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赵溶、张溶,乳名张旺,笔名鲁赤水,中国山东胶南县(今属山东青岛市黄岛区)人,胶南名门之后,曹汶张氏后人。曾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成员之一,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康生1925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他长期领导秘密战线工作;1966年后,与
林彪、
江青等相互勾结,是发动文革的主要成员之一;1975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逝。1980年,中共中央开除其
党籍,撤销悼词;其骨灰被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后被划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
f7:}t+d 康生出生于书香世家,由于受到家族薰陶,幼年时代便开始接触文艺作品,因此擅长中国传统书法、中国画及收藏,其艺术造诣曾被指为是众多中共领导中最为优秀者之一。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张旺,字 ##nC@h@ 康生
少卿,曾用名张宗可、张裕先、张叔平、张耘、赵容等;山东省胶南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长期从事党的工作,领导工人运动。他参加了“五卅”运动罢工委员会的工作,是1926年至1927年上海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之一;他在上海工作期间,担任过上海总工会干事,上海大学特支委员会书记,上海沪中、闸北、沪西、沪东等区的区委书记,江苏省委委员,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秘书长。 lPw`KW
1930年六届三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审查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1933年起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领导工作。1934年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 ^xQPj6P}
1937年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央社会部长,中央情报部长,中央组织委员会副书记。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任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党的七大被选为中央委员,七届一中全会被选为政治局委员。 xc,Wm/[
解放战争时期和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副书记,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政委、党委书记,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三届、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理论小组组长,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顾问,中央组织宣传组组长等职务。 kY{;(b3Q
康生在党的八大、九大和十大,他都被选为中央委员。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他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八届十一中全会和九届、十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十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SLda>I(p7&
1975年12月16日6时5分在北京病逝,终年77岁。 C/MQY:X4
1915年,在康生17岁时,在父亲安排下,康生与胶南市的地主陈玉桢之女陈宜结婚,并诞下女儿张玉瑛,儿子张子石;后续娶曹轶欧(曾任康生办公室主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起被撤销职务,但未被开除党籍,1989年逝世;儿子张子石曾任浙江省杭州市市委书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被隔离审查并被开除党籍,在山东隐居直至去世。 \`R8s_S
胶州张氏出了13个进士,57个做官的,包括康生 mX[J15
张姓,是一个超级大姓。从古至今,张姓出过的名人数不胜数 ,单胶州张姓取得的成绩就足以让人赞叹:据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以来,张姓人考中进士13人,考中举人56人,贡生86人;通过考授等途径,授九品以上官职者57人。我们就来说说胶州张氏家族。张姓是胶州第三大姓,在清代胶州有赵、法、杨、张“四大家族”。据《胶州百家姓》记载,张姓人在胶州历史悠久,宋元特别是明清以来 ,务农经商,读书应考,为官从政,为胶州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元明清以来,张姓人考中进士13人,考中举人56人,贡生86人;通过考授、议叙、援例、从伍、世袭等途径,授九品以上官职者57人。官职最高的张姓人古代有张若麒,现代有康生。张若麒官至清朝的通政使(正三品),还做过大顺政权的兵政府尚书;康生(原名张宗可),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据《增修胶志》记载,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南直隶清河县(河北清河)张公迁居胶州南乡(原胶南境内),在漕汶河东的河滩地上开荒种地,后来就在此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一个曹汶村(因村前有曹运河道,村西北有汶山,故以此为名)。明清以来曹汶张姓家族人口繁盛,支派迁徙各处,在胶州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着巨大影响,世称曹汶张。曹汶张距今有900多年历史,也是胶州张姓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他们的始祖原以农耕为主,以后渐渐边耕边读,明清以后开始出现当官的以及文人墨客,才开始真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根据现有的曹汶张氏家谱记载,曹汶张氏自其七世至二十一世,先后出进士4人(张若獬、张若麒兄弟为双进士,张若麒、张应桂、张洽,父子孙三进士)、贡生39人、举人14人,另有一人以军功累官至游击(官职)。张若麒进京赶考的故事在古代曹汶张的名人中,最有名的是张若獬、张若麒兄弟俩。作为曹汶张氏第十四世孙,他们都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确实风光,人称“大凤”、“二凤”。 7yUX]95y8
张若麒,字天石,崇祯四年(1631年)中进士,在胶州民间他是个颇有神秘色彩的人物。胶州三里河街道退休教师高祀祖曾讲了个《张二凤进京赶考》的故事: rDv`E^\
明万历年间 ,张若麒(张二凤)带书童进京赶考,走到胶州三官庙村下起了大雨。二人急忙跑到纪五常(明隆庆二年进士、曾任北直隶河间府知府,北直隶河间府即今河北省河间县)门楼下避雨,张若麒触景生情,脱口而出“风起千重浪”,书童接了句“雨打万点波”。纪五常听了,觉得门外避雨之人有点文才,便把他们叫了进来,并吩咐准备饭菜。饭后,纪五常问张若麒:“你是哪里人,准备到哪里去?”张若麒回答:“我是曹汶人,想进京赶考。”纪五常又问:“你去赶考,可准备了答卷?”张若麒回答:“准备了。”纪五常说:“你的答卷可否让老朽过目?”“可以。”张若麒找出答卷,双手递过去。纪五常看后说:“愿听老朽一言否?”张若麒连忙回答:“愿意。”于是,纪五常一一指点了答卷应改之处。后来,张若麒进考场,按纪五常的指点,果然考中进士。再后来,张若麒拜纪五常为师,经常登门求教。 e*M-y C
进入仕途的张若麒初任北直隶保定府清苑县知县,又任永平府卢龙县知县,后以考核最优选任刑部主事。明朝灭亡后 ,张若麒又投降了李自成,还曾帮李自成劝降过吴三桂。 >DR$}{IV
吴三桂尊称张若麒为老师 qO[_8's8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随后,吴三桂在清军协助下大败李自成,将他包围在了永平城。李自成认为,这时不能不宜与吴三桂决战,应该讲和。但派谁去合适呢?张若麒。因为张若麒是明朝老臣,两度出任监军,与吴三桂还有旧交,而且吴三桂以老师尊称张若麒;同时张若麒精明干练,能言善辩。于是,李自成任命张若麒为大顺兵政府尚书,让他与吴三桂谈判去了。 d fSj= 4
他们谈得咋样?胶州市政协文史办主任石业华的《胶州百家姓》中提到了这件事:张若麒见了吴三桂,拱手说:“张若麒奉命来与将军议和。”吴三桂道:“议和?怎么议?”张若麒说:“以目下形势论,大顺军虽然新败,然其主力仍在。大顺军欲退出北京,与将军以复明之机,两军罢兵,不让清室外夷居间得利。将军以为如何?”吴三桂权衡利弊,认为清军在侧,免遭多尔衮暗算,应保存实力,和为上策。 `o?PLE;)p
张若麒把谈判情况报告李自成。第二天,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城外会面,达成“撤离北京,互不侵犯”的议和条件。然而,李自成尚未撤出北京,吴三桂便在清军唆使利诱下撕毁盟约,引清兵入关,成为清兵南下的急先锋。李自成时代瞬间结束了,张若麒没了用武之地。但很快,清朝建立,张若麒于顺治年间被起用。 JC
iB;!y
张若麒除了在为官上比较出名以外,同时学识渊博,尤精于经史之学,著有《诗经课》、《礼记课》、《止足轩集》等书行世。张若麒告老还乡后,大做善事,曾出田1000多亩,一为供祭(祭祀),一为赡族(赡养族人),一为养士(培养人才),号“张氏三田”。 | z?c>.
哥哥张若獬不做贰臣 8~AL+*hn
张若獬,字义生,是张若麒的亲哥哥,,明崇祯七年(1634年)进士,授北直隶河间知县,弥盗安民,以考核第一任南京户部主事,又升为淮徐道按察司佥事,督办漕防,政绩显著。明朝灭亡后,他誓死不做贰臣,在胶州城西南建旃檀庵,出家为僧。庵内除了供奉佛祖外,还有崇祯皇帝的神像,张若獬一日三次焚香朝拜,从不间断。 j7~Rw"(XQc
兄弟二人政见气节不同,所走的道路也不同,并因此反目成仇。有一年,暂代顺天府尹的张若麒回乡省亲,派人请哥哥张若獬回家团聚。张若獬却写了一幅对联,让来人捎给弟弟。张若麒一看,上面写着“二心臣子恨,兄弟同胞羞”,不禁恼羞成怒。回到京城后,张若麒向朝廷告发,说张若獬每天朝拜崇祯皇帝的神像,有反清复明野心。清廷立即下令到胶州捉拿张若獬归案。张若獬提前得到消息,赶紧从胶州城请来几个泥塑师傅,用一夜的时间 ,在崇祯皇帝的坐像左右又塑了两个神像,一个是周仓,别一个是关平。但第二天,崇祯皇帝的塑像还没来得及改面,仍然为黄脸、短须,钦差就到了,叫张若獬接旨服罪。 v(p<88.!m
张若獬:“贫僧所犯何罪?” t]E@AJOK
钦差:“有人告你谋反,建崇祯庙,供奉崇祯神像。” X=V2^zrt
张若獬:“我建的是佛祖庙,我敬佛,也敬关公。你看我庙中哪有崇祯神像?” vsJM[$RF
钦差:“这个短须黄脸、身着明朝服的神像是谁?” #'BPW<Ob
张若獬:“这个是关公神像。” p{AX"|QM"
钦差:“关公是红脸长须,这个像却是黄脸短须,你怎么解释?” 2yV^'o)
张若獬:“崇祯是明末皇帝,哪有三国周仓、关平保明朝皇帝的道理?关公神像塑的不像,只能怪泥塑师傅知识浅薄。” +h8`8k'}-2
钦差没了话。张若獬躲过一劫,但兄弟结仇,再不往来。 :Z+Jt=;
张若獬无后,他宁可过继堂兄张桐之子张应建为嗣子,也不过继张若麒的儿子。后来 ,张应建迁至胶县大台村(后属原胶南,胶县即胶州)居住。多年后,这一支张姓出了一位名人,他叫张宗可,也就是康生。 a"^rOiXR{
'<xV]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