在最后,也就说明这是压
轴的一个内容,意义非常深远。从文句上
也能感受到省庵大师具有着深沉的忧患意
识。这个正法就是佛所说的一代时教,教
理行果。在佛教当中,对这个法是非常尊
重的,一切佛菩萨都是由法来成就的。佛
已经成就以后,还要以法为师。所以正法
是一切众生无明长夜的智慧的火炬,如果
正法不在世间流行,那一切众生都长夜漫
漫,永无解脱之日。所以对一个大乘行人
来说,令正法久住就是他神圣不可推却的
一个使命。

这里“我世尊”就是指释迦牟尼佛,
他无量劫以来,从初发菩提心就为救度我
等众生故,广修菩萨六度万行,捍劳忍
苦,“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方
面佛谈他因地的本生故事展开得就很多
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乃至般若,
佛都到达了波罗蜜的程度,圆满的程度。
这一切都是为了度众生故,难行能行,难
忍能忍。直到“因圆”,因就是福德智
慧、六度万行之因,圆,就是圆满,成佛
的果位就法尔自然地获得了,就“遂致成
佛”。

那成佛后就开始兑现他因地发的菩提
大愿了,就得要开始施设教法,普度众
生。所以一代时教,处处讲经说法,有缘
的众生都得度了,未能得度的众生也种下
了未来得度的因缘。佛示现的八相成道属
于化身佛,化身佛的寿命有长有短,是随
众生的机缘来决定的。众生能感的机息
了,那佛教化的缘也就停下来了。这就
是“化缘周讫”,周讫就示现涅槃。涅槃
不是死亡的意思,世间人以为佛死了,涅
槃就是究竟圆满、寂静安乐的那个境界。

佛示现涅槃是为度众生故,佛从实在
来说永不涅槃,他只是一个示现。你说他
是死亡,你看佛涅槃的时候那种瑞相,首
先放光,召集了很多的天人,盛况空前。
结果摩诃迦叶还没有来,等摩诃迦叶赶到
的时候,佛在金棺里面还伸脚出来。就是
摩耶夫人从天上来最后看儿子一眼,那佛
从金棺里面坐起来。乃至于拘尸那迦城的
众生都想观瞻,那金棺自然地就飘起来,
有七多罗树那么高,荼毗时,所有的香
木,都不能燃烧,是佛从胸前自出三昧火
来荼毗的。这可不是一般死亡的概念哪,
非常神妙。

佛入于涅槃后留下的是碎身舍利,一
代时教就是法身舍利。佛陀的教法诞生在
印度的恒河两岸,正法有一千年,像法有
一千年,末法是一万年,这是佛陀首先悬记的一个法运。所以佛教从他诞生的一开始就预示着他未来的消亡的命运。这些也
都代表着无常啊。

我们遥想在两千五百年前,印度佛教
的兴盛,那现在你再到印度去朝拜一下,
会发现诞生在印度的佛教却在印度本土基
本消亡了。整个的圣迹,现在似乎什么都
看不到了,我们只能从残壁断垣当中去遥
想当年的辉煌,真的是无常的。再看西域
一带,在公元二世纪、三世纪,佛教逐步
地传到西域一带,就现在新疆那一带。从
公元三世纪到八世纪,那五百年的阶段是
西域一带佛教非常辉煌的时期,称为佛国
啊。来东土传大乘佛法的很多的三藏法
师,都是从西域诸国过来的。像康僧铠,
翻译《无量寿经》的;支娄迦谶,是月氏
国的;康僧铠是康居国的,鸠摩罗什大师
是龟兹国的;佛陀耶舍,参加了我们莲社
的十八高贤之一,他是罽宾国的;翻译
《华严经》的实叉难陀,他是于阗国的。
这些都是西域一带的,但现在到新疆去
看,已经再也看不到那样的辉煌了。从八
世纪、九世纪,伊斯兰教国家的侵入,整
个佛教也就在那里消亡了。所幸的是经由
丝绸之路,佛教的火种传到震旦国,最终
在我们中国生根开花了。

    
在汉明帝的时候,佛法最先以官方迎
请的形式正式传到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第一个高潮。这个高潮是以慧远大师启建白莲社作为一个象征。从白莲社
成立开始,到唐武宗灭佛,这近四百五十
年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极为辉煌的时
期,各宗各派相继建立,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贩夫走卒,普遍地信仰佛教。唐武宗灭佛之后,佛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各宗各派都全面衰微,那禅宗走向了山林。以
后又是五代十国的战乱。元代又奉行藏传佛教,所以佛教从明清以来就呈现出衰残
的景象。明代朱元璋,原来就是出家人,
他夺取天下之后,做皇帝了,他对于当时的佛教界都有斥责呀,说某些僧道都不循本俗,污教败行,为害甚大。他是懂佛教
的人,看到明朝佛教是这个样子。

看憨山大师的年谱,比如他到山东崂
山去,那当地人都不知道有佛教,反而是
罗教盛行。他来到江西青原山的净居寺,
那时候那个寺院基本上是半废,几个出家
人还蓄头发。六祖惠能主持过的南华寺,
寺院很大,但大部分都是空房子,进了寺门就好像绝无人迹,唯有几个僧人在那里
侍候香火。这是明代的情况。

你看当时见月律师,明末清初,他来
东林寺,东林寺也是这个样子啊。东林寺
实际上就是慧远大师那个时候,它是盛极
一时,一直到唐代大周年间,是非常好的
一段时间。唐武宗灭佛之后,东林寺就全
面衰败。北宋年间有一位常总禅师在这住
持,中兴了一段时间。到了明代,从王阳
明来东林寺留的诗歌来看,他都非常感
慨,文人学士来东林寺都非常感慨,这么
一座祖庭寺院,怎么成了这个样子?那见
月律师《一梦漫言》里面记载的东林寺不
仅衰败呀,荒草萋萋,大雄宝殿都是灰
尘,而且想挂个单都不让啊。

到了太平天国的时候,太平天国是奉
行上帝教呀,它所到之处,把本土的宗教
-佛教和道教全都摧毁了。实际上到了
清末,包括民国年间,东林寺基本上就成
了子孙庙,没有多少房子。子孙庙就是人
家云水僧想挂单都是不可能的。果一老和
尚,五十年代他想在东林寺挂单挂不了,
不让他挂。

▲60年代的东林寺照片中的僧人是果一法师

我看到一个资料,在民国年间东林寺
非常凋零的时候,上海的一批居士就想帮
帮东林寺,就想把印光大师请过来。看来
印光大师也没有拒绝,但是提了个要求,
如果我去东林寺,必须要改成十方丛林,
就提这么个要求。然而这个要求都落实不
下来,本寺院的这些比丘们就是要坚持子
孙庙,那就根本没有办法弄了。所以你看
佛教的隆替,从东林寺这么一座寺院来
看,那都是窥一斑见全豹。

到了建国之后,那就更衰败了,原来
五十年代不是搞一个上交寺产的活动吗!
每一座寺院都要上缴,寺院的田地都要分
给农民,寺院的出家人也像农民一样,得
一点田地,赖以聊生。到了集体化的时候
又上交了,基本上寺院的生存基础没有
了。五九年周恩来总理来东林寺,当时寺
院的住持就汇报个事情,说政府号召要把
东林寺交给国家,他们都觉得没有地方可
去。周恩来总理-他还是有一些文化意
识啊--觉得东林寺不能随便交,这是一
个祖庭,这要保护啊,就跟当时的江西省
省长说东林寺需要保护,才没有上交。到
文革也还是难逃劫运,东林寺成了一个化
肥厂了。

东林寺是改革开放最先恢复的一批寺
院,政府还拨了款。这是什么因缘呢?这
是有背景的。就是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
化,日本代表团在七六年来中国访问,就
提出要去拜祖庭,拜东林寺。因为日本有
些寺院对东林寺还很有感情,甚至把东林
寺作为他的母家呀。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第五次东渡失败北返时到过东林寺,并曾
停留三日。东林寺有一位监院叫智恩和
尚,第六次东渡时跟他一块去了日本。青
莲花的种子是不是那个时候传过去的还要
考证。反正现在日本有一个青莲寺,上次
他的住持过来了,他的那个寺院的莲花种
子就是从东林寺传过去的。

70年代果一法师初修的东林寺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26
威望: 1554 点
金钱: 3200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388(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11楼  发表于: 2024-02-24 14:45

分释十缘发心十 | 令正法久住——痛念正法难遇(下)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作为一个祖庭龙天护法也都在关注。
为什么这样说呢?智者大师曾经来过东林
寺,来东林寺的因缘还很有点不可思议。
当时足隋朝改朝换代的时候,杨广要取代
陈国,多处都在打仗,智者人师就离开天
台山,到湖北和湖南一带来。结果在中
途,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一位老僧,告
诉他:“陶侃瑞像,敬屈守护”。“陶侃
瑞像”就是指东林寺的金文殊。那是陶侃
当时在广州作刺史,看到海里面放光,派
人捞起来的,后来供夲在武汉的寒溪寺,
那时候他又在武汉做地方官。后来他又调
到其他地方去,想把金文殊带走,结果沉
到水里了,捞不上米。多年后,慧远大师
拿着香炉在江边祷告,金文殊浮上来了,
于是就把金像请到东林寺。当时东林寺有
座文殊阁的,看看什么时候我们还足要恢
复一下文殊阁。那智者大师得这个梦,就
是那位老年的僧人告诉他“陶侃瑞像,敬
屈守护”,就是叫他要过去守护金文殊,
他就来到东林寺。那也是蒙智者大师的德
业所感,当时浔阳一带的寺院全都遭受了
战火的破坏,唯有东林寺很安全。所以从
这些来看,这个祖庭,它这样的一个兴哀
命运也有它的因果:

这以后,果一老和尚七八年重返东林
寺。由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以及保护文
物的因缘,政府就开始重视东林寺了,陆
续拨了几十万元的款项来恢复东林寺。政
府拨钱恢复寺院,还足很不寻常的。那时
候还是值点钱哪,所以果一老和尚就基本
上使东林寺有点初具规模了。但近年来,
那些规模又觉得不够用了,所以我们这些
年来也盖了一些房子,也扩大了一些规
模。再就看所有的祖师大德们,他们护持
正法的心足非常的恳切的。就以慈远大师
为例,你看他的德业。当时桓玄要“沙汰
僧尼”。从佛教传到中国,魏晋南北朝时
期虽然非常的兴盛,出家人很多,那时候
出家人到达总人口的二十分之.,即二十
个人里面有一个出家的,尤其北方,北方
的帝王很多都是信佛的,南方亦复如是。
那时候的法缘非常兴盛。但桓玄“沙汰僧
尼”,原因实际上也有来自教内的问题
就是由于社会崇尚佛教,“京师竞其奢
淫,荣观纷于朝市”,这是桓玄“沙汰僧
尼”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这些出家人过
着名侈的生活。再加上有些人是为避兵
役、避税来出家,被称为“游食之群”。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有一些出家人游
走于朝廷,干预朝政,这都是很危险的。
当时有一位比丘尼跟皇后、妃子都走得很
近。所以一些官员看她能走这关系,官员
的升官,就走她的关系,给她贿赂,常常
还有点效果,当时荆州刺史这么一个肥
缺,殷仲堪和桓玄都想要这个位子,结果
殷仲堪就走了这个路子,就得到了这个位
子。那桓玄当然就有怨气呀,所以以后他
作太尉的时候,大权在握,就拿这个开刀
了。在这种情况下,慧远大师挺身而出,
建议桓幺“沙汰僧尼”要把握分寸。当时
桓玄说对那些能够讲经说法的,戒行无亏
的,安分修行的都可以留下来,其余的都
要沙汰,罢道还俗。但是这里面的分寸怎
么把握呢? 说不准很容易就扩大化了。所
以慧远大师还特意写一封信去谈这个事,
说:“经教所开总共有三科,.者禅思入
微,即能真心坐祥的,二者讽味遗典,即
能诵经讲经的,三者兴建福业,即能够兴
福的。这三科都要以戒律作为根本,檀越
建议的与这三科大致相同,这很好。但是
还有一部分人建议区别对待:有些兴福之
人,外相不守常规,实则不违戒律;有些
人虽不能讲经说法,但能持续讽诵经典;
有些年长僧人上述三科虽无建树,但为人
端正,还没有什么行为上的人的错误。这
些人都应该保留,还要防止执行者见识不
及而“滥及善人”。那这封信实际上对沙
汰的扩大化有一种很好的预防作用。要么
相玄就只留下-小部分僧人,大部分都被
他沙汰了。当然桓玄对慧远大师还是很客
气,他在信中说:“唯庐山道德所居,不
在搜简之例”,东林寺他不过问,这里肯
定都是好比丘,不来沙汰。所以历代都有
佛教的很多危机呀。当时朝廷有一个动
议,要出家人顶礼皇帝。慧远大师就觉得
如果这个动议一旦实行,那大法就将沦陷
哪。所以他据理力争,写了五篇《沙门不
敬王者论》,阐述出家足“方外之宾”,
他是“遁世以求其志”的人,他们的袈裟
和钵盂不是朝廷之物,所以沙门是不能顶
礼王者的。由于这儿封书信,也由于慧远
大师的德望所感,桓玄篡位后最终下诏让
步,同意沙门不必礼敬王者。

所以你看慧远大师的一生哪,那真的
就是非常护法。“令正法久住”就是护
法、护教啊。无论是哪位西域或天竺国来
的三藏法师,慧远大师都非常的礼遇,请
他译经,所以佛驮跋陀罗尊者,为什么这
里有他的塔?他称慧远大师对他有知遇之
恩,在长安受到了被误摈的遭遇,他就直
奔东林寺。慧远大师成就了佛驮跋陀罗尊
者在南方的弘法、翻译的工作。甚至佛驮
跋陀罗尊者翻译的晋译《华严经》梵本,
就是慧远大师派弟子支法领、法净到西域
去求得的。鸠摩罗什大师中途曾经想回国
的时候,慧远大师赶紧写信挽留。佛陀耶
舍一来庐山,慧远大师赶紧延请他加入莲
社。莲社所会集的缁白二众,实际上也足
会集了佛教内外的护法的力量啊,所以鸠
摩罗什大师称慧远大师是“东方护法菩
萨”呀!
明朝的佛教就很哀败,到了清代就更
是每况愈下。清朝的前期应该说还算不错
的,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是属于清
朝的最好的时期,这四位皇帝还都是信佛
的,尤其是雍正皇帝。康熙皇帝他曾经有
·首诗就谈到佛教的衰微问题,“颓波日
下岂能回,二氏于今究可哀!何必辟邪犹
泥古,留资画景与诗材。”在他眼里,佛
教和道教这种颓毁呀,江河日下,不可挽
回了,所以“二氏”就是指佛教和道教,
于今真的是很悲哀呀!真正修行人很少,
弘法的很少。所以兴盛千余年的大教,在
那个时代竞成了文人墨客寄寓怀古幽情的
点缀品哪!

所以为什么省庵大师在这里非常的感
慨呀?佛入涅槃之后,正法、像法已经过
去了,现在就是木法的时候。如果从正法
·千年、像法一千年、未法一万年米看,
佛教诞生约一千年之后,在公元前二年传
到震旦国,再过一千年,大概是北宋年
问,从那以后就进入到未法。现在“仅存
末法”,末法是什么情况呢?足“有教无
人”,有教法没有证果的人,甚至说难得
有真正修行的人。隋唐之际善知识如林,
到了后面就有教无人了。

那有教无人呈现什么情况呢?有四
点。“邪正不分”,邪法、正法分不清
楚,没有正知正见哪。“是非莫辨”,缺
乏智慧,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不正确
的,辨别不清楚。“竞争人我”,反而是
门庭之见很重,我执我慢,竞争人
我。“尽逐利名”,就是追名逐利呀。那
你想一想,当一个僧团到了追名逐利的时
候,那还能够住持正法吗?还能传持法道
吗?而且是“举目滔滔,天下皆是”,是普遍现象啊!

“不知佛是何人”,你问一些修行人
佛是何人,他搞不清楚,就是不了解佛的
真实的内涵。要说你是学佛修行,你要信
佛,信佛必须要知道佛的功德呀。佛是大
圣人,是契证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佛是觉
悟者,佛是智慧者呀。那这些内涵,相当
·部分人不了解呀。“法为何义”,法,
音译为达磨,轨持义,是法界的真理呀。
真空妙有,缘起性空,不管有佛无佛,法
足永恒在那里的。“僧为何名”,僧是什
么意思?僧是什么样的品格,僧的本分和
行为是什么?可能搞不清楚,所以僧格也
建立不起来。
南無東方護法菩薩


谈虚法师在他的《影尘回忆录》有一
段,是一九一八年他陪着谛闲老和尚到北
京去弘法,讲《圆觉经》。他就概略地说
了一下北京佛教的情况。那北京也足首善
之地,明清的首都,确实寺院很多,有一
千一百多所,但是没有多少寺院讲经说法
呀。这个讲经法会往往还是居士发动的,
那这次就是叶恭绰、徐蔚如这些居士发起
了这么一个讲经法会。那么讲经的过程当
中发现,这一下多所寺院,大从林就有七
十多所,真正对谛闲老法师去讲经采取欢
迎态度的,还没有多少。那中途参加了一
个寺院的升座法公,哎,就发现出家人向
俗人顶礼,披着祖衣与居士去拜座,因为
北京官员多,王爷多啊。

从慧远大师作《沙门不敬王者论》.
到了民国年问的时候,竟然出家人披着祖
衣向这些官员们顶礼。这不是衰残至极
吗?所以这是“殆不忍言”哪。省庵大师
是个中之人,他从小出家,他在后面谈为
什么要举办涅槃法会,他从小在寺院的时
候曾经问那些长老大德们,问“如来什么
时候涅槃”,却竟然得不到一个正确的答
复,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哪一天涅槃。

所以我们说令正法久住的主力军足僧
团,那这个令正法久住的核心,就是僧团
要有持戒意识,要持戒。佛在经典当中常
常很沉痛地说,佛法的灭亡不是来自外
部,是米白内部。末法有很多恶比丘,魔
比丘,披着如来的袈裟,不持戒律,败坏
佛教,这就称为“师子身中虫”。.个狮
子很雄猛,即便它躺在那里,就是那种状
态,那其它的动物都不敢靠前,唯有狮子
身上的虫,它才敢吃狮子的肉。所以这个
僧团的建设永远足令正法久住的核心,但
这个却很难哪。

这个佛法的纯正性,在佛灭度之后,
它就开始了一种变易。这种变易,别说是
在像法和末法,我们看阿难尊者涅槃的一
个故事,他为什么取涅槃?阿难是传佛心
印的人哪,摩诃迦叶把衣钵传给阿难,就
入灭了呀,那阿难尊者就要去教化众生。
有一天他路过一片竹林的时候,听到一位
比丘在诵一个《法句经》的偈子说:“若
人生百岁,不见水潦涸,不如生一日,而
得睹见之。”这阿难尊者一听就感慨呀,
佛陀入灭没有多长时问,诵个偈子都搞错
了,感慨“世间眼灭,何其速战”。所以
就告诉这位比丘说,你诵的不对,这首偈
子是这样说的,就是“若人生百岁,不解
生灭法,不如生日,而得解了之”,那
这比丘当时听了之后也不置可否,他也搞
不准,因为前面那首偈子是他师父传给他
的,所以他就回去禀告他的师父,说阿难
尊者告诉我,说我前面诵的诵错了,要诵
这个。然而他的师父竟然说,阿难已经年
老了,头脑昏愦了,他讲的不对,我说的
才对。所以这位比丘一听师父这么说,继
续摇头晃脑地诵:啊!若人生百岁,不见
水潦涸,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后来
阿难听到这位比丘还是诵原来那首偈,就
觉得他轻慢我的言教哪,然后就入定观
察,谁能够把他那位师父的思想转化过
来。一观察,发现他的那位师父那种知
见,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转变过来。所
以阿难就为这个事情,觉得自己住在世间
没有什么价值了,“我于今日宜入涅
槃”,就为这个事而入涅槃了。

所以以后的人对佛经不断地加水分。
不断加水分,已经稀释到相当的程度了,
但我等众生可能是搞不清楚的。这个法是
不是原汁原味的正法,这要开佛知见的人
才能了解呀。所以我们来看藩益大师,他
是一个发了大菩提心的人,出家之后径山
参禅就开悟了,以后他写的自传中就自
称“八不道人”。说古代有禅、有懦、有
教、有律,“道人既蹴然不敢”,就是指
他自己不敢跟古代的这些儒、禅、教、律
相提并论,他赶不上;但是今日社会也有
禅、有儒、有教、有律,道人却“艴然不
屑”,因为全都异化,根本就变样了。所
以对古代的攀不上,对现代的看不上,所
以他干脆就称自己叫“八不道人”。

他在五十岁那·年,有一天跟他的弟
子成时法师有一个对话。他对成时说,我
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生净
上。就是我原来念念都想在这个世间来把
佛陀时代的比丘戒法给他传承,发扬光
大,戒律当中讲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
就预示着佛的正法还在这个世问。油益大
师一生就是汲汲于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后
发现不可得,做不到。所以他才念念求生
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看一下藩益大师的心路历程,他
原来作大朗优婆塞的时候,做居上身的时
候就发了大菩提愿的,也发了四十八大愿
的。他是以这个菩提愿作为根本来出家
的,出家之后他首先在宗门下用工夫,径
山坐禅,大彻大悟。所以为什么称他
为“名字位中真佛眼”哪?就是因为他足
开悟的人。所以为什么看蒲益大师的书尽
可放心,因为他是开佛知见的,他对于以
前的佛教有一个总结;对现在的有一个梳
理,所以他所谈的,对未来就有指导意
义。所以满益大师他确实对于近代的佛教
建立了一个修行上的一个坐标,开佛知见。开佛知见,他就彻见近世禅者之病。
宋明以来禅宗是主流,但是他见到这些参
禅的病哪,病在什么地方呢?在绝无正知
见,这些禅和子都没有正知见,不足在多
知见。弊病还在不尊重波罗提术叉,非在
著戒相也。宗门下常常对持戒不是太重
视,认为你太汲汲持戒的那些行为是著
相,所以实际上病是在不尊重戒律,不是
在著戒相。所以藩益大师,虽然禅宗开悟
了,他以后就把这个“禅”字抹倒,不谈
了,专门弘扬戒律,专门弘扬教法,所以
他对天台教、对或律都非常用心。所以他
有三次的阅藏,阅藏之后就写了一部《重
治吡尼事义集要》。然后用天台教来梳理
一代时教,《弥陀要解》他都用了很强的
天台教的那种理论框架。所以他在弘扬戒
律的过程当中,也就想求五比丘如法共
住,为什么五比丘能够如法共住就意味着
正法在世呢?因为五比丘是他可以除了这
个僧残罪羯磨不能做之外,其它的所有的
法事活动都能做。但是,这五比丘真正有
戒体,有或行,而且还能够依六和敬的原
则水乳交融,能够住在一起,那是太难
了。你看藩益大师弘扬戒律的过程,一
次、两次、三次,最终都不成功啊。第·
足学戒律的人很少;第二足学了之后能够
去认真地落实的,更少;好不容易有一两
个、两三个愿意学戒律,很愿意去行持
的,哎,又短命了,去世了。

所以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不可得。所以
他才想赶紧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
方极乐世界再乘本愿轮,仗阿弥陀佛的慈
悲愿力,再来娑婆世界大兴佛事。所以,
以后他的一切著述、演讲,只是为有缘的
众生结个法缘,下圆顿之种,就不像原来
他作大朗优婆塞的时候发的大愿,要让法
界众生一时成佛,直下相应,天下太平无
事,这样的愿,他放下了。时代是末法
了,众生根机上不去了。那还是明末清初
的时候,应该说还有一些修行人。

到了民国年代,印祖在《文钞》里面
常常感慨佛教的衰微。这衰微的原因,重
要的一点他归结为就是顺治皇帝(叫清世
祖)废除度僧考试制度,废除度牒,让什
么人都能出家。所以僧人的素质急剧地下
降,真的是龙蛇混杂,一些不是好心出家
的,各种动机的人都进入僧团。而且,农
业社会那些出家人的主体都是农民,或者
小手工业者,能够识字的人只能占到百分
之十或者百分之二十。百分之八十的人都
不识字啊,你怎么样让他去弘扬佛法呀?
所以为什么印祖后来特别强调出家要谨
慎,不能随便剃度,一定要拣别。如果是
赖佛偷生的人,国之废人,光头俗汉,那
不仅对佛教没有利益,而且是对佛教是巨
大的危害,宁缺毋滥。


     再就是从民国年间以来,有一个巨大
的挑战,就是西方文化的侵入,所谓西风
东渐。那时候中国知识分子都是谈科学和
民主的,所谓“德先生”和“赛先生”。
西方的这一套科学、科技体系,它对东方
文化、对佛教是非常排斥的。所以佛教在
清末、民国年间真是风雨飘摇,其中一个
重要的表现就是以寺院庙产来兴学的风
潮。从一九○五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度,大兴学校,但它又没有那么多的财力
来办学校,所以当时就掀起一个把寺院变
成学校的动议。民国年间,一九一三年,
袁世凯当政的时候,这个风潮越刮越烈
了,很多寺院基本上被地方以公益事业的
名义占据了,就是办学校。

当时中国佛教会的会长叫寄禅长老,
又叫敬安。寄禅长老很有文采,写诗也写
得很好的,他就到北京请愿。他跟内务部
的一个小官员在争论的时候,那个小官吏
对长老根本就不恭敬,呵斥长老。所以寄
禅长老就很气愤,这一气愤,当天晚上就
在法源寺圆寂了。这个事情在全国震动很
大,各级佛教团体都在抗议,社会也在谴
责,才逼得袁世凯把夺寺院、庙产办学校
的这个条例暂时放下了。

然而到了南京政府成立,哎,也要拿
寺院来办学校,又兴起来了,那大概是二
七、二八年。当时国民政府这批人,大部
分官员都是留学英美的,这些人也都是西
方的思想,所以对东方本土的宗教都是很
轻慢的,很看不上眼的。在这种情况下,
印光大师都是挺身而出的,想方设法要把
这个动议给它阻止的。所以你看佛教衰残
之至啊!

印祖一生,他护持正法,不遗余力。
为那个时代众生开出了一条儒佛共弘、信
愿念佛的修行道路,弘法风格非常平实。
但是,他实际上是继承了历代莲宗祖师的
思想。所以周孟由居士曾经有一个赞叹,
说“法雨老人”,就是印光大师,“禀善
导专修之旨”,他禀承的是善导大师专一
修净土法门的宗旨;“阐永明料简之
微”,就是阐释永明大师《禅净四料简》
的微言大义;“中正似莲池”,就是他的
中庸正大的心胸,就像莲池大师;“善巧
如云谷”,就是他的善巧方便就像云谷禅
师那样,教导袁了凡那样的方法;“宪章
灵峰”,灵峰就是藩益大师,以藩益大师
作为楷模;“步武资福”,资福就是指彻
悟大师,追随着彻悟大师的芳踪;“宏扬
净土,密护诸宗”,虽然是弘扬净土,对
其他宗派也在密护;“明昌佛法,潜挽世
风”,对整个时代的道德的低迷--礼崩
乐坏、西风渐进、邪说盛行,他都要以佛
法的因果和轮回来谈,潜挽世风。所
以“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
年来一人而已”,这种总结还是非常的精
到。你看这是在一个祖师身上凝聚了我们
前代祖师的精髓,在那个时代发扬光大。

省庵大师作为净土宗的祖师,他自觉
地承担起令正法久住的使命,他深刻地看
到了那个时代的佛教的衰微。这些祖师是
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来看的。

那应该说,如果在一个公平的比况来
看,那个时代比现在好很多。如果省庵大
师再看现在的情况,那又不知道怎么样的
血泪涟涟了。我们现在就越来越不像话
了。那真是,举目滔滔,天下皆是什么
呢?有多少正法的味道呢?有多少人真的
在为了生脱死去修行呢?弘法的都很少
啊。就是弘法,又有多少能把佛言祖语的
真实义给它传达出来呢?现在我们跟民国
相比都远远不及。民国年间,无论是教内
的高僧,还是某些居士,都有着深厚的儒
家文化的根底呀。到了我们这几代人,连
国学的基础都没有,很多的经书法宝,看
都看不懂啊。再加上各种的宗教思想、外
道邪说盛行,生存压力大,物欲横流,所
以佛教就越来越衰败呀!

所以在这个时候,真的要发起大菩提
心哪。身为佛子一定要报佛恩,报佛恩的
核心就是要弘法度众生。所以身为佛子不
能弘法利益众生,就是不能报佛恩。不能
报佛恩,对自己来说不能得到修行上的利益,对他人来说,也没有丝毫利益众生之
处。这样,你生存之日没有自利利他的利
益,死后也不能留下一点智慧的光亮照亮
后人。尤其作为一个出家人,你本身弘法
是家务没有做到。所以天虽然高远,但不
能覆盖我,地虽然广厚,但不能运载我。
也就是说我是天地之间一个极重的罪人
哪,“极重罪人,非我而谁?”这是一个
深刻的反省哪。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426
威望: 1554 点
金钱: 3200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5388(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11-23
12楼  发表于: 2024-02-25 19:18

分释十缘发心十 | 正明须发大心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江西



原文

由是痛不可忍,计无所出,顿忘鄙陋,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运于此时,决当图护持正法于来世。是故偕诸善友,同到道场,述为忏摩,建兹法会。发四十八之大愿,愿愿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从于今日,尽未来际,毕此一形,誓归安养。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辉,法门再阐。僧海澄清于此界,人民被化于东方。劫运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则区区真实苦心。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令正法久住,是每一个佛弟子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定要思惟这个问题。所以这一段就正面地阐明,必须要发菩提心,别无选择。看到佛教的衰微现状,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痛不可忍”,就是对佛教衰残到这个程度,真是惨痛不已,不能忍受。《梵网经菩萨戒》说,听到一个人说一句诽谤佛法的话,都像三百矛刺心一样的难以忍受,更何况我们这个时代多少人不能以身弘法,而且还以身谤法。如果佛弟子不持戒,就在谤法,就在毁教,就在令正法缩短寿命。

那痛不可忍,其他的方法没有,只有一条路了——“顿忘鄙陋”。鄙陋,就说自己的根机不够,德薄慧浅。但是,佛教正法的流传需要每一个佛子的这种担荷精神。首先得要有责任感,得要有承担,首先谈态度,能力问题放在第二步。所以顿忘鄙陋,这个顿忘,就是不再用分别心去说,我能不能去挽救啊?能不能去说这个事情呢?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浩然正气。但是浩然正气从哪儿来呢?就是“集义所生”。聚集了很多“义”,他那个浩然正气才能出来,这个“义”是从“仁义”里面出来,是从“无我”里面出来的。如果一个佛子他老是考虑“我”的话,他这种浩然正气出不来,他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出不来,他对佛法的这种担当感出不来。所以顿忘,就是真诚心出来了,有忧患意识啊。

“忽发大心”。就是佛法的凋零,甚至面临着灭法的情况,就激活了我们内心的这颗菩提心,忽然发起大菩提心。那发了大菩提心就得思惟,虽然众生共业所感,末法的法运不能挽回,但我绝对要发心,在来世要护持正法。这个意思就是思惟我现在的能力还不够,福德智慧还不能力挽狂澜,不能做中流砥柱。但是我一定要做中流砥柱,我一定要力挽狂澜。那怎么办呢?我一定要汲取福德智慧能量,这里就落实在求生净土上面。令正法久住,这么一个大课题,把它落实在求生净土上,这是非常具有法上的这种关系的。






所以就跟这些志同道合的善友们,共同来到涅槃道场,来忏悔多生多劫的业障,来建立这个涅槃的法会。这个法会它是持续七天的,有献供,有忏摩,有诵经,有拜忏,有讲经,到最后作回向,是这么一个涅槃法会,而且连续性地做了十年。

在这涅槃法会上,省庵大师发了四十八愿,这四十八大愿就是省庵大师与现前大众共同发的。四十八大愿内涵非常深广,但是主要是围绕着报恩、求生净土、成佛度众生的主题来发的。比如,第一愿:愿我过去生的父母、历劫的亲缘,乘佛法僧三宝的力量,快速地离开三恶道,得生人天善道,再渐次地修行,悉得成佛。就是对今生乃至多生多劫的父母,要发愿让他们成佛。第二愿:我无始劫以来的业障永远消除。这是忏悔业障。第三愿:希望我无始劫以来的贪爱烦恼,永尽无余,也让一切众生的烦恼贪爱,永尽无余。乃至于第十三愿:愿我临命终时,预知时至,阿弥陀佛来迎接我,接引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十四愿:我往生到极乐净土之后,悟证无生法忍再来这个世间来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这些发愿都是跟他前面的十种因缘发心有一种呼应关系。

发四十八大愿,每一愿都是为了度化众生的,不是为了自己求安乐。也期待以四十八大愿的动力,来推动百千劫的菩萨行的这种深切的修行之心。这个深心就是上要以智慧求成佛果,下要以悲愿去救度众生。这个上求下化的菩提心,“从于今日”,从今天开始,“尽未来际”,就不是尽形寿了,是无限的时空。






尽我这一世的这个业报身,要“誓归安养”。就是我这个菩提愿尽未来际都要延续,但今生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很重要。如果仅仅发我尽未来际都要上求下化,那可能跟通途的也一样啊,通途也说我无量劫以来都要生生世世度众生。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位慧布禅师,他就发愿要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度众生,与其在莲华里面十二劫不出来,倒不如生生世世在这里度众生。所以他发的这个愿对灵芝元照律师就有影响。元照律师也就发这个生生世世在这里度众生的愿,结果是由于生一场病之后,他才发现,虽然这个愿很弘大、很崇高,但是自己做不到,所以他才转过来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毕此一形,誓归安养”,非常重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九品往生嘛,像省庵大师那是上品上生。那我等众生虽然业障重,我们就是下品下生,那也是横超三界了,最终也能从莲华出来,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悟证无生法忍,就有回娑婆世界生死苦海度众生的本钱了。不到那儿去镀个金,我们想在这个世间度众生,无有是处。我们的烦恼很重,众生也是烦恼很重,这就类似于你自己都不会游泳,你还要跳到水里去救溺水的人,那个溺水人他死亡之前,哪怕看到一根稻草都要赶紧抓住,更何况看到一个人游过来了,他不紧紧把你抱住吗?这一抱住,掰都掰不开,那你两个人同归于尽,都沉下去了。

九品往生之后,再“回入娑婆”。回入娑婆,这时候你已经是打开了如来藏性了,你能够游戏神通了,你能有智慧辩才了,你能够观机逗教了,你能够不被我执身见烦恼所控制了。这时候如鹅鸭入水,身心自在,就可以大作佛事。像我等众生都烦恼太重,都很难去做到什么程度,随分随力而已。那省庵大师希望自己从极乐世界过来再度众生,所以为什么他四十九岁就往生了?你看他的价值观念跟一般人不一样。像他念佛这么精进,想多活若干年也是可以的,为什么他一看到西方三圣,他就要走?就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悟证无生法忍再回来。所以他为什么说“我去即来”,我去一下就马上回来。





这样就能够“佛日重辉”。佛的智慧就像太阳,在无明的暗夜当中是很需要这样的智慧之日的。但是随着末法的到来,众生的烦恼重,业障重,佛日黯淡。所以从极乐世界过来,使这个佛日——智慧的日光,重新焕发他的光辉。“法门再阐”,原来这个佛法凋零,善知识也很少,我们学佛法都没有入门,更谈不上登堂入室,只是知道皮毛。虽然经典的字都认识,但里面的法义根本就不能把握。到了极乐世界再回来,就有无量的智慧,这些法门也是自心本具的,所以能够以无碍的辩才,以四悉檀的善巧方便来为众生讲经说法。这样正法就重新得到了阐扬。

从极乐世界回来,在无三宝处建立三宝,尤其是僧团。佛灭度之后,恭敬三宝首先要敬僧,护持三宝首先要护僧,护持僧团,护持正法的比丘。为什么这么说呢?法虽然是真理,但是法本身要靠人来弘扬的,靠人来推动,靠人来体现的。如果没有人的话,这个法就是再多,它也发挥不了作用。那建立僧团,僧团每位比丘其心如大海,使“僧海澄清”。就是僧团要有持戒意识,每位出家人都持戒,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清净,那就等于僧海澄清。在这个世间有一个清净的僧团,他就很有力量,就能住持法道,就能推动佛法的弘扬。






这样,一切众生就能被大乘佛法的甘露法雨所滋润。现在众生内心非常的龟裂,干涸,我们几十年来的这种向物质、向功利的倾斜,众生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信仰的世界真的是很贫乏。所以生命很干瘪、很线条化,不饱满、不丰富。这就是没有佛法滋润的情况,生命非常贫乏。所以要让广大的众生得到佛法的滋润,他的善业的种子、净业的种子、智慧的亮光才能够出来呀。每个众生的内心清净了,智慧展现了,那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就能实现。要么每个众生内心是那样的无明黑暗,内心有那么多烦恼,他就必然感得雾霾,环境问题、治安问题、战争问题,一切法由心想生。所以佛法是能够疗治众生的心理,是能够辅助政治,令国家太平,世界和平的。

这样佛的法运,正法就能够延长。真正是不是正法、像法,还是在人心上去划分的,时间也是一个不相应行法,还是在众生的念头当中去谈。如果众生都能够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都有佛法的契入,那当下也就是正法,有教有行有果啊。所以正法就由于求生净土再到这个世间弘扬佛法,这样的一个因缘,“得以久住”。

最后省庵大师说,这是“区区”(区区就是自己称呼自己的一个谦卑的词,就是微不足道),就是我自己区区的真实的苦心,苦口婆心,这种苦心就是悲愍之心哪。用这样的真实苦心来劝导与会的大众,为了令正法久住,不至于佛法凋零,不至于众生永远受苦,我们一定要把菩提心发起来。这就顿然发起大心,虽然自己水平不够,赶紧为实现这个菩提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再回这个世间来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这么一个思路。这个思路跟蕅益大师的思路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蕅益大师原来也是想在这个世间普度众生,最后觉得不行,就念念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到以后再回这个世间,再来度众生。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12»Pages: 2/2     Go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分释十缘发心一 | 念佛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