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二十封   至    第二十九封
南无阿弥陀佛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40181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90 点
金钱: 1992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71(时)
注册时间: 2013-07-10
最后登录: 2024-05-21
楼主  发表于: 2015-09-19 22:53

0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二十封   至    第二十九封

第二十封
示妙智居士(方敷文务德)(一)
  从上诸佛诸祖,真实为人处,先教立决定志。所谓决定志者,决欲此生心地开通,直到诸佛诸祖无障碍、大休歇、大解脱境界。无决定之志,则无决定信矣。佛不云乎:“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云:“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①如来地即大休歇、大解脱境界是也。
  在昔归宗试眼禅师,曾有僧问:“如何是佛?”宗云:“我向汝道,汝还信否?”僧云:“和尚诚言,焉敢不信?”宗云:“只汝便是。”僧闻宗语,谛审思惟,良久曰:“只某便是佛,却如何保任?”宗曰:“一翳在目,空华乱坠。”其僧于言下忽然契悟。②这僧初无决定信,闻归宗直指之言,犹怀疑惑,欲求保任,方能自信。归宗老婆心切,向他所乖执③处,以金刚王宝剑用事④,劈面便挥。这僧方在万仞崖头独足而立,被归宗一挥,始肯放身舍命。
  【注释】
  ①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
  ②此公案为福州芙蓉灵训禅师参归宗智常禅师而悟道的经过。灵训禅师初参归宗智常禅师,便问:“如何是佛?”归宗禅师道:“我向汝道,汝还信否?”灵训禅师道:“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归宗禅师道:“即汝便是。”灵训禅师问:“如何保任?”归宗禅师道:“一翳在目,空华乱坠。”归宗禅师的意思是说,佛性本自具足,若起有为保任之想,即是多余,要在无念无住,方是正途。虽经归宗禅师的开示,但是,此时灵训禅师心中并未彻底安宁。因此,他想辞别归宗禅师,前往其他的地方参学。归宗禅师问:“甚么处去?”灵训禅师道:“归岭中去(回福建去)。”归宗禅师道:“子在此多年,装束了却来,为子说一上佛法(你在这儿呆了好多年。你下去好好地打点一下行装再来,我给你开示一下甚深佛法)。”灵训禅师于是谨遵师命,打点好了行装,又重新来到归宗禅师那儿。归宗禅师道:“近前来!”灵训禅师于是走上前,准备用心聆听师父的讲法。归宗禅师却说:“时寒,途中善为(现在天气很冷,一路上你要好好照顾好自己)。”灵训禅师一听此言,顿忘前解,心意豁然。谛审,认真审察。
  ③乖执:错误的执著,此指错误地将自性佛执为实有。
  ④用事:行事。
  又罗山法宝大师,尝致问于石霜普会曰:“起灭不停时如何?”石霜云:“直须寒灰枯木去,一念万年去,函盖相应去,全清绝点去。”罗山不契,复持此语问岩头。问声未绝,被岩头震威一喝曰:“是谁起灭?”罗山于言下大悟①。
  又教中说②:“菩萨修行,从初地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难可知,无差别,离一切相、一切想、一切执著,无量无边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离诸諠诤③,寂灭现前,乃至入灭尽定④,一切动心忆想分别,悉皆止息。”谓从初地至菩萨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谓不起第二念。又怕人理会不得,更引喻云:“譬如有人,梦中见身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寐寤⑤,既寐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⑥中,为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如生梵世,欲界烦恼皆不现前,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第八地菩萨,佛心、菩萨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世间心既灭,寂灭心即现前。寂灭心既现前,则尘沙诸佛所说法门一时现前矣。法门既得现前,即是寂灭真境界也。得到此境界,方可兴慈运悲,作诸饶益事。是亦从决定志、乘⑦决定信成就者也。若无决定志,则不能深入如来大寂灭海。
  ①此公案见《古尊宿语录》卷四十八。此处的罗山法宝大师,即罗山道闲禅师,石霜普会,即石霜庆诸禅师,岩头即全岁禅师。
  ②以下引文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六。
  ③諠诤:大声喧哗争吵。
  ④灭尽定: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即灭尽心、心所(心之作用)而住于无心位之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无想定为异生凡夫所得,属于第四禅。此定则为佛及俱解脱之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即以现法涅槃之胜解力而修入者。圣者远离无所有处之烦恼,其定之境地可喻为无余涅槃之寂静;故为入无心寂静之乐者,乃依修此定,即可生无色界之第四有顶天。另据《宗镜录》卷五十五所举,灭尽定与无想定有四种不同:
  (一)证得者之异,即灭尽定为佛、罗汉所证出世间之定;无想定则为凡夫、外道所证世间之定。
  (二)祈愿之异,即灭尽定者唯求出世功德;无想定者则求世间乐果。
  (三)感果与不感果之异,即灭尽定为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报;无想定则为有漏业,能感无想天果报。
  (四)灭识之异,即灭尽定能灭除第六识,兼能灭第七识之染分;无想定仅灭除第六识分别之见,其他诸邪见尚未能断尽。
  ⑤寐寤:睡梦醒来。
  ⑥四流:
  一、见流,见即三界见惑也。谓意根对于法尘,起分别见。因此见惑,流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见流。
  二、欲流,欲者,即欲界思惑也。谓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贪爱五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故名为思惑,即贪嗔慢也。因此恩惑,流转欲界,不能出离,故名欲流。
  三、有流,有即因果不亡为有。谓色界、无色界思惑,即贪慢也。因此思惑,流转色、无色界,不能出离,故名有流。
  四、无明流,无所明了,故曰无明,即三界思惑中痴惑也。由此无明,流转生死,不能出离,故名无明流。
  ⑦乘:凭借。

示妙智居士(方敷文务德)(二)
  无决定信,则于古人言句及教乘文字中,不能动转①。如六祖大师为江西志彻禅师说常、无常义,彻问祖曰:“弟子尝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师慈悲,略为宣说。”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祖曰:“《涅槃经》,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说法,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②,愿和尚委曲③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④,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⑤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⑥,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⑦,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此亦彻禅师决定志中乘决定信,而感报祖师决定说之一也。
  【注释】
  ①动转:此指能够悟透文字,并能够自主出入,不被束缚。
  ②浅昧:见识粗浅、昏暗。
  ③委曲:善巧方便。
  ④容受生死:犹言有生有死。
  ⑤比为:只为。比,都,皆。
  ⑥八倒:凡夫二乘迷执之八种颠倒。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者,是凡夫的四倒,对涅槃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
  ⑦依言背义:执著于文字,望文生义,违背了真实的意旨。背,违背。
  又记得安楞严①看《楞严经》,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处,不觉破句读了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沉吟良久,忽然大悟。后读是经,终身如所悟,更不依经文。此亦决定志中乘决定信、依义而不依文字之一也。
  妙智居士有决定志而乘决定信,于此一段大事因缘,矻矻孜孜②,以彻证不疑为决定义,但未得喷地一下③耳。因以此轴求指示,故引祖师为志彻禅师、岩头为罗山、安楞严破句读《楞严经》悟道数段葛藤,且作他时喷地一发之契券④云耳⑤。
  【注释】
  ①安楞严: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福州人。出家后,于天台德韶国师座下参学,并经常阅读《首楞严经》。一天,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当他读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时,他未能正确地断句,却把它破了句读,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一反常的破句读法,一下子触动了他的灵感。他当即豁然大悟。后来有人告诉遇安禅师说:“破句了也(你断句断错了)!”遇安禅师却回答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于是,时人都称他为“安楞严”。
  ②矻矻孜孜:又作“孜孜矻矻”,犹言孜孜不倦。矻音ku(一声),劳极貌。
  ③喷地一下:比喻豁然大悟。
  ④契券:犹言凭借、证明。
  ⑤云耳:又作“云尔”,语气助词,无义。
第二十一封
示张太尉(益之)(一)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①佛境界即当人自心现量②,不动不变之体也。“佛”之一字,向自心体上,亦无著处③,借此字以觉之而已。何以知之?佛者,觉义,为众生无始时来,不信自心现量,本自具足,而随逐客尘烦恼,流转三界,受种种苦。故苦相现时,自心现量之体随苦流荡。故诸佛愍众生流荡之故,借“佛”字以觉之。既已觉,则“佛”之一字亦无用处。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则佛药无用。凡看经教及古德因缘,当如是学。
  【注释】
  ①此偈见《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
  ②现量:《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能缘行相,不动不摇,自循照镜,不筹不度,离分别心,照符前境,明局自体,故名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楷定。离虚妄分别之心,而能于自心所现之境,度量楷定诸法之自相,无有错谬,是名现量。
  ③无著处:意思是说,佛乃自性清净觉源体,无形无相,不可把捉,非实有之定法。
  众生日用,现行无明①,顺无明则生欢喜,逆无明则生烦恼。佛菩萨则不然,借无明以为佛事,为②众生以无明为窟宅,逆之则是破他窟宅,顺之则随其所著而诱导之。净名云:“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③便是这个道理也。
  【注释】
  ①现行无明:又称“现行惑”,六根对六尘,现起贪嗔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唯识宗主张,阿赖耶识具有生出一切法之能力,称为种子;自此种子产生色心一切万法(即现行法),称为现行。其中,即以种子为因相,依因缘之故,现行为果相。如此,阿赖耶识之种子由因缘和合而生现行,即称为种子生现行;再次由其现行法之影响,而薰习新种子(即新薰种子),称为现行薰种子。在种子、现行法、新薰种子三者之间,产生“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之密切关系,互为因果,同时完成。亦即现行由种子而生,种子依现行薰成,能生之种子、所生能薰之现行、所薰之种子,形成三法展转,互为因果,故称为“三法展转因果同时”。
  ②为:因为,由于。
  ③见《证道歌》,“君不见,绝学无为真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此事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语言造①,不可以寂默通②。于此四句③无用心处,方始可以提撕此个消息也。佛说:“世出世间功德,无如无心功德最大而不可思议。”不见释迦老子在般若会上,问文殊师利菩萨云:“汝入不思议三昧耶?”文殊云:“弗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不见有心能思议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议三昧?我初发心欲入是定,如今思惟,实无心想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则更无心想,常与定俱。”④得到这个田地,方始可说那伽⑤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所以佛说:“无心功德直是殊胜,直是无校量处。”⑥今说无心,非如世间土木瓦石、顽然无知之无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可不谛审⑦观察也。
  【注释】
  ①造:至,到达,此指成就。
  ②通:通晓、理会。
  ③四句:即前面所提到的有心、无心、语、默等四个方面。
  ④见《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⑤那伽:义为“龙,象,无罪,不来。”佛经中称佛或阿罗汉为摩诃那伽,喻其有大力用。《大智度论》卷三云:“摩诃那伽,名阿罗汉。摩诃言大,那名无,伽名罪。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大无罪。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
  ⑥无较量处:不可限量,不可思议。
  ⑦谛审:仔细审视。谛,细察,注意。

示张太尉(益之)(二)
  佛说一百二十种菩提心,说一百二十个譬喻①,其中有一喻云:“譬如有人,依附于王,不畏余人。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依菩提心大势力王,不畏障盖恶道之难。世间有人得近一至尊,而不畏余人,则有之。肯依菩提心大势力王,不畏障盖恶道之难者,殊未见也。”又有一喻云:“譬如摩诃那伽大力勇士,若奋威怒,于其额上必生疮疱,疮若未合,阎浮提中一切人民无能制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起大悲,必定发于菩提之心,心未舍来②,一切世间魔及魔民不能为害。”如上二种譬喻,皆为出世间大心③有力量者说。何以故?二种譬喻非世间常得之法故。佛说此,以启迪过量④奇特丈夫,欲其担荷大乘担子耳。
  【注释】
  ①参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七十八。
  ②舍来:放弃。来,语气助词,无义。
  ③大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大菩提心、大悲愿心。
  ④过量:又称:“没量”,出格、超常、不可限量。
  士大夫不曾向佛乘中留心者,往往以佛乘为空寂之教,恋著个皮袋子①,闻人说空说寂,则生怕怖。殊不知,只这怕怖底心②便是生死根本。佛自有言:“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③《宝藏论》④云:“寂兮寥兮,宽兮廓兮。上则有君,下则有臣,父子亲其居,尊卑异其位。”以是观之,吾佛之教密密助扬⑤至尊圣化⑥者亦多矣,又何尝只谈空寂而已?如俗谓李老君说长生之术,正如硬差排⑦佛谈空寂之法无异。老子之书元⑧不曾说留形住世,亦以清净无为为自然归宿之处。自是不学佛、老者以好恶心相诬谤⑨尔,不可不察也。愚谓三教圣人立教虽异,而其道同归一致,此万古不易之义。然虽如是,无智人前莫说,打尔头破额裂。
  【注释】
  ①恋著个皮袋子:贪恋着肉体。
  ②这怕怖底心:因无明而生起的贪生怕死之心,其实质就是俱生我执。
  ③见《妙法莲华经》卷一。
  ④《宝藏论》:后秦僧肇(374---414)撰,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阐说法性真如之体用等,分为广照空有品、离微体净品、本际虚玄品等三品。论中所说,常为唐末洞山良价、云门文偃之语录及宋代永明延寿之《宗镜录》等所引用,足证其受禅家之倚重。
  ⑤密密助扬:无形中帮助和推广。
  ⑥至尊圣化:指儒家之教化。
  ⑦硬差排:又作“强差排”,牵强附会地解释。差音chai(一声)。
  ⑧元:原。
  ⑨诬谤:诽谤。
第二十二封
示曾机宜(叔迟)
  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缘法不契,末后得岩头扫屏从前零碎所得,方得心地开通。岩头云:“若欲他时播扬大教,须是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盖天盖地,始是大丈夫所为。”①岩头之语,非特②发明③雪峰根器,亦可作学此道者万世规式④。所谓胸襟流出者,乃是自己无始时来现量,本自具足,才起第二念,则落比量⑤矣。比量是外境庄严所得之法,现量是父母未生前、威音那畔⑥事。从现量中得者气力粗,从比量中得者气力弱。气力粗者能入佛又能入魔,气力弱者入得佛境界,往往于魔境界打退鼓⑦,不可胜数。此事不在聪明灵利,亦不在钝根浅识,据实而论,只以喷地一发为准的⑧耳。才得这个消息,凡有言句,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⑨。所谓胸襟流出、盖天盖地者,如是而已,非是做言语、求奇特。他人道不出者,锦心绣口,意句尖新,以为胸襟流出也,十回被师家问著,九回祇对不得不妨,只怕向骷髅前强作主宰,才见宗师开口动舌,便领将去,似这般底,佛出世亦救他不得⑩。
  【注释】
  ①雪峰义存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俗姓曾。十七岁出家。唐武宗毁法期间,义存禅师一度隐居山林,礼谒芙蓉灵训弘照大师。后往幽州(今北京一带)宝刹寺受戒。此后,义存禅师开始遍巡名山,参扣诸方禅德。义存禅师曾在洞山座下当过饭头。因久参不契,后改投德山宣鉴禅师座下。时岩头全岁、钦山文邃二禅师亦在德山座下,且相与友善。一日,义存禅师参德山:“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禅师当即给了他一棒,反问道:“道什么?”义存禅师不明其旨。第二天,他又来问德山禅师。德山禅师道:“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义存禅师一听,终于言下有省。但是,此时他心中尚有疑问,还没有完全彻悟。一次,义存禅师与师兄岩头全岁禅师外出,至澧州鳌山镇,被大雪所阻,住在一个野店里,进退不得。岩头禅师每天只管睡觉,而义存禅师却一直坚持坐禅。有一天,义存禅师实在看不过去,便喊岩头禅师道:“师兄!师兄!且起来。”岩头禅师道:“作甚么?”义存禅师道:“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这)行脚汉,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我今生命运不顺,不走运,尽倒霉。先是随同文邃这汉行脚,到处被他拖累。今日跟著你来到这里,你却只管整日蒙头睡大觉,也不用功修行)!”岩头禅师喝道:“噇!(音:chuáng),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义存禅师指著自己的胸口,解释道:“我这里未安稳在,不敢自谩。”岩头禅师道:“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义存禅师又重复道:“我实未稳在。”岩头禅师道:“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铲却(你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请把你的见处一一告诉我。对的地方,我给你证明,不对的地方,我帮你铲除)。”义存禅师道:“我初到盐官(齐安国师),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岩头禅师道:“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义存禅师接着道:“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不是我,我今不是渠。’”岩头禅师道:“若与么(如此),自救也未彻在。”义存禅师又道:“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岩头禅师突然大喊道:“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以上岩头禅师的三处点化,皆是要义存禅师一一放下。]义存禅师接着问道:“他后如何即是(既然上面所讲都不是,那么,我以后如何做即是?)”岩头禅师道:“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义存禅师一听,豁然大悟,便起座作礼,连声叫道:“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德山禅师入寂后,义存禅师便回闽中,于雪峰创院开法接众,一时徒众翕然,身边常随弟子达一千七百余人。闽帅王审知对雪蜂禅师极为崇敬,并从他受法。在王审知的护持下,佛法在闽中曾盛极一时。投子,即大同禅师人,翠微无学禅师之法嗣。洞山,即良价禅师,云岩昙晟禅师之法嗣。扫屏(音:bǐng),扫除,排除。。
  ②非特:不但,不仅,不只。
  ③发明:开导,启发。
  ④规式:标准,法式,模范。
  ⑤比量:因明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之一,亦为心识三量之一。比者比类,以分别之心,比类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即用已知之因(理由)比证未知之宗(命题),以生决定之正智。八识中,唯有第六意识才有比量的功能。
  ⑥父母未生前、威音那畔:比喻本来面目、自性佛。父母未生前,指六根不具,心无分别,绝诸对待。威音王佛乃是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此佛出世以前为绝待无限之境界,故禅家多以威音王佛出世以前称为威音那畔,以示学人向上探解之境界,或点醒学人自己本来之面目。
  ⑦打退鼓:因遇障碍,不能透过,心生退屈,犹言却步,后退。
  ⑧准的:标准。
  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一开悟见性了,凡有言句,无不是从自性中流去,并不是说离言句之外,别有真性,言句所立处当即便是真性,所谓“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是也。
  ⑩这句话可译为:别人说不出来的,自己却能以尖新的立意和飞扬的文采表达出来,因而以为这个便是从胸襟中流出,可是,临到与明眼宗师相对,十回被问着,有九回应对不上。如果仅止如此,还不妨事。最要命的是,本自未悟,却佯装已悟,勉强作主宰,一见宗师开口,但从意识知解的角度,理会开来,说得头头是道。象这样的知解心不断,分别心不死,就是逢佛出世,难为救拔。锦心绣口,意指文采飞扬。尖新,新颖。祇对,应答,回答。祇,同“祗”音zhi(一声)。向骷髅前强作主宰,不能作主宰却佯装能作主宰,好比站在死尸前,欲令它能听从自己的指挥。髑,音du(二声)。骷髅,死人的头骨。领将去,思惟领会开来。
  叔迟根性虽钝,却得便宜。真实要敌生死故,矻矻孜孜①,心心念念,不肯放舍。前所云得便宜,便是这些钝底家风②也。既有决定志得之,入手自有时节,亦莫管得在何时。老僧常与衲子辈说:“要参妙喜禅,须是办得一生不会始得③。若要求速效,则定是相误。”何以故?只为从来无法与人,但为人做得个指头路底汉子耳。古德云:“有所得是野干鸣,无所得是师子吼。”佛是通变④底人,于四十九年中,三百六十余会说法,随其根性而引导之。故于十法界内一音演说,众生随类各获饶益;譬如东风一拂,万卉齐敷⑤。佛所说法亦复如是。若有意于十法界内作饶益,则是以我说法欲使众生随类得度,不亦难乎?不见舍利弗在般若会上,问文殊曰:“诸佛如来不觉法界耶?”文殊曰:“弗也,舍利弗。诸佛尚不可得,云何有佛而觉法界?法界尚不可得,云何法界为诸佛所觉?”⑥看他两人恁么激扬⑦,又何曾著意来?从上诸佛诸祖为人⑧,皆有如是体裁⑨,自是后来儿孙失其宗旨,遂各立门户,造妖捏怪⑩耳。叔迟既于世间灰心⑾,则已省得无限事了⑿也。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佛佛授手,祖祖相传,无差无别。自是学此道者,错认方便,故传习将去,殊不本其源流⒀耳!如何是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妙喜为尔说破:奉侍尊长,承顺颜色⒁;子弟之职当做者,不得避忌⒂;然后随缘放旷,任性逍遥;日用四威仪内,常自检察;更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时时提撕;无事亦须读圣人之书,资益性识。茍能如是,世出世间俱无过患矣。
  【注释】
  ①矻矻孜孜:犹言孜孜不倦,勤勉不懈怠。矻音ku(一声),劳极貌。
  ②钝底家风:不存偷心,不呈伎俩,实实在在地做功夫。
  ③如果想跟我学习参禅,必须作好这一生不会禅的准备才行。办,准备,具备。
  ④通变:懂得善巧方便、观机逗教。
  ⑤敷:绽放。
  ⑥见《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卷一。
  ⑦激扬:激发、提举。
  ⑧为人:此指度化众生。
  ⑨体裁:原指量体裁衣,此指观机逗教,善巧方便。
  ⑩造妖捏怪,装神弄鬼。捏,捏造。
  ⑾灰心:心意寂静如死灰,不为世间事所动。
  ⑿省得无限事了:减少了很多的麻烦事。
  ⒀殊不本其源流:全然忘记了佛法的根本。
  ⒁承顺颜色:即承颜顺色,孝敬父母,随顺父母之心愿,颜色和顺。
  ⒂避忌:逃避、回避。
第二十三封
示中证居士(郭知县仲堪)
  天台智者大师①悟法华三昧,以空假中三观,该摄②一大藏教,无少无剩。言空者,无假无中无不空;言假者,无空无中无不假;言中者,无空无假无不中。得斯旨者,获旋陀罗尼③。是知从上诸佛诸祖,莫不皆从此门证入。故大师入证时,因读《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乃见释迦老子在灵山说此经,俨然未散。或者谓之表法④,唯无尽居士张公⑤,因阅《首楞严经》,至“是人始获金刚心中”处⑥,忽思智者当时所证,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非表法也,尝谓余曰:“当真实证入时,全身住在金刚心中,李长者⑦所谓‘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智者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唯证是三昧者,不待引喻,而自默默点头矣。”
  【注释】
  ①智者大师:即天台宗的开宗祖师智顗。其主要著作有《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摩诃止观》,世称为天台三大部;另有《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称为天台五小部。其特点在于教观双运、解行并重。其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极大。
  ②该摄:统摄。该,具备。
  ③旋陀罗尼:法华三陀罗尼之一。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
  ④表法:意思是并非实有其事,只是一种象征。
  ⑤无尽居士张公:北宋蜀州(四川省)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自幼锐气倜傥,读书日诵万言。初任通川主簿,一日入寺,见藏经之卷册齐整,怫然欲撰无佛论。后因读《维摩经》,深有所感,遂倾心佛法。神宗年间(1068--1085)因王安石之推举,入朝廷官。大观四年(1110)任宰相,后因政策失败,左迁衡州(湖南省)知事。其间,元祐六年(1091)曾谒庐山东林常总,获其印可。并与苏轼及黄龙派兜率从悦、晦堂祖心、觉范德洪、真净克文等禅僧为友,尤与圆悟克勤过从甚密。宣和三年卒,世寿七十九。著有《护法论》一卷。
  ⑥语见《首楞严经》卷八。原文是:“阿难!从乾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乾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此处的“金刚心”,指金刚如幻三昧,亦即金刚般若。
  ⑦李长者:即李通玄,又称枣柏大士,唐代著名华严学者,沧州(今河北省沧县东南人)。青年时钻研易理,到四十余岁时,专攻佛典,潜心《华严》。当时正值八十《华严》译成。于开元七年(719)春,他携带新译《华严经》到太原孟县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一作仙)奴家,造论阐明经义。三年足不出户,据说每天早晨只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由此世称枣柏大士。他后来携带论稿移居神福山原下的土龛(即太原寿阳方山土龛)继续撰述,经过五年告成,这就是《新华严经论》四十卷。继而又作《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开元十八年(730,一说开元二十八年,740)三月二十八日圆寂,寿九十六岁。《新华严经论》在李通玄死后四、五年,才由僧人广超等传写弘通,到了宣宗大中年(847--859)中,福州开元寺比丘志宁又将论文会入经文之下,成一百二十卷,后又经思研整理,称为《华严经合论》,就流传得更普遍了。
  众生境界差别不等,所见不同,互有得失,除夙有灵骨,不被法缚,不求法脱,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舍方便而自证入,则亦不待和会差排①,自然见月亡指矣。昔药山和尚初发心、求善知识时,到南岳石头和尚处,遂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亦研穷②,承闻南方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乞师指示。”石头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药山闻而不领,良久无言。石头云:“会么?”药山曰:“不会。”石头云:“恐子缘不在此,往江西问取马大师去。”药山依教,直至江西见马师,以问石头话端③,依前问之。马师曰:“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不是。”药山闻马师语,便获金刚心中,更无奇特玄妙可通消息,但作礼而已。马师知其已证入,亦无别道理传授,只向他道:“汝见个甚么便礼拜?”药山亦无道理可以呈似④马师,但云:“某在石头,如蚊子上铁牛相似。”马师亦无言语,与之印可。一日,忽见便问:“子近日见处如何?”山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马师曰:“子之所得,可谓协⑤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⑥。”药山云:“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马师云:“未有长行而不住,未有长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遂辞马师去住山。此亦获金刚心中之效验者。
  【注释】
  ①和会差排:泛指附会、分别、解释。差,音chai(一声)
  ②粗亦研穷:略有研究,略有所晓。
  ③话端:话题,话头。
  ④呈似:呈给,拿给某人看。似,与,给。
  ⑤协:契合。
  ⑥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意思是,抖擞精神,随处住山接众。
  仲堪道友,妙喜与之素昧平昔。绍兴丙子①冬,邂逅宛陵②,一见风采,未语而心已许之③。尝过其舍,遂蒙倾倒④,因而诘之。自言于中字法门⑤而有趣向⑥。自尔,每与对谈,未尝一语及世间事。古人隔江横趋时节⑦,亦有之矣。为政不苛不察⑧,而奸蠹为之胆落⑨。此亦证中字法门效验也。别来恰九个月⑩,忽专介⑾以此轴来求道号。因思无尽张公之言,颇与仲堪所入门户略相似,故不觉引前葛藤,仍为立道号,曰中证居士。中证之义在吾佛则曰金刚心。心至中曰忠,中无定方⑿,见于行事,而利他自利,世出世间,了无遗恨矣。中证不偏,而上下相应,如析栴檀,片片非别木⒀。非如他人说得盛水不漏,于行事时,手足俱露⒁。如此等辈,欲入中字法门,大似掉棒打月⒂,不亦难乎?中证居士勉之!妙喜异日忽地撞到面前,那时相见。更若守著这一字,则不中矣⒃!
  【注释】
  ①绍兴丙子:公元1156年。绍兴,南宋高宗年号(1131--1162).
  ②宛陵:今安徽宣城。
  ③心已许之:对他的人格表示认可。
  ④我曾经到他的住处拜访过他,彼此之间畅所欲言,相谈甚欢。倾倒,畅所欲言。
  ⑤中字法门:即中道法门。
  ⑥趣向:朝一个方向,实现、达到目标。此处指契入。
  ⑦隔江横趋时节:《五灯会元》卷七载,襄州高亭简禅师,参德山,隔江才见,便云:“不审。”山乃摇扇招之。师忽开悟,乃横趋而去,更不回顾。后人遂以“隔江横趋”这一典故借指开悟见性。
  ⑧不苛不察:既不酷残苛刻,也不著意考核监督。
  ⑨奸蠹,为非作歹的人。为之胆落,犹言闻风丧胆。
  ⑩别来恰九个月:分手刚好九个月。
  ⑾专介:专使,特地派往办理某事的人。专,专门,单独。介,宾主之间传信捎话的人。
  ⑿中无定方:中道观是圆融无碍的,没有固定的方所,随方就圆,圆应一切。
  ⒀犹如劈开栴檀树,每劈下一片,都是栴檀,不是别的树木。
  ⒁不象其他的人嘴里说得头头是道,滴水不漏,可是一旦行事时,便露出真实的手脚。
  ⒂掉棒打月:比喻邈不可及,徒劳费力。掉,挥舞。
  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道并不是与二边相对待的并立的中间状态,它超越于二边之上,其本质是无住。如果执著于在二边中间有个中道状态,这本身便不是中道了,因为它仍然有所住。
第二十四封
示徐提刑(敦立)
  士大夫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灵利思量计较者是。何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得,聪明灵利无处安著者是。不见释迦老子在法华会上,舍利弗殷勤三请,直得无启口处,然后尽力道得个“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此是释迦老子初悟此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之椎轮①也。昔雪峰真觉禅师②,为此事之初,三度到投子,九度上洞山,因缘不相契,后闻德山周金刚③王化,遂造④其室。一日问德山:“从上宗风,以何法示人?”德山云:“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后又问:“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拈拄杖便打云:“道甚么?”雪峰于棒下,方打破漆桶⑤。以是观之,思量计较、聪明灵利,于此个门中,一点也用不著。古德有言:“般若如大火聚⑥,近之则燎却面门。拟议寻思,便落意识。”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故知心意识非独障道,亦使得人七颠八倒,作诸不善。
  【注释】
  ①椎轮:原始无辐之车轮,比喻事物的草创阶段。
  ②雪峰真觉禅师:即雪峰义存禅师。德山宣鉴禅师之法嗣,俗姓曾。十七岁出家。唐武宗毁法期间,义存禅师一度隐居山林,礼谒芙蓉灵训弘照大师。后往幽州(今北京一带)宝刹寺受戒。此后,义存禅师开始遍巡名山,参扣诸方禅德。义存禅师曾在洞山座下当过饭头。因久参不契,后改投德山宣鉴禅师座下。时岩头全岁、钦山文邃二禅师亦在德山座下,且相与友善。一日,义存禅师参德山:“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禅师当即给了他一棒,反问道:“道什么?”义存禅师不明其旨。第二天,他又来问德山禅师。德山禅师道:“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义存禅师一听,终于言下有省。但是,此时他心中尚有疑问,还没有完全彻悟。一次,义存禅师与师兄岩头全岁禅师外出,至澧州鳌山镇,被大雪所阻,住在一个野店里,进退不得。岩头禅师每天只管睡觉,而义存禅师却一直坚持坐禅。有一天,义存禅师实在看不过去,便喊岩头禅师道:“师兄!师兄!且起来。”岩头禅师道:“作甚么?”义存禅师道:“今生不著便,共文邃个(这)行脚汉,到处被他带累。今日到此,又只管打睡(我今生命运不顺,不走运,尽倒霉。先是随同文邃这汉行脚,到处被他拖累。今日跟著你来到这里,你却只管整日蒙头睡大觉,也不用功修行)!”岩头禅师喝道:“噇!(音:chuáng),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义存禅师指著自己的胸口,解释道:“我这里未安稳在,不敢自谩。”岩头禅师道:“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义存禅师又重复道:“我实未稳在。”岩头禅师道:“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铲却(你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请把你的见处一一告诉我。对的地方,我给你证明,不对的地方,我帮你铲除)。”义存禅师道:“我初到盐官(齐安国师),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岩头禅师道:“此去三十年,切忌举著。”义存禅师接着道:“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不是我,我今不是渠。’”岩头禅师道:“若与么(如此),自救也未彻在。”义存禅师又道:“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甚么!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岩头禅师突然大喊道:“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以上岩头禅师的三处点化,皆是要义存禅师一一放下。]义存禅师接着问道:“他后如何即是(既然上面所讲都不是,那么,我以后如何做即是?)”岩头禅师道:“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义存禅师一听,豁然大悟,便起座作礼,连声叫道:“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德山禅师入寂后,义存禅师便回闽中,于雪峰创院开法接众,一时徒众翕然,身边常随弟子达一千七百余人。闽帅王审知对雪蜂禅师极为崇敬,并从他受法。在王审知的护持下,佛法在闽中曾盛极一时。
  ③德山禅师,俗姓周,悟道前,以善讲《金刚经》而著称,人称周金刚。
  ④造:到。
  ⑤漆桶:比喻无明之胶固难破。又作黑漆桶。众生累劫之无明,结习胶固,以致隐覆本具之佛性;恰如贮漆之桶,黑洞洞地不明一物。
  ⑥大火聚,大火堆。
  既有究竟此道之心,须有决定之志,不到大休大歇、大解脱处,誓毕此生不退不堕。佛法无多子,久长难得。人世间尘劳中事无尽无穷,拨置①了一重,又一重来,如连环,如钩锁,相续不断。志意下劣者,往往甘心与伊作侣伴,不觉不知被伊牵挽②将去,除是当人夙有愿力,方肯退步思量。永嘉又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若如是思量,蓦然向思量不及处,见得无一物底法身,即是当人出生死处。前所云无所得法,不可以有所得心求,便是这个道理也。士大夫一生在思量计较中作活计,才闻善知识说无所得法,便心里疑惑,怕落空去。妙喜每见如此说者,即问他:“只这怕落空者,还空也无?”十个有五双分疏不下③。盖平时只以思量卜度为窟宅④,乍闻说著不得思量底话,但茫然无讨巴鼻处⑤。殊不知,只这无讨巴鼻处,便是自家放身命⑥底时节也。
  【注释】
  ①拨置:打发,抛开,搁置一边。
  ②牵挽:控制,束缚。
  ③十个有五双分疏不下:十个人有十个人不能抉择应答。分疏,辩解,抉择。
  ④平时养成了思量测度的习惯,并安住在这个上面。
  ⑤无讨巴鼻处:无处可把捉,无处下手。讨,寻找。巴鼻,根据,把捉,来由。
  ⑥放身命:放弃俱生我执。俱生我执表现在思维上,就是对语言名相和分别思维的执著。
  敦立道友,靖康①中在夷门②相会,是时春秋鼎盛,便知有此段大事因缘可以脱离生死,与乃兄敦济③,时来扣问圆悟先师④。但妙年⑤,身心未能纯一专志理会个事。别来忽地过了三十余年。绍兴己卯⑥秋,予因到育王⑦,经由越⑧上,时敦立提总宪纲⑨,始获再会,握手剧谈⑩。坐间,只以此一段因缘为未了,更不及世间尘劳之事。非百劫千生,曾承事⑾真善知识,种得般若种子在藏识中,则不能如是把得定、作得主宰、信得谛当⑿、不退初心。真火中莲华也!但以博极群书,于九经十七史⒀内,入得太深,聪明太过,理路太多,定力太少,被日用应缘处牵挽将去,故于脚跟下,不能得啐地折、嚗地断⒁耳。若时时正念现前,怕生死之心不变,则日月浸久,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且那个是熟处?聪明灵利、思量计较底是。那个是生处?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抟量卜度不到,无尔用心安排底是。蓦然时节到来,或于古人入道因缘上,或因看经教时,或于日用应缘,若善若不善,若身心散乱,若逆顺境界现前,若暂得心意识宁静时,忽地蹋翻关(木+戾)子⒂,不是差事⒃。
  【注释】
  ①靖康:北宋钦宗年号(1126--1127).
  ②夷门:今河南开封东北隅。此指东京(开封)天宁寺,时圆悟克勤禅师住此传禅。
  ③乃兄:你的兄长。
  ④圆悟先师:即大慧宗杲禅师的老师,四川成都府昭觉寺克勤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
  ⑤妙年:少壮时期。
  ⑥绍兴己卯:1159年。
  ⑦育王:寺院名,今浙江宁波境内。
  ⑧越:指越州,即今浙江绍兴。
  ⑨提总宪纲:负责管理法纪方面的事务,此指任提刑之职。
  ⑩剧谈:畅谈。
  ⑾承事:亲承、亲近、师事。
  ⑿谛当:精当,恰当,真切。
  ⒀九经十七史:泛指一切世俗典籍。
  ⒁不能得啐地折、嚗地断:意思是不能斩断我执、突然大悟。啐,音cui(四声),嚗,音:bō,迸裂声。
  ⒂忽地蹋翻关(木+戾)子:忽然触动了禅机,豁然大悟。
  ⒃差事:意外之事,奇特之事。不是差事,犹言自然之事、平常之事、必然之事、意料中的事情。《日英禅语辞典》中,作“障碍,麻烦”解,恐不确。差,音:chà。
第二十五封
示陈机宜(明仲)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①法本无法,心亦无心,心法两空,是真实相。而今学道之士,多怕落空。作如是解者,错认方便,执病为药,深可怜愍。故庞居士有言:“汝勿嫌落空,落空亦不恶。”又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②若觑得这一句子破,无边恶业无明当下瓦解冰销;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亦注解这一句子不出。当人若具决定信,知得有如是大解脱法,只在知得处,拨转上头关(木+戾)子③,则庞公一句与佛说一大藏教,无异无别,无前无后,无古无今,无少无剩④。亦不见有一切法,亦不见有一切心,十方世界空荡荡地,亦莫作空荡荡地见。若作是见,则便有说空者,便有闻说空者,便有一切法可听,便有一切心可证;既可听可证,则内有能证之心,外有所证之法。此病不除,教中谓之以我说法,亦谓之谤佛法僧。又教中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前所云内有能证之心,外有所证之法,但是这个道理也。
  【注释】
  ①此四句偈,首见于《景德传灯录》卷九《黄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另外,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载,此偈为六祖大师所说。
  ②此处的“空”,不是断灭空,也不是死寂的顽空之境,而是离诸执著,不著实有,也就是无相、无住、无念。
  ③拨转上头关(木+戾)子:比喻回头转脑,放下向外驰求的分别心,当下契入自性。关(木+戾)子,转轴,机关。
  ④无少无剩:即无欠无余。
  佛弟子陈惇,知身是妄,知法是幻,于幻妄中,能看个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忽然洗面,摸著鼻孔。有书来呈见解,试手说禅,如虎生三日,气已食牛。其间通消息处,虽似吉撩棒①打地,有著处则入地数寸,不著处则全无巴鼻②。然大体基本已正,而大法未明,亦初心入道之常病耳。苟能知是般事,拨向一边③,却把诸佛诸祖要妙门④,一时塞断⑤,向威音那畔讨个生涯处⑥,方于法得自在矣。释迦老子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⑦信知如是事,以我所证,扩而充之,然后不被法缚,不求法脱,恁么也得,不恁么也得,恁么不恁么总得。凡有言句,凡所受用,如壮士展臂,不借他力。箭既离弦,无返回势;非是强为,法如是故。得如此了,始可言无善无恶、无佛无众生等事。而今大法未明,若便说恁么话,恐堕在永嘉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⑧中,不可不知也。“但得本,莫愁末”,久久淹浸⑨得熟,不愁不成一片。勉之!勉之!
  【注释】
  ①吉撩棒,多作“吉獠棒”,用木质坚硬、韧性极好、七歪八拐的树藤做成的手杖。
  ②象用吉獠棒打地一样,凸出著地的地方,能入地数寸,凹进不著地的地方,一点痕迹都没有。比喻初入门时,力用未充,正念现前的时候能得力,正念走失了,便了不得力。巴鼻,把捉处。
  ③拨向一边:弃置一边,暂不理会。
  ④要妙门:关键之微妙法门。
  ⑤塞断:堵死,放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所有有关微妙法门的文字知解全部弃置一边,不要用分别妄想来思维测度。
  ⑥向威音那畔讨个生涯处:意思是,向一念不生、绝诸对待、心意识不行之处,找个出路。
  ⑦见《法华经》卷一。前后文是:“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王,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掌礼,请我。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⑧豁达空,即断灭空。拨因果,否定因果。莽莽荡荡,本义是无边无际,此指行为没有准则,完全被无明所控制。
  ⑨淹浸:犹言熏习。
第二十六封
示空相道人(黄通判宅)
  佛是凡夫镜子,凡夫却是佛镜子。凡夫迷时,生死垢染影像,全体现佛镜子中。忽然悟时,真净妙明①,不生不灭,佛影像却现凡夫镜子中。然佛本无生灭,亦无迷悟,亦无镜子,亦无影像可现;由凡夫有若干,故随凡夫发明②耳。而今欲除凡夫病,与佛祖无异,请打破镜来③,为尔下个注脚。
  【注释】
  ①真净妙明:真实清净之无漏智慧。
  ②发明:显现、陈现。
  ③打破镜来:将佛与凡夫之相全部打破,回归到心地的本分上来。
第二十七封
示方机宜(夷吾)
  祖师云:“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①欲知此个道理,但将平昔坐禅处得底,看经教处得底,语录上记得底,宗师口头言下领览②底,一时扫向他方世界,却缓缓地子细看他德山何故见僧入门便棒,临济何故见僧入门便喝。若识二人大老用处,则于日用触境逢缘处,不作世谛流布,亦不作佛法理论③。既不著此二边,须知自有一条活路。不见临济一日侍立德山,德山良久,蓦回顾④云:“老汉今日困⑤。”临济云:“这老汉寐语⑥作甚么?”德山拟拈柱杖要打,临济便掀倒禅床。尔看他了事汉,等闲⑦蓦路相逢⑧,自然各各有出身之路。后来云峰悦禅师⑨拈⑩云:“此二员作家,一拶一捺⑾,略露风规,大似把手⑿上高山。虽然如是,未免旁观者丑⒀。且道,谁是旁观者?”良久,喝一喝。据妙喜所见,云峰亦未免和泥合水⒁,好与这两个老汉,一状领过,一坑埋却⒂。且道,过⒃在甚么处?
  【注释】
  ①此偈为马祖道一禅师所作。参见《景德传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三。只宁,这么,如此。
  ②领览:亦作“领鉴”,领会。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若识得德山、临济二老的妙用之处,那么,在日常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就会既不执著于世法,也不会执著于佛法,而能一种平怀,泯然自尽。理论,理会,理解。
  ④蓦回顾:突然回过头来。回顾,回头看。
  ⑤困:困倦,疲惫。
  ⑥寐语:说梦话。
  ⑦等闲:无端,平白无故。亦作平常解。
  ⑧蓦路相逢:突然路上相遇。
  ⑨云峰悦禅师:即南岳云峰文悦禅师,大愚守芝禅师之法嗣。
  ⑩拈:拈评古则。又作拈古、拈则。禅林说法,拈举古则公案以开发学人之心地。禅宗本旨原系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经论的,然为使学人体悟言诠所不及之生死大事,乃拈提古则公案以举示宗门之要旨。
  ⑾一拶一捺:一逼一按。拶,音:zā,挤压。捺,往下按。
  ⑿把手:握手,手拉着手。
  ⒀丑:以之为丑,觉得羞耻。
  ⒁和泥合水:拖泥带水,意思是仍然没有荡尽语言名相。宗门中讲,第一义谛不可言语,开口即错,故云。
  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上述三个老汉所示之迹,一并扫除干净,直须无可把捉,无处立足。若有住处,便生祸事。一状领过,原指将几个人的罪状同写在一张判罪书上,一同承领罪罚。
  ⒃过:过失,失误。
  夷吾居士夙植德本,信得此段大事因缘及。虽在尘劳中,能自省察。虽未得一刀两段①,直下坐断报化佛头②,然却自有个信入处,如虎生三日,气已食牛。欲行千里,一步为初。最初一步已进得不错,直须扩而充之,决定知得三世诸佛败阙处③、六代祖师败阙处、妙喜败阙处,然后打开自己库藏,运出自己家财,拯济一切,岂非在家菩萨之用心哉!勉之!勉之!
  【注释】
  ①一刀两断,比喻彻底斩断我法二执。
  ②坐断报化佛头:比喻扫除一切法见、一切凡情圣解。
  ③败阙处:把柄、破绽。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为方便化众,或权或实,或顿或渐,或立或破,种种说法,实际上都是应病与药,并非实有。悟了之后,这一切都是多余的,应当抛弃,故云败阙处。
第二十八封
示妙圆道人(李知省宅①)
  欲超生死、越苦海,应当竖起精进幢,直下信得及②。只这信得及处,便是超生死、越苦海底消息。故释迦老子曰:“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支云:“信能远离生死苦,信能必到如来地。”③要识如来地④么?亦只是这信得及底。既信得及,不须起心动念,求出生死;但十二时中,念念不离,决定要得入手,方为勇猛之士。若半信半疑,则不相续矣。此事不论男之与女、贵之与贱、大之与小,平等一如。何以故?世尊在法华会上,只度得一个女子成佛,涅槃会上,亦只度得一个广额屠儿成佛。当知此二人成佛,亦别无功用,亦只是直下信得及,更无第二念,便坐断报化佛头,径超生死,亦别无道理。
  妙圆道人虽是女流,立志不在成佛底女子⑤下,又能知有此段奇特因缘,决定要出生死。因以此纸乞指示,掇笔挥汙,书此示之。仍令看个话头——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妙圆道人日用只如此看。祝!祝!
  【注释】
  ①李知省宅,从后面的第30封信《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看,此处的“宅”,义为“宅眷”,犹今之“家属”、“亲眷”。
  ②直下信得及:当下相信现前一念心性便是成佛作祖、超越苦海的根本,丝毫不生怀疑。
  ③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四。
  ④如来地:即佛地,究竟解脱之境界。
  ⑤指法华会上成佛的龙女。
第二十九封
示太虚居士(邓直殿伯寿)
  利根上智之士,身在富贵中,而不被富贵所折困①。能于富贵中,作大饶益,利乐有情,非夙愿力则不能如是信得及。既信得及,当于信得及处,乘自愿力,随缘应用,则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②矣。昔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入一切诸佛毘卢遮那③如来藏身三昧,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于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于虚空。法界海旋④,靡不随入。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显示如来诸大愿海。一切诸佛所有,流通护持,使无断绝。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眼所见,佛力能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皆亦入此一切诸佛毘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从三昧起时,在会听法之众,皆获此三昧,皆得此三昧力,无不被其饶益者⑤。
  【注释】
  ①折困:束缚、牵绊。折,屈服。
  ②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开悟见性之后,日用应缘,在在处处不离本分,时时刻刻处在般若的光照中。
  ③毘卢遮那佛:法身佛。
  ④旋:亦作“漩”。
  ⑤这一段文字,直接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七。
  太虚居士邓伯寿,身处富贵,又与常人不同。日侍至尊①,所闻所见,皆不可思议事,与普贤菩萨于如来前入毘卢遮那藏身三昧,又何异哉!但恐中忘此意,十二时中,不能照管微细流注,恃恩凌铄(轹)于人,则不相当也②。诸佛出世,祖师西来,亦无一法可以传授。何以故?有传有授,是无明法,是有为法,非智慧法,非无为法。岩头和尚有言:“若以实法系缀人,土亦难消。”③昔南印土,彼国之人多信福业,十四祖龙胜特往化之。彼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睹之?”龙胜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曰:“佛性大小?”龙胜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④此乃直示心要也。彼一众闻之,皆悟正理。然悟在当人,不从他得。前所云诸佛出世、祖师相传,皆无实法,便是这个道理也。
  【注释】
  ①至尊:皇帝。
  ②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是担心在侍奉皇帝的时候,忘记了修行这件事情,一天到晚,不能照管自己的微细念头,恃强凌弱,盛气凌人。若是这样,与道不相应。微细流注,烦恼妄想刹那刹那前灭后生,相续不断,如水之流注。凌铄,当作“凌轹”,侵犯,欺压。轹(音:lì),辗压。
  ③参见第14信《示鲍教授(梦符)》,第79页注①。
  ④龙胜,即龙树。这段引文参见《景德传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
  佛法无多子,久长难得人。伯寿正是春秋鼎盛之时,于日用应缘处,能自警觉,回①世间恶业底心,要学无上佛果菩提,非百劫千生曾承事无边诸佛、诸善知识,熏习般若种智,则不能如是精进、如是清净、如是自在、如是正直,孜孜矻矻②,以此段大事因缘在念。既有是心,莫管得在何时。若卒讨巴鼻不著③,但只看个古人入道底话头——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州云:“我不将境示人。”僧云:“既不将境示人,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只云:“庭前柏树子。”其僧于言下忽然大悟。伯寿但日用行住坐卧处,奉侍至尊处,念念不间断,时时提撕,时时举觉,蓦然向柏树子上,心意识绝气息④,便是彻头处也。前所云普贤菩萨于世尊前,入毘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从三昧起,在会诸菩萨皆获是益。愿伯寿于世尊前,亦时时入是三昧,忽然从三昧起,其益与普贤菩萨无二无别。勉之!不可忽!
  【注释】
  ①回:回转,转移。
  ②孜孜矻矻:犹言孜孜不倦。矻(音:kū),劳极貌。
  ③若卒讨巴鼻不著:如果最后还是把捉不得、找不到入门的方法。卒,最后。巴鼻,下手的地方。
  ④绝气息:死却、断灭。

竹寺可人等何? 少女丝色妙绝! 卜贝又见贞观, 心田夕夕思多。
级别: 嘉宾
UID: 190577
精华: 1
发帖: 1958
威望: 153 点
金钱: 2453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08 点
在线时间: 3524(时)
注册时间: 2015-04-26
最后登录: 2016-02-22
沙发  发表于: 2015-09-21 15:28

谢谢!         
耳边有日月,瘦仙无病人。
南无阿弥陀佛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40181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90 点
金钱: 1992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71(时)
注册时间: 2013-07-10
最后登录: 2024-05-21
板凳  发表于: 2015-09-21 17:48

回 1楼(青衫叟) 的帖子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二十封   至    第二十九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