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十三封   至   第十九封
南无阿弥陀佛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40181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90 点
金钱: 1992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71(时)
注册时间: 2013-07-10
最后登录: 2024-05-21
楼主  发表于: 2015-09-19 22:47

0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十三封   至   第十九封

第十三封
示徐提刑(敦济)(一)
  此事①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如水上放葫芦,拘牵②他不得,惹绊③他不得。古来有道之士得之,向生死海内头出头没,全体受用,无欠无余,不见有生死尘劳之状,如析栴檀,片片皆是④,将甚么作生死尘劳?生死尘劳从甚么处起?收因结果时,却向甚么处著⑤?既无著处,则佛是幻,法是幻,三界、二十五有、十二处、十八界⑥,空荡荡地。到得这个田地,“佛”之一字亦无著处。“佛”之一字尚无著处,真如、佛性、菩提、涅槃何处有也?故傅大士有言:“恐人生断见⑦,权且立虚名。”学道人理会不得,一向去古人入道因缘上,求玄求妙,求奇特,觅解会,不能见月亡指、直下一刀两段。永嘉所谓:“空拳指上生实解,根境法中虚捏怪。”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尘劳中,妄自囚执⑧,如来说为可怜愍者。不见岩头和尚有言:“汝但无欲无依,便是能仁⑨。”都来⑩只有一个父母所生底肉块子,一点气不来,便属他人所管。肉块子外更有甚么?把甚么作奇特玄妙?把甚么作菩提涅槃?把甚么作真如佛性?
  【注释】
  ①此事:指自性、真如。
  ②拘牵:束缚、牵制。
  ③惹绊:牵制。绊,ban(四声),约束。
  ④如析栴檀,片片皆是:如同把栴檀木劈开,每一片都是栴檀木。比喻自性遍一切处,一切都是自性的九流人妙用,生死尘劳当体即是自性菩提,所谓触目是道,立处皆真。析,砍,劈。
  ⑤一切都是自性之所幻现,都是假有,那么,因果向什么处安立呢?著,安顿、安立。
  ⑥三界、二十五有、十二处、十八界: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二十五有,生死轮回之迷界,共有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欲界有十四种,色界有七种,无色界有四种,共二十五有。
  ⑦断见: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盖诸法之因果各别,亦复相续,非常亦非断,执断见者则唯执于一边,谓无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生之一期,死后即归于断灭。
  ⑧囚执:象囚犯一样受拘束。
  ⑨能仁:“释迦牟尼”是梵语音译,意思是能仁寂默。释迦,义为能仁;牟尼,义为寂默。故后人偶而以“能仁”称呼释尊、佛。
  ⑩都来:全都,统统,总共,算来。
  士大夫要究竟此事,初不本其实①,只管要于古人公案上求知求解。直饶尔知尽、解尽一大藏教②,腊月三十日生死到来时,一咪也使不著③。又有一种,才闻知识说如是事,又将心意识抟量卜度④云:“若如此,则莫落空否?”士大夫十个有五双,作这般见解。妙喜不得已,向他道:“尔未曾得空,何怕之有?”如船未翻,先要跳入水去。见伊不领略⑤,不惜口业,又为打葛藤一上⑥云——
  【注释】
  ①不本其实:没有踏著实处,没有抓住自证自悟这个根本。
  ②一大藏教:统指释迦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教法,为全部佛教之教说,故称一大藏教。一,整个、全部。
  ③使不著:用不著。
  ④抟量卜度:用分别心来思量、测度。
  ⑤见伊不领略:看见他不明白。
  ⑥一上:一下。
  只这怕落空底,还空得也无?尔眼若不空,将甚么观色?耳若不空,将甚么听声?鼻若不空,将甚么知香臭?舌若不空,将甚么尝味?身若不空,将甚么觉触?意若不空,将甚么分别万法?佛不云乎,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及佛所说之法,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及说此法者、听此法者,作如是说者、受如是说者,皆悉无有。得如是了,唤作空耶?唤作不空耶?唤作佛耶?唤作菩萨耶?唤作声闻耶?唤作缘觉耶?唤作菩提涅槃耶?唤作真如佛性耶?道我聪明灵利,不受人谩①,试向这里定当②看。若定当得出,止宿草庵,且在门外③。若定当不出,切忌开大口,说过头话。
  【注释】
  ①谩:欺骗。
  ②定当:料理妥贴,从问题中透脱出来,此指正确地拣择。
  ③宗师说法,随说随扫,不留痕迹让人执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对这些问题能作出正确到位的回答,住庵自了犹可,还谈不上登堂入室,最后连这个所定当出的东西也须扫掉始得。

示徐提刑(敦济)(二)
  大丈夫汉,决欲究竟此一段大事因缘,一等打破面皮性燥①,竖起脊梁骨,莫顺人情,把自家平昔所疑处贴在额头上,常时②一似欠了人万百贯钱,被人追索③,无物可偿,生怕被人耻辱,无急得急,无忙得忙,无大得大底一件事④,方有趣向分。若道:“我世间文字,至于九经十七史,诸子百家,古今兴亡治乱,无有不知,无不有会。只有禅一般,我也要知,我也要会。”自无辨邪正底眼,蓦地撞著一枚杜撰禅和⑤,被他狐媚,如三家村里传口令⑥,口耳传授,谓之过头禅,亦谓之口鼓子禅⑦。把他古人糟粕,递相印证,一句来一句去,末后我多得一句时,便唤作赢得禅了也,殊⑧不肯退步,以生死事在念。不肯自疑,爱疑他人,才闻有个士大夫要理会这事,先起无限疑了也,谓渠要做美官,又有声色之好,如何办得这般事。似这般底,比比皆是,无一人真实把做一件未了底事。昼三夜三⑨,孜孜矻矻⑩,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举觉底时节。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丛中参得禅,大彻大悟。杨文公⑾参得禅时,身居翰苑。张无尽⑿参得禅时,作江西转运使。只这三大老,便是个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底样子也。又何曾须要去妻孥⒀,休官罢职,咬菜根,苦形劣志⒁,避喧求静,然后入枯禅鬼窟里⒂作妄想,方得悟道来?不见庞居士有言:“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师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这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注释】
  ①一等打破面皮性燥: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我执,革除急躁情绪。一等,表程度的副词,犹言首要、最要紧的、最重要的。面皮,颜面,指代我执习气。性燥,又作性躁,粗率。
  ②常时:经常,时时。
  ③追索:追讨,索要。
  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欠了人家的钱,被人追讨,自己无力偿还,可是又怕被人羞辱;本来好好的,没有什么事,这下子急得坐不住了,瞎忙一气,象天要塌下来似的,心里老是放不下。
  ⑤杜撰禅和:禅林中专指那些并未真实明了佛法之参禅者,又作杜禅和。禅林中,对不了解真实佛法之和尚,或研习禅法多年而无真实领受者,称为杜撰长老。对不谙典故,却动辄发表高论的人,称为杜撰家、杜家。杜撰原指在诗文或其他著作中,毫无根据地妄作论述。禅和,又称禅和子、禅和者,即参禅之人。和子、和者,亲人之语。《禅关策进》中讲:“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及问他:‘如何是禅?’便东觑西觑,口如扁担相似。”
  ⑥三家村:人烟稀少、偏僻的小村落。
  ⑦过头禅、口鼓子禅:即口头禅,仅仅是言句相传,并无实证,唯图口舌之快。
  ⑧殊:完全。
  ⑨昼三夜三:即昼三时、夜三时,犹言昼夜六时、从早到晚、昼夜不间断。
  ⑩孜孜矻矻:犹言孜孜不倦。矻音ku(一声),劳极貌。
  ⑾杨文公:指杨亿(974—1020)居士,北宋浦城(福建建瓯)人,字大年。少时以文章名世,太宗尝召入面试,叹为神童。真宗时,历任翰林学士、侍郎、修撰等官。持身清正,不畏权势。初不知佛,学士李维勉以宗门事相策发,遂生深信,后礼汝州广慧禅师得法。每翼护法门,多著洪力,一时学佛士夫推为领袖。又屡奉诏命编制大藏目录,校刊《景德传灯录》,于译经院任润文一职。天禧四年有疾,书偈遗李遵勖而逝,享年四十七岁。有文集行世。
  ⑿张无尽:北宋蜀州(四川省)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自幼锐气倜傥,读书日诵万言。初任通川主簿。一日入寺,见藏经之卷册齐整,怫然欲撰无佛论。后得读《维摩经》,深有所感,遂倾心佛法。神宗年间(1068--1085),因王安石之推举,入朝任官。大观四年(1110)任宰相,后因政策失败,左迁衡州(今湖南省衡阳)知事。其间,元祐六年(1091)曾谒庐山东林常总,获其印可。并与苏轼及黄龙派兜率从悦、晦堂祖心、觉范德洪、真净克文等禅僧为友,尤与圆悟克勤过从甚密。宣和三年卒,世寿七十九。著有《护法论》一卷。
  ⒀去妻孥:此指抛妻别子,出家为僧。
  ⒁苦形劣志: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徒使身心困顿。劣,使极度疲劳困倦。
  ⒂枯禅鬼窟里:此指默照禅。宗杲禅师诃骂默照禅之默默坐禅,一如枯木,不得活用。鬼窟,原指幽鬼所栖之处,即暗黑之处,禅林中借此比喻拘泥于情识,盲昧无所觉知之境界,亦指习禅求悟的过程中,陷入顽空,滞碍不通,不得活用。宗杲禅师认为,枯禅鬼窟是一种邪见,是病非禅,修行当避免落入此境界中,更不得妄执为悟,生大我慢。
  在世俗尘劳中,能不忘生死事,虽未即打破漆桶①,然亦种得般若种智之深,异世②出头来,亦省心力,亦不至流落恶趣中,大胜耽染尘劳、不求脱离,谓此事不可容易,且作归向信敬处。似此见解者,不可胜数③。
  【注释】
  ①打破漆桶:比喻打破无明。禅林中常用黑色漆桶譬喻无明之胶固难破。众生累劫之无明,结习胶固,以致隐覆本具之佛性,犹如贮漆之桶,黑洞洞地不明一物。后用漆桶、漆桶辈,骂不解佛法真理之愚钝者。
  ②异世:即来世。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能不忘生死大事,时时以生死大事未了为怀,即使今生不能打破无明,开悟见性,亦可以种得甚深的般若种子,来世托胎为人,继续修行,也会省却很多心力,不至于流转三恶道。这要远远地胜过那些贪执于尘劳世乐、不求解脱的人,那些人认为解脱不容易,因而自暴自弃,而把开悟见性、成佛作祖看作是高不可攀的仅仅是信仰的对象,却不肯自己去承担,类似这样看法的人多得很。
  士大夫学道,与我出家儿大不同。出家儿父母不供甘旨①,六亲固以弃离,一瓶一钵,日用应缘处,无许多障道底冤家,一心一意体究此事而已。士大夫开眼合眼处,无非障道底冤魂。若是个有智慧者,只就里许做工夫②,净名所谓“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怕人坏世间而求实相,又说个喻云“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若就里许,如杨文公、李文和、张无尽三大老,打得透,其力胜我出家儿二十倍。何以故?我出家儿在外打入,士大夫在内打出。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内打出者其力强。强者谓所乖处重而转处有力③,弱者谓所乖处轻而转处少力。虽力有强弱,而所乖则一也。
  【注释】
  ①不供甘旨:不用奉养父母。甘旨,美味,后专指奉养父母。
  ②只就里许做工夫:专心致志地在这个地方做工夫。里许,里面,许,助词。
  ③所乖处重而转处有力:所遇到的逆缘的力量大,由此而产生的转物为己的自主力量也就相应地强大。
  方外①道友徐敦济,乃妙喜三十年前夷门②道旧③,才一邂逅,便以此道相期④,与令弟敦立,时时来圆悟先师处,激扬个事⑤,决欲腊月三十日四大分散时,要得这一著子有下落⑥,非如他人要资谈柄。绍兴⑦初,予住径山,因持钵吴门,再得一见。又二十年,复在鄂渚⑧相遇。因以此轴求指示,信意一挥,写至此,不知前面所说何事,而一轴已终。千说万说,直说曲说,只是为徐敦济生死疑根未拔,只教就未拔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行住坐卧,但时时提掇,蓦然喷地一发,方知父母所生鼻孔只在上面。勉之!勉之!
  【注释】
  ①方外:世俗之外。
  ②夷门:今河南开封东北隅。此指东京(开封)天宁寺,时圆悟克勤禅师住此传禅。
  ③道旧:昔日之道友。
  ④相期:相期许、相希望、相约。
  ⑤激扬个事:通过种种善巧方便,激发学人的信心和志气,令其体究和承担自己的本分之事。激扬,激发、振奋。个事,指本分事,悟道见性之事。
  ⑥要得这一著子有下落:定要在悟道见性这个本分事上有一个结果。下落:着落,结果。
  ⑦绍兴:南宋高宗年号(1131---1162)
  ⑧鄂渚:今湖北武昌境内。
第十四封
示鲍教授(梦符)
  诸佛出世,祖师西来,随众生根器所宜,应个时节而已。据实而论,无说、无示、无闻、无得。故岩头有言:“若以实法系缀人,莫道受他信施,只土亦销不得。”①以是观之,诸佛诸祖亦只作得个证明底主任耳。不见舍利弗问文殊师利曰:“诸佛如来不觉法界②耶?”文殊答曰:“诸佛尚不可得,云何有佛而觉法界?法界尚不可得,云何法界为诸佛所觉?”如是,则亦不见有师,亦不见有弟子,亦不见有说发法者,亦不见有听法者,亦不见有说如是义者,亦不见有受如是义者,亦无文殊,亦无舍利弗,亦无诸佛,亦无祖师,亦无法界为诸佛所觉,亦无诸佛而觉法界,亦不曾有鲍居士,此轴子亦无来处,妙喜亦不曾引笔行墨③。既是一切皆不曾有,即今忉忉怛怛,一络索恶口④,却安顿在甚么处?咄!若有安顿处,则有也。鲍居士但恁么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作他观者,名为邪观。如或⑤尚作邪正见,也怪妙喜不得。
  【注释】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认为有实法可传,并依此使学人心生系缚,不要说接受信施的供养,就是连销受尘土的资格也没有。岩头,指全奯禅师,德山禅师之法嗣。
  ②法界:依据《华严经》,法界有如下三义:(一)生圣法之因,(二)诸法之真实体性,(三)诸法各持分齐,可区别相状。亦即指真如,或指一切诸法。同时,依普贤行愿而入之法界,计有有为法界、无为法界、亦有为亦无为法界、非有为非无为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门之义,故立法法界、人法界、人法俱融法界、人法俱泯法界、无障碍法界等五重之别。法界之种类固然繁多,然一切终归于一真法界,此即诸佛众生本源之清净心,亦称为一心法界、一真无碍法界。若自现象与本体观之,则可分为四义,称为四法界:(一)法指万法,界谓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乃构成一千差挖万别之现象界,称为事法界。(二)诸法之现象虽繁多,然其真实体性则常住不变,平等一如,超越语言文字,为寂然圣智之境,称为理法界。(三)所有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其一一之法,相即相入,一与多无碍,法尔圆融,称为理事无碍法界,(四)一切现象界互为作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称为事事无碍法界。此外,就法界之当相而言,一切法互为一体(相即),其作用互为无碍(相入),故说事事无碍、重重无尽之缘起,称为法界缘起。观此种法界之构造,即称法界观。
  ③引笔行墨:指代写信。
  ④一络索恶口:一大通令人生厌的废话。实相不可言说,说有说无均是谤法,故宗门中称之为恶口。
  ⑤如或:如果,假如。
第十五封
示妙净居士(赵观使师重)
  既已知有此段大事因缘①,决定不从人得,则便好②顿舍③外尘,时时向自己脚跟下推穷,推来推去,内不见有能推之心,外不见有所推之境,净裸裸,赤洒洒④,没可把⑤,如水上放葫芦,无人动著,常荡荡地,拘牵他不得,若绊他不得,拔著便动,触著便转。如是自在,如是瞥脱⑥,如是灵圣,不与千圣同途,不与衲僧借借⑦,直能号令佛祖,佛祖号令他不得。当人知是般事,便好猛著精彩,向百尺竿头快进一步。如进得一步,则不异善财童子,于普贤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刹海次第,刹海藏、刹海差别、刹海普入、刹海成、刹海坏、刹海庄严所有边际。似这般境界,亦不是外边起心用意修证得来,只是当人脚跟下本来具足底道理耳。
  【注释】
  ①此段因缘大事: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②则便好:就应当、适宜于。
  ③顿舍:放下、弃之一边。
  ④净裸裸、赤洒洒:指放下万缘,身心脱落,天真独朗,无纤毫情尘之貌,亦即全真露现、脱体现成、现成公案之意。裸裸,一作“倮倮”。
  ⑤没可把:无法把捉。自性无形无相,一法不立,非语言思维所能把握、故云。
  ⑥瞥脱:字面的意思是刹那间透脱,此指念念无住。
  ⑦借借:转借,意谓自性本具,非从他人求得。亦说,此处的借借,即宏智正觉禅师所说的“四借”——借功明位(由用及体)、借位明功(由体及用),借借不借借(体用俱忘)、全超不借借(超诸空有)。借即是有,即是用,不借即是空,即是体。
  不见德山和尚有言:“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①,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涂业因②。瞥尔情生,万劫羁锁③。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④,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恁么说话,棒打石人头,嚗嚗论实事⑤,便是这个道理也。这个道理向事上觑则疾,若向意根下思量卜度,则转疏转远矣⑥。所以释迦老子在法华会上,只度得个八岁底女人⑦,华严会上只度得个童子⑧,涅槃会上只度得个屠儿⑨。看他这三个成佛底样子,又何曾向外取证⑩、辛勤修学来!佛亦只言:“我今为汝保任⑾,此事终不虚也。”只说为他保任而已,且不说有法可传,令汝向外弛求,然后成佛,幸有如此体格⑿,何故不信?苟能直下信得及,不向外驰求,亦不于心内取证,则二六时中,随处解脱。何以故?既不向外驰求。则内心寂静;既不于心内取证,则外境幽闲⒀。故祖师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当知内心外境,只是一事,切忌作两般看。记得沩山问仰山:“妙净明心,子作么生会?”仰山云:“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沩山云:“汝只得其事。”仰山云:“和尚适来问甚么?”沩山云:“妙净明心。”仰山云:“唤作事得么?”沩山云:“如是!如是!”
  【注释】
  ①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若于事上起一丝毫的分别心。
  ②毫厘系念,三涂业因:若于念头上有一丝毫的分别执著,即成为生死轮回之因。禅宗讲“无念”,就是要于念离念,不得执著。系,系缚,执著。
  ③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哪怕是一刹那间生起情念,即成为万劫流转于生死中的束缚。瞥尔,一刹那,形容极快。羁锁,即束缚。
  ④殊相劣形:好坏形象。殊,特异、美丽、殊胜。劣,坏的,粗劣不好的。
  ⑤棒打石人头,嚗嚗论实事:犹言“实打实”,没有任何虚假的东西。嚗嚗(bo一声),迸裂声。
  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道理,若能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去体会,那么,功夫进步得就快。反之,若把它当作知见,用第六意识或分别心去思维揣测,那么,就会离自己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觑,看,观照。疾,快。意根,指第六意识。
  ⑦八岁底女人:指龙女。
  ⑧童子:指善财。
  ⑨屠儿:指广额。事见《大般涅槃经》卷一(昙无谶译):“大王!波罗奈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毘沙门子。如来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况复佛也?”
  ⑩取证:求取证得。
  ⑾保任:此指证明、印证。
  ⑿体格:榜样、规式。
  ⒀幽闲:安静。
  ⒁这几句话是四祖道信禅师开示懒融(牛头)禅师的。
  观使师重身生富贵之家,不为富贵囚执①,而夙植德本②,自然知有此段不可思议事,可以于生死岸头为舟、为航、为凭、为仗,故时时退步,肯向脚跟下推究,乃为立道号曰妙净居士。师重勉之!行住坐卧,造次颠沛③,不可忘了妙净明心之义。妄念起时,不必用力排遣④,只举——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举来举去,和这举话底亦不见有,只这知不见有底亦不见有,然后此语亦无所受,蓦地于无所受处,不觉失声大笑,一巡时⑤便是归家稳坐处也。多言多语,返相钝置⑥,且截断葛藤!
  【注释】
  ①囚执:牵累,束缚。
  ②夙植德本:前世种下了善根。
  ③造次颠沛:《论语·里仁》中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仓促匆急;颠沛,变乱困苦。仓促匆急的时候不违于仁,变乱困苦的时候不亦不违于仁。盖仓促匆急和变乱困苦的时候,人最容易失态,现其原形。
  ④排遣:排除、消除。
  ⑤一巡时:犹言不一会儿。行酒一周,谓之一巡。或云,一巡时就是一更时,旧时一夜分五更,每到一更,守更者便打梆敲铎报时,故谓之一巡时。
  ⑥钝置:迷惑、愚弄、误导,使变得更加不灵利、不聪明。
第十六封
示吕机宜(舜元)
  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则被伊穿却鼻孔①定也。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②,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且那个是业力?熟处是。那个是道力?生处是。然道力、业力,本无定度,但看日用现行处,只有一个昧与不昧③耳。昧却道力,则被业力胜却,业力胜则触途成滞④,触途成滞则处处染著,处处染著则以苦为乐。故释迦老子谓满慈子⑤曰:“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这个是昧道力而被业力胜者。释迦老子又曰:“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⑥这个是现行处不昧道力而胜业力者。然两处皆归虚妄。若舍业力而执著道力,则我说是人不会诸佛方便、随宜说法。何以故?不见释迦老子曰:“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前所云道力、业力本无定度是也。若是有智慧丈夫儿,借道力为器仗,攘除⑦业力。业力既除,道亦虚妄,所以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甚难易。庞居士曰:“凡夫智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是弄花枝。”要识病根么?不是别物,只是个⑧执难执易、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不尽,生死海里浮沉,直是无出头时。昔张拙秀才,才被尊宿点著病源,便解道:“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是空花。”⑨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死生,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⑩,事来则随时拨置,如水之定,如鉴⑾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⑿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注释】
  ①穿却鼻孔:原指用绳子穿著牛的鼻子。使牛驯顺地听从指挥,不得撒野。这里指,被境缘所控制,不能自主。
  ②熟处,指无始以来养成的妄想执著习气,也就是业力。生处,指平等觉照之力量。
  ③昧与不昧:即不觉悟与觉悟、不明白与明白。昧,就是无明。不昧,就是觉悟。
  ④触途成滞:遇事逢境,心生粘著,不得自在。触,遇,接触。途,道路。
  ⑤满慈子:亦称满愿子、满祝子。富楼那尊者之意译。
  ⑥所引两段经文,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
  ⑦攘除:铲除,排除。攘,(rang二声)。
  ⑧个:这。
  ⑨张拙秀才,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因受禅月大师指点,前来参石霜禅师。石霜禅师问:“秀才何姓?”张拙秀才道:“姓张名拙。”石霜禅师道:“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张拙秀才一听,豁然有省,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是空花。”石霜禅师于是印可了张拙秀才,并接受他成为自己的得法弟子。
  ⑩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常使内心空空无住。放与教,互文,均是“使”的意思。方寸,心。虚豁豁,空空荡荡,了无挂碍。
  ⑾鉴:镜子。
  ⑿信知:知道、确知、料知。信与知互文。
  近世丛林,有一种邪禅①,执病为药。自不曾有证悟处,而以悟为建立,以悟为接引之词,以悟为落第二头②,以悟为枝叶边事。自己既不曾有证悟之处,亦不信他人有证悟者,一味以“空寂、顽然无知”,唤作“威音那畔③、空劫已前事”④,逐日噇却⑤俩顿饭,事事不理会,一向觜卢都地⑥打坐,谓之“休去歇去”。才涉语言,便唤作落今时,亦谓之“儿孙边事”,将这黑山下鬼窟里底为极则⑦,亦谓之祖父从来不出门。以己之愚,返愚他人,释迦老子所谓:“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辈名为可怜愍者。”有一种士大夫,末上⑧被这般杂毒入在心识中,纵遇真正善知识,与说本分话⑨,返以为非。此辈正如世之所谓虎鬼⑩者,不独被伊害却性命,又返为之用,殊不知觉。除非夙有愿力,常以“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二事,贴在鼻孔尖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⑾,常似欠却人万百贯钱债,无所从出,心胸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当恁么时,善恶路头相次⑿绝也。觉得如此时,正好著力,只就这里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看时,不用博量⒀,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待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⒁里,但行住坐卧,时时提撕——“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提撕得熟,口议心思不及,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铁橛、没滋味时,切莫退志⒂,得如此时,却是个好底消息。不见古德有言:“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非但祖师门下如是,佛说一大藏教,尽是这般道理。
  【注释】
  ①指默照禅。
  ②第二头:由向上之平等门,回入向下差别门之教理法门。宗门中,第一义门(向上门)多指真实绝对之悟境,或指不执于世缘、上求菩提之修行道法。相对于此,方便权巧,假借名言而设立之教义法门,或随顺世情以教化众生之菩萨行,则属第二义门(向下门)。其所用之教义、机法,往往相对于第一义门之入理深谈,而与“第二机”、“第二头”同义,皆指舍离向上大机,第一义门,而回入方便道之法门。同类用语尚有“门庭施设”、“落草”、“老婆心切”等。
  ③威音那畔:威音王佛乃是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此佛出世以前为绝待无限之境界,故禅家多以威音王出世以前称为威音那畔,以示学人向上探解之境界,或点醒学人自己本来之面目。其意与“父母未生以前”、“天地未开以前”等语相同。
  ④空劫已前:又作空劫以前,指此世界成立以前空空寂寂之时代。天地未开以前,了无善恶、迷悟、凡圣、有无等差别对待;亦即未分别生起森罗万象以前之绝对的存在境界。于禅家,多用“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作为话头而参禅,与“父母未生以前”、“空王以前”、“空王那畔”、“朕兆未萌以前”、“本来面目”等,皆为同类用语。
  ⑤噇却:吃。噇(chuang二声)。
  ⑥觜卢都地:闭着嘴、微噘著。觜,同“嘴”。
  ⑦极则:最高标准。
  ⑧末上:犹言最后。
  ⑨本分话:从自性中流出的合乎一实相印的话。
  ⑩虎鬼:又称虎伥、伥鬼,死于虎者,其鬼魂为虎所驱役,为虎作前导,助其求食。
  ⑾孜孜:勤勉不怠。
  ⑿相次:依次、逐渐。
  ⒀博量:当为“抟量”,反复推度思量,左思又想。
  ⒁无事甲:比喻无所事事的枯寂状态。大慧宗杲禅师曾经站在“看话禅”的立场,批判过东林常总照觉禅师之禅法,在《宗门武库》中,宗杲禅师讲,“盖照觉以平常无事、不立知见解会为道,更不求妙悟。”后来,宗杲禅师亦把同时代的宏智正觉禅师所鼓吹“默照禅”,贬称为“无事禅”、“枯木死灰禅”。因为正觉禅师主张远离一切造作,杜绝修证参悟等用心,而强调以“坐空尘虑”来默照灵知。
  ⒂退志:丧失信心,丧失斗志。
  众生恶业障重,逐日下得床来,便心识纷飞,思量名利,担却人我①,妄想颠倒,从旦至暮,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都不厌恶。乍起一念,向此个门中②,著意思量,便要我会;心意识安排不到,便生烦恼,早要罢休,有著甚来由之说③。如此者,不可胜数。舜元道友即不然。既知缺减界④中种种虚妄,一心一意向自己脚跟下理会: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既不知来处,又不知去处,现今历历孤明,与人分是非、别好丑底,决定是有是无?是真实是虚妄?只待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向他人口头受处分⑤,忽然喷地一发,到究竟安乐大休歇处,方始自肯。以此轴来求指示,掇笔⑥信手一挥,遂成一段葛藤。
  【注释】
  ①担却人我:执著于人我是非,时时把人我分别放在心上。
  ②此个门中:指宗门见性成佛之事。
  ③有著甚来由之说: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宗门中的事,如果用习惯性的思维意识还不能领会,就会起烦恼,丧失信心,早早地就想放弃参学,更不需要找什么理由。
  ④缺减界:泛指成住坏空的人世间。缺,就是缺漏、不完善。减,减劫的略称,与“增劫”相对,即人寿每百年减一岁,由八万岁减至十岁所需之时间,在减劫期间,人类因积集恶业之故,寿命不断减短。
  ⑤意谓修行贵自证自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必问别人。处分,吩咐,嘱咐。
  ⑥掇笔:拿起笔。掇(duo二声),拾取,端起。
  然则事不孤起,起必有由。若一向做作葛藤会,又争得①?不见昔日子湖和尚②有言:“祖师西来,也只个冬寒夏热,夜暗日明。只为尔徒,无意立意,无事生事,无内外强作内外,无东西谩说③东西,所以奢摩④不能明了,以至根境不能自由。”以是评量,舜元不曾来妙喜处求法语,妙喜元⑤不曾写一字。冬寒夏热,夜暗日明,内外中间,东西南北,元不曾移易增减一丝毫许。何以故?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既无一法与人,即今写底是个甚么?说冬寒夏热、内外中间者,是个甚么?东西南北,元不曾移易增减一丝毫者,又是个甚么?咄!有也不可得,无也不可得,冬寒夏热也不可得,内外中间也不可得,作如是说者亦不可得,受如是说者亦不可得,一丝毫亦不可得,舜元亦不可得,妙喜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不可得中只么得。舜元到这里,合作么生参?只这作么生参亦无著处⑥,然后此语亦不受。此语既不受,妙喜决定无说,舜元决定无闻。无说处是真说,无闻处是真闻。如是则妙喜即是舜元,舜元即是妙喜,妙喜舜元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嘉州大像吃黄连,陕府铁牛满口苦⑦。苦不苦,分明觑见没可睹⑧,咄!
  【注释】
  ①争得:怎得。
  ②子湖和尚:指子湖利踪禅师,南泉普愿禅师之法嗣。其语录见《古尊宿语录》卷十二。
  ③谩说:谎称。
  ④奢摩:即舍摩他,禅定七种名号之一,意译为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主缘,离诸散乱。
  ⑤元:原。
  ⑥著处:落脚的地方。
  ⑦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县。唐玄宗在位时,在嘉州的江边上,造立了一座巨大的骑着大象的普贤菩萨像。陕府,今河南陕县。河南陕府城外有个大铁牛,传说是禹王为防黄河泛滥所铸,为黄河之守护神。禅宗“铁牛之机”一语,就是借此表示自性之“体”如如不动、而其应用无迹、随处自在,德大机用;后亦有人用来指代无相之佛心。
  ⑧分明觑见没可睹:大意是说,自性须臾不可离也,它时时刻刻都在日用中现行,可是它又无形无相,不可把捉。
第十七封
示快然居士(罗知县)
  快然居士罗宗约,绍兴丁丑①暮春,得得②来鄮山③见妙喜,欲究竟此段大事因缘,屡随众到室中,呈伎俩、逞解会,都与列下④。忽一日喜见⑤眉宇,知渠⑥管中窥豹,转身动脑,袖间已有颂子,虽未拈出,妙喜即时与拨转关棙子⑦。渠虽未能赤骨历地⑧跳出葛藤窠⑨,然却知得饭是米做,面在麦里。正好著力之际,蓦来相别云:“要急归嫁女。”以此轴来,乞做工夫底道理。
  【注释】
  ①绍兴丁丑:公元1157年。绍兴,南宋高宗年号(1131—1162)。
  ②得得:特地。
  ③鄮山:今浙江鄞县东。鄮音mao(四声)
  ④列下:此语在禅宗语录中比较多见,一般有二义,一是下去,站在下方;一是剪除,破除,扫荡,放下,收起来,弃置一边。此处当为第二义。
  ⑤见:同“现”。
  ⑥渠:他。
  ⑦关棙子:机轴、机关。棙,又作“捩”音li(四声)
  ⑧赤骨历地:犹言赤条条地。
  ⑨葛藤窠:比喻语言知见之缠绕。
  昔庞居士有言:“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圆头,共说无生话。”后来元丰①间,有个士人,谓之无为居士,姓杨名杰②,字次公,尝参前辈,于宗门中有真实得力处,曾和庞公此偈云:“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这两个俗汉子,将他十方常住一片田地,不向官中印契③,各自分疆列界,道我知有,而时时向无佛处称尊。当时亦有个不平底④,谓之海印信禅师⑤,时住苏州定慧,因见无为此偈,亦有一偈曰:“我无男婚,亦无女嫁,困来便打眠,谁管无生话。”这三个老汉说此三偈,快然居士开眼也著⑥,合眼也著,不开不合也著,妙喜只得冷地看⑦。看则不无,毕竟快然居士向开眼处著到⑧耶?合眼处著到耶?不开不合处著到耶?若在开眼处著到,则落在庞公圈(袖-由+贵)⑨里;在合眼处著到,则落在杨无为圈(袖-由+贵)里;在不开不合处著到,则落在海印禅师圈(袖-由+贵)里。快然见恁么说,定道总不恁么⑩;若总不恁么,又落在妙喜圈(袖-由+贵)里。要出三老圈(袖-由+贵)则易,要出妙喜圈(袖-由+贵)则难。快然毕竟如何出得?⑾待归延平,嫁了女,却缓缓地来,为尔说破。
  【注释】
  ①元丰:北宋神宗年号(1078--1085).
  ②杨杰:北宋无为(安徽)人。字次公,号无为子。雄才俊迈,年少登科。好禅,历叩诸山名宿,参谒天衣义怀,义怀每引庞居士之机语提撕。一日奉祠泰山,睹日如盘涌,因而大悟,呈偈于义怀,遂蒙称可。后会芙蓉道楷,相互酬问。宋神宗熙宁(1068--1077)末年,归乡省母,闲居阅藏经,遂归心净土。曾任两浙提点刑狱,有杨提刑之称。时诣天台山白莲寺,师事真咸,礼智者之塔。晚年专事净业,曾画丈六阿弥陀佛像,礼拜观想。临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逝,享年七十。著有《释氏别集》、《辅道集》等。
  ③印契:签约。?
  ④不平底:不服气的,愤慨不平的。
  ⑤海印信禅师:指苏州定慧院超信海印禅师,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嗣。
  ⑥也著:也可以,也行。著音zhao(一声),表同意之语气词。
  ⑦冷地看:冷静地观察。这段文字中的开眼、合眼、不开不合,比喻有句(是句)、无句(非句)、非有非无句(非是非非句),后文的“总不恁么”,则指一法不受、一法不立的毕竟空。
  ⑧著到:落脚、安住。
  ⑨圈:圈套。(袖-由+贵)音kui(四声),绳子打成的结。
  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快然居士见我这样讲,必定会说,我既不落在开眼处,也不落在合眼处,亦不落在不开不合处。
  ⑾前面的开、合,不开不合,包括总不恁么,都还在对待之中,没有脱离文字相。要出“总不恁么”,须是绝待,离文字相,不立一法,不废一法,不受一法,不拒一法,真正的无住。这无住,是不可言说的。
  因记得古德一偈,并书其后,庶几①快然不在中途挆根②,亦老婆心之切耳。偈曰:“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③更有一个问头④,且那里是快然归底家?若透得这一问,男婚女嫁都在里许。若未识得家,且业识茫茫,尽在外边走,亦怪妙喜不得。
  【注释】
  ①庶几:表希望或推度之词,也许、或者。
  ②挆根:立足。挆,当为“跺”。
  ③此偈为龙牙居遁禅师所说。
  ④问头:问题。
第十八封
示妙心居士(孙通判长文)
  决欲究竟此事,应是从前作聪明、说道理、文字语言上记持、于心意识内计较抟量得底,飏在他方世界①,都不得有丝毫头许顿②在胸中,扫除得干净尽也,然后向心思意想不及处,试进一步看。若进得这一步,便如善财童子,于普贤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刹海次第、刹海藏、刹海差别、刹海普入、刹海生、刹海坏、刹海庄严所有边际,亦不能知佛海次第、佛海藏、佛海差别、佛海普入、佛海生、佛海灭,所有边际,亦不能知菩萨众海次第、菩萨众海藏、菩萨众海散、菩萨众海差别、菩萨众海普入、菩萨众海集、菩萨众海散,所有边际,亦不能知入众生鬼界、众生根、教化调伏诸众生智、菩萨所住甚深自在、菩萨所入诸地诸道,如是等海所有边际。信知无念无作,有如是功德。
  【注释】
  ①飏在他方世界:意思是放弃在一边,不要理睬。飏,散布、扬弃。
  ②顿:放置、停留。
  这一步虽曰难进,若夙曾种得善根种子,只向信得及处看。看来看去,内无所住,外无所缘,不觉不知打失布袋①,当恁么时,方知庞居士道:“无念清凉寺,蕴空真五台。对境心无垢,当情心死灰②。妙理于中现,优昙③空里开。无求真法眼,离相即如来。若能如是学,不动出三灾④。”是真语、实语、不诳不妄。然虽如是,莫见恁么道,便向无作无为处闭眉合眼,做死模样,谓之默而常照,硬捉住个猢狲绳子⑤,怕他勃跳,古德唤作落空亡外道、魂不散死人⑥。真实要绝心生死,浣心垢浊,伐心稠林⑦,须是把这猢狲子一棒打杀始得。若一向紧紧地把定绳头,将心调伏,我说是人“执之失度”⑧,真可怜愍;正眼观之,尽是天魔外道、魍魉妖精,非吾眷属。
  【注释】
  ①打失布袋:第八识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犹如布袋,故打失布袋比喻打破第八识无明,亦即打破分别思维、语言执著等,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②当情心死灰:不为境界所牵,内心如如不动。当,面对、遇到。情,情景、境界。
  ③优昙:梵语udumbara,又作乌昙钵罗花、优昙花。略称昙花。意译作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传说此花为祥瑞灵异之所感,乃天花,为世间所无,若如来下生,以大福德力故,能感得此花出现。佛经中以其希有难遇,用以比喻佛世难遇、佛法难闻。
  ④三灾: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水火风三灾,小三灾是指在住劫中时,每一个小劫中的饥谨、疾疫、刀兵三灾。
  ⑤硬捉住个猢狲绳子:比喻死死地按捺著念头,不让它生起。捉住,抓住。猢狲,猴子,比喻念头。
  ⑥落空亡外道、魂不散死人:比喻落入顽空死寂之中,不得活用。这个属于外道禅定,不是真正的禅。
  ⑦绝心生死,浣心垢浊。伐心稠林:断绝心中的生死(分别)念头,洗掉心中的烦恼垢污,剪除心中的邪知邪见。稠林,梵语gahana,又作谜,即密茂之森林,佛教用它来比喻众生邪见烦恼,交络繁茂,有如稠林;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中讲:“入邪见之稠林”。
  ⑧执之失度:执著于染净、善恶、正邪等二边分别,不能从自性起平等无分别观,离开了中道实相。语见三祖《信心铭》中云:“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此事要得①浑钢打就、生铁铸成底担荷②;若有心担荷,则又蹉过也,古人不得已,见尔③迷却路,为尔作个指路头主人而已,亦无禅道佛法可以传授。才说有传有授,便是邪法。何以故?不见《金刚经》中道:“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又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著实而论④,说真如佛性,说菩提涅槃,说理说事,说邪说正,尽是非法,那堪更说有玄有妙可以传、可以授乎?不见先德有言:“说个学道,早是接引之辞⑤耳。又何曾教尔起模画样⑥,特地驰求来。”所以云:“拟将心意学玄宗,状似西行却向东。”临济云:“尔但歇得念念驰求心,则与释迦老子不别。”七地菩萨求佛智心未歇,谓之法尘烦恼。
  【注释】
  ①要得:必须、需要。
  ②浑钢打就、生铁铸成底担荷:比喻对参禅悟道之理有决定不改移的大信心和承担精神。
  ③尔:你。
  ④著实而论:据实而论,从本分上讲。著实,踏着实处。
  ⑤接引之辞:应众生根机,接引垂化之方便说法,非为究竟。
  ⑥起模画样:犹言“装模作样”,比喻执著于语言文字,机械地行事,不能因指见月。
  既有决定志,必有决定得入手时。且①那个是得入手时?喷地一发,心意识灭、绝气息时是。佛言:“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②要识这些道理,便是善财闻弥勒弹指之声,楼阁门开,善财心喜,入已还闭;香严闻击竹作声,忽然契悟,便解道:“一击亡所知,更不假修治。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④”之类是也。自家悟处、自家安乐处、自家得力处,他人不知,拈出呈似人不得,除已悟、已安乐、已得力者,一见便默默相契矣。疑情未破,但只看个古人入道底话头,移逐日许多作妄想底心来话头上,则一切不行⑤矣。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这一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妄念起时,但举个“无”字,举来举去,蓦地绝消息,便是归家稳坐处也。此外别无奇特。前所云难进底一步,不觉蓦然过矣。
  【注释】
  ①且:同“且道”,表估量之语气词,犹言试问、试想、请问、且看。
  ②绝气息:斩断命根,破除了俱生我执。
  ③语见《楞严经》卷十。长水解云:理则顿悟者,从证悟圆理而言,一断一切断,无前无后。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解悟亦然,《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因为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念即无念,一切顿尽,由真性中本无妄故,故云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五阴妄法,名之曰事,阴既粗细不同,法尔粗者先去,解行虽顿,断自有序。乘悟并销的乘,是借助的意思,并销,一起全部消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执一切万法为实有之知见,因悟而消散无余。
  ④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举止仪容,起心动念,皆与大道相应,皆是大道之表现,而没有落入顽空死寂之中。动容,举止仪容,亦云内心所感动而现于行色,泛指起心动念。扬,散布,表现。古路,又称古道、古仙人道,指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所证悟所宏扬之一乘解脱大道。不堕,即不落。悄然,寂静的样子,机,与“位“相对,位指体,机指用。
  ⑤将终日打妄想的心转移到所参的话头上来,这样,一切妄想就不再起来了。
第十九封
示永宁郡夫人(郑两府宅①)(一)
  既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决欲亲近善知识,孜孜矻矻②,不舍昼夜,常以“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茶里饭里,坐时卧时,指挥奴仆时,干办家事时,喜时怒时,行时住时,酬酢宾客时,不得放舍。常常恰似方寸中有一件紧急未了底事碍塞,决欲要除屏去③、教净尽,方有少分相应也。若见宗师说时,方始著急理会④,不说时又却放缓,则是无决定之志;要得生死根株断,则无有是处。
  【注释】
  ①宅:指宅眷、亲眷。
  ②孜孜矻矻:犹言孜孜不倦,勤勉不懈怠。矻音ku(一声),劳极貌。
  ③除屏去:消除、清除、除去。屏音bing(三声)。
  ④理会:处理。
  此事①不在男之与女、僧之与俗。若于宗师一言之下,啐地折、嚗地断②,便是彻头处③也。佛说火宅喻④,直是⑤为众生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痛的的地⑥,其中有言,“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谓众生根器狭劣,无决定志,恋著生死尘劳,于尘劳中头出头没,于三界火宅不能舍离。故设种种方便,令众生舍方便,直出火宅,露地而坐。此是释迦老子彻底老婆心⑦。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当见月亡指,切不得泥在⑧言语中。若于语上寻玄妙、言中求奇特落处⑨,如此做工夫,则失方便矣。妙喜从来无实法⑩与人,直是据款结案⑾,将平生悟得底,开口见胆⑿,明白直说与人。有信得及底,依而行之。虽乍⒀闻说,似难承当;若当人无始时来,种得般若种子,才闻举著,便两眉卓竖,眼睛定动矣⒁。
  【注释】
  ①此事:参禅悟道之事。
  ②啐地折、嚗地断:生死根株突然间被斩断了。啐音cui(四声)。嚗音bo(一声)。
  ③彻头处:究竟解脱处。彻头,到底、到顶端。
  ④火宅喻:见《法华经》。《法华经》卷二譬喻品载,有大长者,财富无量,某日,宅舍起火,长者之诸子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知不觉。长者为救诸子出于火宅,乃设方便,谓屋外有羊车、鹿车及牛车,欲赐诸子。待诸子奔离火宅,长者乃各赐一大白牛车。此譬喻中,火宅比喻三界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恼而不自知,诸子比喻众生,长者比喻佛。天台、贤首等一乘家因主张在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外,别有一佛乘,故以羊车、鹿车、牛车分别比喻三乘,此为界内三乘之方便权教,而以大白牛车比喻界外一乘真实之法门,即说明“会三归一”之旨。嘉祥、慈恩等三乘家则主张佛之教法不超于三乘,谓门内之牛车与门外之大白牛车为同体,故仅会二乘而归于菩萨乘。即说明“会二归一”之旨。
  ⑤直是:正是,就是,即是。
  ⑥痛的的地:真切明白。的的,明白,昭著。的音di(二声)
  ⑦老婆心:指慈悲心。意思是说,佛悯念众生,好比一位老婆婆对待她的孙儿一样,反复叮咛。
  ⑧泥在:拘泥于、粘滞于、执著于。
  ⑨落处:落脚的地方,可供依靠或安顿的地方。
  ⑩实法:实有之法、固定之法。宗师说法讲究方便对机,要在解粘去缚,并无可供执著的实在之法。
  ⑾据款结案:根据法律条款判决案件。比喻对机说法,帮助学人解粘去缚。
  ⑿开口见胆:毫不保留、毫不隐晦地说出来。
  ⒀乍:初,刚。
  ⒁眼睛定动:人在沉思时,眼睛先定住不动,等到眼珠突然一动,表示豁然大悟了。

示永宁郡夫人(郑两府宅)(二)
  老僧顷年①初住此山,常州许宅有个无著道人,法名妙总,三十岁便打硬②修行,遍见诸方尊宿,皆蒙印可。然渠真实畏生死苦故,要真实理会本命元辰③下落去处,特来山中度夏④。时同夏者一千七百衲子,冯济川少卿⑤亦在此山不动轩随众。一日因老僧升座,举药山和尚⑥初参石头⑦,问石头云:“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亦研穷,曾闻南方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乞师指示。”石头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药山不契。石头云:“尔往江西问取马大师⑧去。”药山依教到马大师处,如前问。马大师曰:“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不是。”药山于言下大悟,更无伎俩可呈,但低头礼拜而已。马大师曰:“子见个甚么道理便礼拜?”山曰:“某在石头和尚处,如蚊子上铁牛⑨相似。”马大师然之⑩。是时升座,才再提撕,无著于言下忽然有省,下座后亦不来通消息⑾。时冯济川随老僧后上方丈云:“某甲理会得。”老僧问伊:“居士如何?”济川云:“恁么也不得,苏嚧娑婆诃。不恁么也不得,悉哩娑婆诃。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苏嚧悉哩娑婆诃。”老僧亦不向他道是,亦不向他道不是,却以济川语举似无著。无著云:“曾见郭象⑿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老僧见他语异⒀,亦不问他,却举岩头婆子话⒁问之。无著遂作一偈云:“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⒂别宫商。云山海月俱抛弃,赢得庄周蝶梦长。”老僧亦休去。后一年,济川疑他(她)不实⒃,得得⒄自平江⒅,招无著到他船中,问:“婆生七子,六个不遇知音,只这一个也不消得,便弃在江中。老师言道人理会得,且如何会?”无著云:“已上供通,并是诣实⒆。”济川大惊。又尝到室中,老僧问他:“古人不出方丈,为甚么却去庄上吃油糍?”无著云:“和尚放妙总过,妙总方敢通消息。”老僧向伊道:“我放尔过,尔试道看。”无著云:“妙总亦放和尚过。”老僧云:“争奈油糍何!”无著喝一喝,便出去。是时,一众皆闻渠如此祇对(21)。看他才得一滴水,便解兴波作浪(22),盖渠脱离世缘,早信得这一著子及,虽尝被邪师印破面门(23),却能退步知非,决定以悟为则。故才见善知识提撕,便于言下千了百当(24)。
  【注释】
  ①顷年:近年。顷,近来。
  ②打硬:犹言发狠,立坚强之誓愿。
  ③本命元辰:本命,指人出生年之干支;值其干支之星,称本命年。元辰,谓人之命运受阴阳二星所左右,而以阳八阴六配合卜算。故本命、元辰皆为支配人命运之星。禅宗借以比喻当人之本性。
  ④度夏:参加夏季安居。
  ⑤冯济川少卿:宋代四川遂宁人,字济川,曾任给事、知事等官。壮年时,参学于佛眼清远座下,并嗣其法。复参谒大慧宗杲,得其心印。晚年勤修净土,以往生西方为愿,并自费补修大藏经。绍兴二十三年示寂。著有语录行世。
  ⑥药山和尚:唐代高僧,属青原行思之法系,山西绛州人,俗姓韩。十七岁依潮阳(广东)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大历八年(773)就衡山希澡受具足戒。博通经论,严持戒律。后参谒石头希迁禅师,密领玄旨。次参谒马祖道一禅师,言下契悟,奉侍三年。后复还石头,为其法嗣。不久,至澧州药山,广开法筵,四众云集,大振宗风。一夜,登山经行,忽云开见月,大笑一声,遍于澧阳东九十余里,居民均闻其声。朗州刺史李翱赠诗云:“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唐太和八年(834)示寂,世寿八十四。一说太和二年十二月示寂,世寿七十。敕谥“弘道大师”。
  ⑦石头:石头希迁禅师。
  ⑧马大师:马祖道一禅师。
  ⑨铁牛:比喻自性不动不摇,非言语思维所拟,无你下嘴之处。《碧岩录》三十八则中讲: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千人万人撼不动。
  ⑩然之:印可了他。然,认可、肯定。
  ⑾通消息:通报自己的证悟。
  ⑿郭象:西晋时代之思想家。河南人,字子玄。早岁即精通老庄,结交王衍等清谈之士。辩才无碍,人称魏之王弼再世。历任司徒掾、司空掾、太学博士、黄门侍郎等职。晋惠帝永安元年(304)之后,专致于政治而权势大振。著有《庄子注》三十三卷,该书虽非完全忠实于庄子之本文,然历来被视为各种庄子注释书中之重要者,对我国佛教亦有极大影响。
  ⒀语异:说话出格,异于平常。
  ⒁岩头婆子话:全岁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得法后,一度前往鄂州岩头住山。不久赶上唐武宗毁法,大量僧尼被沙汰。全岁禅师不得不靠在湖边摆渡过活。他在湖的两岸各挂一木板,有人要过渡,只要将木板敲一下,全岁禅师就会大声地问:“阿谁?”客人答道:“要过那边去!”全岁禅师便划船过去迎送。有一天,一位老婆婆抱著一个小孩儿过来了。她跟全岁禅师打起机锋来,说道:“呈桡舞棹即不问,且道婆手中儿甚处得来?”全岁禅师一听,举桡就打。老婆婆道:“婆生七子,六个不遇知音,只这一个,也不消得(不需要、用不著)。”说完便将孩子抛向水中。
  ⒂呈桡舞棹:桡音rao(二声),棹音zhao(四声),划船的工具。
  ⒃不实:脚跟不稳,意思是所悟还不透彻。
  ⒄得得:特地。
  ⒅平江:今苏州市。
  ⒆已上供通,并是诣实:以上招供,全都是事实。供通,招供,陈述。并是,全是、都是。诣实,如实、属实。
  ⒇油糍:亦作油餈,将糯米煮熟后捣成饼,然后用油炸,谓之油餈。糍音ci(二声)。
  (21)衹对:应答、奉答。衹,通“祗”音zhi(一声)。
  (22)兴波作浪:比喻起大机大用。
  (23)印破面门:意思是被邪师误导,胡乱印证,错认本来面目。
  (24)千了百当:犹言一切妥当。此指透脱自在,脚跟点地。
  永宁郡夫人曹氏善因,聪明灵利,有智见,知有此段大事因缘,决定可以出生入死,不被世间尘劳中事牵绊;虽在富贵中,而不被富贵所罗笼①,亦要退步亲近善知识,决择生死大事,但未遇真知识激发②耳。属者③在城中,因节使公请,就渠庵园说法④,善因闻老僧提持此段大事因缘,遂熏起种性,当下身心宁怗。虽未能十成透脱,已识得火宅尘劳中许多虚妄不实底事,腊月三十日到来,恩爱也使不著,势力也使不著,财宝也使不著,性气⑤也使不著,官职也使不著,富贵也使不著;眼光落地⑥时,唯有平昔造善造恶两路境界,一一现前:作恶多作善少,则随恶业流浪将去;作恶少作善多,则随善业生人天十善之家去。既知得这两路子皆属虚幻,然后发勇猛精进坚固不退之心,决欲超情离见,透脱生死,腊月三十日,善恶路拘执我不得。既知有如是殊胜事,恐在火宅之中,不能得时时亲近善知识,故得得上径山,住旬日,随众听法,滋浸善缘⑦,发大誓愿,永不退转。临行以此轴求指示,要在火宅中时时以此自警自觉。老僧嘉其志趣勇猛,不与泛泛者⑧同,故引无著道人一段入道因缘,令其见贤思齐。他日妙喜社中,出二无著⑨,岂不为末世光明种子,作大利益乎?勉之!勉之!
  【注释】
  ①罗笼:牵绊,束缚。
  ②激发:激扬启发,提携。
  ③属者:近日、近来。
  ④就渠庵园说法:请我到他家的庵园中说法。就,到。庵园,庵罗树园之略称,在印度之毗耶离国,为庵罗树女所献,佛陀曾于此处说《维摩经》。此指家庙之类的修行场所。
  ⑤性气:性情脾气。
  ⑥眼光落地:死亡,断气。
  ⑦滋浸善缘:滋长并广结善缘。
  ⑧泛泛者:漂浮不实者。
  ⑨出二无著:出现第二位无著道人。

竹寺可人等何? 少女丝色妙绝! 卜贝又见贞观, 心田夕夕思多。
级别: 嘉宾
UID: 190577
精华: 1
发帖: 1958
威望: 153 点
金钱: 2453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08 点
在线时间: 3524(时)
注册时间: 2015-04-26
最后登录: 2016-02-22
沙发  发表于: 2015-09-21 15:27

普觉师友辛苦了!       
耳边有日月,瘦仙无病人。
南无阿弥陀佛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40181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90 点
金钱: 1992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71(时)
注册时间: 2013-07-10
最后登录: 2024-05-21
板凳  发表于: 2015-09-21 17:50

回 1楼(青衫叟) 的帖子

惭愧,只是觉得好的东西想分享一下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十三封   至   第十九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