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三十封   至   第三十三封
南无阿弥陀佛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40181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90 点
金钱: 1992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92(时)
注册时间: 2013-07-10
最后登录: 2024-06-03
楼主  发表于: 2015-09-19 22:57

0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三十封   至   第三十三封

第三十封
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一)
  道由心悟,不在言传。近年以来,学此道者多弃本逐末,背正投邪,不肯向根脚①下推穷,一味在宗师说处著到②,纵说得盛水不漏,于本分事上了没交涉。古人不得已,见学者迷头认影③,故设方便诱引之,令其自识本地风光,明见本来面目而已,初无实法与人。如江西马祖初好坐禅,后被南岳让和尚将砖于他坐禅处磨。马祖从禅定起,问:“磨砖何为?”让曰:“欲其成镜耳。”马祖笑曰:“磨砖岂得成镜耶?”让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④盖让和尚尝问马祖,“坐禅何图”,马祖以求成佛答之。教中所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⑤马祖闻“坐禅岂得成佛”之语,方始著忙⑥,遂起作礼致敬,曰:“如何即是?”让知其时节因缘已到,始谓之曰:“譬牛驾车,车若不行,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马祖于言下忽然领旨,遂问:“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让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曰:“有成坏否?”让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也。”前所云方便诱引,此是从上宗乘中第一个样子。妙明居士请依此参。
  【注释】
  ①根脚:即“脚根”,亦作“脚跟”,有三义:一是指自性、本来面目;二是从自性起观,将功夫落在实处;三是从当下日用处做功夫,二六时中,无有空过。
  ②著到:落脚,安住。
  ③迷头认影:误认为地上的影子就是自己的头。
  ④此公案见《五灯会元》卷三。
  ⑤语出《大般涅槃经》卷三,并参见《五灯会元》卷五。
  ⑥著忙:着急。
  昔大珠和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甚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珠遂作礼,问:“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球于言下识自本心,不由知觉①。后住大珠,凡有扣问,随问而答,打开自己宝藏,运出自己家财,如盘走珠,无障无碍。曾有僧问:“般若大否?”珠曰:“般若大。”曰:“几许大?”曰:“无边际。”曰:“般若小否?”曰:“般若小。”曰:“几许小?”曰:“看不见。”曰:“何处是?”曰:“何处不是?”尔看他悟得自家宝藏底,还有一星儿实法传授与人否?妙喜常常说与学此道者,若是真实见道之士,如钟在虚,如谷应响,大扣大鸣,小扣小应。近代佛法可伤②:为人师者,先以奇特玄妙蕴③在胸襟,递相沿袭,口耳传授,以为宗旨;如此之流,邪毒人心,不可治疗,古德谓之谤般若人,千佛出世,不能忏悔。此是宗门善巧方便、诱引学者底第二个样子。妙明居士决定究竟,当如此样子参。
  【注释】
  ①此公案见《五灯会元》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②可伤:值得忧虑。
  ③蕴:存放,积,藏。
  既办此心①,要理会这一著子,先须立决定志。触境逢缘,或逆或顺,要把得定、作得主,不受种种邪说。日用应缘时,常以无常迅速、“生死”二字贴在鼻孔尖头上。又如欠了人万百贯债,无钱还得,被债主守定门户,忧愁怕怖,千思万量,求还不可得;若常存此心,则有趣向分②。若半进半退,半信半不信,不如三家村③里无智愚夫。何以故?为渠百不知、百不解,却无许多恶知恶觉作障碍,一味守愚而已。古德有言:“研穷至理,以悟为则。”近年以来,多有不信悟底宗师④,说悟为诳謼⑤人,说悟为建立,说悟为把定⑥,说悟为落在第二头⑦,披却师子皮、作野干鸣者,不可胜数。不具择法眼者,往往遭此辈幻惑⑧。不可不审而思、思而察也。此是宗师欲跳出生死窟,作是说者名为正说,作他说者名为邪说。思之!
  【注释】
  ①既办此心:既然发起了求道之心。办,具备。
  ②有趣向分:必有成道的那一天。趣向,朝一个方向,实现、达到目标。
  ③三家村:人烟稀少、偏僻的小村落。
  ④多有不信悟底宗师:有许多宗师不相信有开悟这回事。
  ⑤诳謼:当为“诳諕”,欺骗。謼,音hu(一声),同“呼”。諕,音xia(四声),吓唬。
  ⑥把定:执著。
  ⑦第二头:由向上之平等门,回入向下差别门之教理法门。于宗门中,第一义门(向上门)多指真实绝对之悟境,或指不执于世缘、上求菩提之修行道法。相对于此,方便权巧,假借名言而设立之教义法门,或随顺世情以教化众生之菩萨行,则属第二义门(向下门)。其所用之教义、机法往往相对于第一义门之入理深谈,而与“第二机”、“第二头”同义,皆指舍离向上大机、第一义门,而回入方便道之法门。同类用语尚有“门庭施设”、“落草”、“老婆心切”等。
  ⑧幻惑:迷惑。

示妙明居士(李知省伯和)(二)
  怕怖生死底疑根拔不尽,百劫千生流浪,随业受报,头出头没,无休息时。苟能猛著精彩,一拔净尽,便能不离众生善巧方便诱诲①,则有甚难处?不见古德有言:“江湖无碍人之心,佛祖无谩②人之意。”只为时人过不得,不得道江湖不碍人;佛祖言教虽不谩人,只为学此道者错认方便,于一言一句中求玄求妙、求得求失,因而透不得,不得道佛祖不谩人。如患盲之人,不见日月光;是盲者过,非日月咎③。此是学此道离文字相、离分别相、离语言相底第四个样子。妙明居士思之!
  【注释】
  ①诱诲:诱导教诲。
  ②谩:欺骗。
  ③咎:过失。
  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未忘,则是生死加交。但向交加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将这疑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底心移来“无”字上,则交加之心不行矣。交加之心既不行,则疑生死来去底心将绝矣。但向欲绝未绝处,与之厮崖①,时节因缘到来,蓦然喷地一下,便了教中所谓“绝心生死,止心不善,伐心稠林,浣心垢浊”②者也。然心何有垢?心何有浊?谓分别善恶,杂毒所钟③,亦谓之不善,亦谓这垢浊,亦谓之稠林。若真实得喷地一下,只此稠林即是栴檀香林;只此垢浊即是清净解脱、无作妙体,此体本来无染,非使然也。“分别不生,虚明自照”④,便是这些道理。此是宗师令学者舍邪归正底第五个样子。妙明居士但只依此参,久久自筑著磕著⑤也。
  【注释】
  ①厮崖:同“厮捱”,相守。厮,相,互相。
  ②引文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十三。
  ③钟:集聚。
  ④见三祖《信心铭》。
  ⑤筑著磕著:比喻突然见到自己的本性。
  道无不在,触处皆真。非离真而立处,立处而即真①。教中所谓“治生产业,皆顺正理,与实相不相违背。”②是故庞居士有言:“日用无事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③然便恁么认著,不求妙悟,又落在无事甲里④。不见魏府老华严有言:“佛法在尔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粥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⑤又真净和尚有言:“不拟心,一一明妙,一一天真,一一如莲花不著水。迷自心,故作众生。悟自心,故成佛。然众生本佛,佛本众生,由迷悟故有彼此也。”⑥又释迦老子有言:“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⑦此亦是不许拟心⑧之异名耳。苟于应缘处,不安排,不造作,不拟心思量分别计较,自然荡荡,无欲无依,不住有为,不堕无为,不作世间及出世间想。这个是日用四威仪中,不昧本来面目底第六个样子也。
  【注释】
  ①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并非在自己当下的立处有一个所谓的真,当下所立之处即是真。因为自性遍一切处,所谓“遍界不曾藏”。
  ②参见《法华玄义》卷一。
  ③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每天没有什么其他的杂事,只是与自己和谐相伴,意思是,与自己的本来面目不相乖违。偶谐,和谐相伴。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意思是说,面对一切尘境,不取不舍,在在处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与万法相乖违。张乖,即乖张,执拗、违背常理。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意思是,好坏善恶都是人们用分别心妄加安立的,其实质是空的,并不是实有。山河大地,究竟说来,唯心所现,如幻如化,欲觅一颗真实的尘埃,了不可得。朱紫谁为号,字面意思是,朱和紫是谁给安立的名相呢?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神通和妙用并不是什么玄妙不可企及的东西,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运水搬柴这些平常的活动当中。
  ④无事甲:比喻无所事事的枯寂状态。
  ⑤引文见《景德传灯录》卷三十、《指月录》卷七。魏府老华严,即重元文慧禅师,天衣义怀禅师之法嗣,青州孙氏子。出家受具,游方。参义怀悟旨。怀尝曰:“此君家千里驹也。”后住魏府天钵寺。与文彦博相好。当时文彦博以使相镇北京。一日,重元禅师来谒别。博曰:“师老矣,复何往?”曰:“入灭去。”博笑谓其戏语,躬自送之。归,与子弟言:“其道韵深稳,谈笑有味,非常僧也!”使人候之。果已坐脱。大惊叹异。时方盛暑,香风袭人。久之阇维,烟色白莹,舍利无数。博亲往临视,执上所赐白琉璃瓶,置坐前,祝曰:“佛法果灵,愿舍利填吾瓶。”言卒,烟自空而降,布入瓶中,烟灭,舍利如所愿。博自是竭诚内典,恨知之暮。
  ⑥真净和尚,即宝峰克文禅师。引文参见《居士分灯录》卷二。
  ⑦引文见《妙法莲华经》卷一。
  ⑧拟心:分别思维计较。
  本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已事未明故,参礼宗师,求解生死之缚,却被邪师辈添绳添索,旧缚未解而新缚又加,却不理会生死之缚,只一味理会闲言长语①,唤作宗旨,是甚热大不紧②,教中所谓“邪师过谬,非众生咎。”要得不被生死缚,但常教方寸虚豁豁地,只以不知生来、不知死去底心,时时向应缘处提撕。担撕得熟,久久自然荡荡地也。觉得日用处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却得无限力。这些道理,说与人不得,呈似人不得。省力与得力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妙喜一生只以省力处指示人,不教人做谜子③抟量,亦只如此修行,此外别无造妖捏怪。我得力处,他人不知;我省力处,他人亦不知;生死心绝,他人亦不知;生死心未忘,他人亦不知。只将这个法门,布施一切人,别无玄妙奇特可以传授。妙明居士欲如妙喜修行,但依此说,亦不必向外别求道理。真龙行处,云自相随,况神通光明本来自有。不见德山和尚④有言:“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这个是学此道要径底第七个样子也。
  如上七个样子,佛病、法病、众生病,一时说了。更有第八个样子,却请问取妙圆道人,又代妙圆道人⑤下一转语⑥云:“大事为尔不得,小事妙明居士自家担当!”
  【注释】
  ①闲言长语:无用的话,多余的话。
  ②是甚热大不紧:犹言是什么胡言乱语。热大,“热大病”的简称,禅林中多用它来指代虚妄无稽之谈,犹言热昏的胡话、妄想。如“热大作么”(犹言打什么妄想),“是甚么热大”,“热大不紧”。“热大不紧”,意思是,“打妄想”、“胡说乱道”。“热大病”一语见《阿含部》卷一《三处三观经》
  ③谜子:谜语。
  ④德山和尚,即德山宣鉴禅师。引文参见《五灯会元》卷七。
  ⑤妙圆道人,为妙明居士的家眷,参见第28信,第139页。
  ⑥转语:随于机宜,自由自在转变词锋之语,称为转语。其目的是令禅者于迷惑不解、进退维谷之际,突然回头转脑,得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第三十一封
示成机宜(季恭)(一)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①决有此志,学无上菩提,常令方寸虚豁豁地,不著②言说,不堕空寂、无言无说,两头俱勿依怙③,善恶二事无取无舍。日用二六时中,将思量计较之心坐断④,不于空寂处住著,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如空中云,如水上泡,瞥然而有,忽然而无。只向这里翻身一掷,抹过太虚⑤,当恁么时,安排他不得,饾饤⑥他不得。何以故?大法本来如是,非是强为。不见释迦老子有言:“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⑦
  【注释】
  ①此偈见《华严经·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一。
  ②不著:不执著。
  ③依怙:依靠,此处指执著。怙(hù)。
  ④坐断:打破,除灭。
  ⑤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在这个时候,豁然放下,言思路断,心行处灭,自性的智慧之光,犹如闪电从空中闪过,不著痕迹。掷,跳跃。抹,闪过,扫过。
  ⑥饾饤,堆砌,陈列,将蔬果堆叠于盘,席间供陈设之用。饾(dòu),饤(dìng)。饾饤他不得,意思是自性无形无相,不可把捉,不可能象将水果陈列于盘中,指示给他人看。
  ⑦此偈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四。
  今时士大夫学此道者,平昔被聪明灵利所使①,多于古人言语中作道理,要说教分晓。殊不知,枯骨头上决定无汁可觅。纵有善知识所诃②,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又坐在无言无说处、黑山下鬼窟里不动,欲心所向无碍无窒,不亦难乎?既为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决定有志,直取无上菩提,世间种种虚妄不实底事一笔勾下③,却向不可取、不可舍处,谩觑捕看④,是有?是无?直得无用心处,无开口处,方寸中如一团热铁相似时,莫要放却,只就这里看个话头——僧问云门:“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时,却向甚处忏悔?”云门云:“露。”若有决定志,但只看个“露”字,把思量分别尘劳中事底心移在“露”字上,行行坐坐,以此“露”字提撕。日用应缘处,或喜或怒,或善或恶,侍奉尊长处,与朋友相酬酢处,读圣人经史处,尽是提撕底时节。蓦然不知不觉,向“露”字上绝却消息⑤,三教圣人所说之法,不著⑥一一问人,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矣。佛不云乎:“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信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⑦古德云:“入得世间,出世无余”,便是这个道理也。只怕无决定信、决定志耳。
  【注释】
  ①使:控制,束缚。
  ②诃:呵斥。有不少人把下文的“肯”字与“诃”字连读。从上文看,所“诃”的内容是“于古人言语中作道理,要说教分晓。”“肯”字属下文,作“愿意”讲。
  ③一笔勾下:全部放下。
  ④谩觑捕看:好好地参究,照顾念头,如猫捕鼠,中不间断。谩,同“漫”,助词,任由、任意,权且。
  ⑤绝却消息:指打破了心意识等分别妄想。
  ⑥不著:不用,不必。
  ⑦《景德传灯录》卷十中谓此语出自《华严经》。
  无决定信,则有退转心;无决定志,则学不到彻头处。且那个是有决定信而无退转心,有决定志而学到彻头处者?昔牛头山第二世智岩禅师①,曲阿②人也,姓华氏,弱冠③,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常以弓挂一滤水囊④,随行所至汲用。累⑤从大将军征讨,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方四十,遂乞出家,入舒州⑥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后一日晏坐⑦,睹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辞气清朗,谓岩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又尝在谷中入定,山水瀑涨,岩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过⑧之,因改过修善。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岩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谓岩曰:“郎将狂耶!何为住此?”岩曰:“我狂欲惺⑨,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⑩,贪荣冒宠⑾,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贞观⑿中,归建邺⒀,入牛头山,谒懒融禅师⒁,发明大事。懒融谓岩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过于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鹥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于汝。”⒂遂为牛头第二世祖师。此乃有决定信而无退转心、有决定志而学到彻头处底样子也。
  【注释】
  ①智岩禅师,牛头法融禅师之法嗣。其悟道经过,参见《五灯会元》卷二。
  ②曲阿:今江苏丹阳。
  ③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其体格未壮,故名弱。
  ④滤水囊:汲水时过滤之用,免伤水路水中虫子等生命。
  ⑤累:多次。
  ⑥舒州:今安徽安庆。
  ⑦晏坐:同“宴坐”,静坐。
  ⑧过:拜访。
  ⑨惺:清醒。
  ⑩嗜色淫声:贪求声色之乐。淫,过分沉溺。
  ⑾冒宠:贪图宠幸。冒,贪冒,贪求。
  ⑿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
  ⒀建邺:今南京。
  ⒁懒融禅师:即牛头法融禅师,四祖道信禅师之法嗣。
  ⒂参见《五灯会元》卷二。

示成机宜(季恭)(二)
  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劝善诫恶,正人心术①。心术不正,则奸邪,唯利是趋。心术正,则忠义,唯理是从。理者理义之理,非义理之理也。如尊丈②节使,见义便为,逞非常之真勇,乃此理也。圭峰禅师云:“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由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③亦此理也。佛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则渐除,因次第尽。”④亦此理也。李长者云:“圆融不碍行布,即一而多。行布不碍圆融,即多而一。”⑤亦此理也。永嘉云:“一地具足一切地,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亦此理也。华严云:“佛法世间法,若见其真实,一切无差别。”⑥亦此理也。其差别在人不在法也。忠义、奸邪与生俱生。忠义者处奸邪中,如清净摩尼宝珠,置在淤泥之内,虽百千岁,不能染污。何以故?本性清净故。奸邪者处忠义中,如杂毒置于净器,虽百千岁,亦不能变改。何以故?本性浊秽故。前所云:“差别在人不在法”,便是这个道理也。如奸邪、忠义二人,同读圣人之书。圣人之书是法,元无差别。而奸邪、忠义读之,随类而领解,则有差别矣。净名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忠义之士见义,则本性发,奸邪之人见利,则本性发;如磁石遇铁,而火逢燥薪⑦,虽欲禁制,不可得也。如尊丈节使,雄烈过人,唱大义于万众之中,耸动时听,亦本性忠义,而见义则发,非造作,非安排。教中所谓“譬如摩诃那伽大力士勇士,若奋威怒,于其额上,必生疮疱。疮若未合,阎浮提中一切人民无能制伏。”⑧佛以此喻发菩提心者。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但此心与义相遇,则世出世间,一网打就,无少无剩矣。
  【注释】
  ①心术:即思想和心计,也就是起心动念。唐成玄英云:“术者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术也。”
  ②尊丈: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③圭封禅师,即宗密禅师,遂州道圆禅师之法嗣,被尊称为华严五祖。其主要著述有《原人论》一卷、《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略疏》四卷、《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等。引语参见《五灯会元》卷二。
  ④语见《楞严经》卷十。长水解云:理则顿悟者,从证悟圆理而言,一断一切断,无前无后。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解悟亦然。《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因为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念即无念,一切顿尽,由真性中本无妄故,故云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者,五阴妄法,名之曰事,阴既粗细不同,法尔粗者先去。解行虽顿,断自有序。乘悟并销的“乘”,是借助的意思。并销,一起全部消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执一切万法为实有之知见,因悟而消散无余。
  ⑤李长者,即李通玄,又称枣柏大士,唐代著名华严学者。这几句引文乃转述澄观大师之语,引文参见《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
  ⑥引文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九。
  ⑦燥薪:干柴。
  ⑧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卷七十八。《大智度论》卷三云:“摩诃那伽,名阿罗汉。摩诃言大,那名无,伽名罪。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大无罪。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
  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①,但力所不能而年运往矣②,喜正恶邪之志与生俱生。永嘉云:“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予虽不敏③,敢直下自信不疑。季恭志趣不凡,春秋鼎盛,正是奔走尘劳之时,能以此时回来,学无上菩提,非夙植德本,焉能信得及、把得定、作得主宰?愿坚固此心,终始如一,触境遇缘,不变不动,方名有力大人。无常迅速,生死事大。若念念以此一段大事因缘为未了未说④,直下超证,且省得日用应缘处许多障道底恶业,况一念相应,转凡成圣耶!但办肯心,必不相赚⑤。古来自有为善底样式,博极群书,只要知圣人所用心处,知得了,自家心术即正。心术正,则种种杂毒、种种邪说不相染污矣。季恭立志学儒,须是扩而充之,然后推其余,可以及物。何以故?学不至⑥,不是学;学至而用不得,不是学;学不能化物,不是学。不到彻头处,文亦在其中,武亦在其中,事亦在其中,理亦在其中,忠义孝道,乃至治身治人、安国安邦之术,无有不在其中者。释迦老子云:“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⑦便是这个消息也。未有忠于君而不孝于亲者,亦未有孝于亲而不忠于君者。但圣人所赞者,依而行之;圣人所诃者,不敢违犯。则于忠于孝、于事于理、治身治人,无不周旋⑧,无不明了。行⑨看尊丈节使,立大功,凯旋而归,季恭一跃青云之上。成氏之门,有武有文,无可疑者。季恭勉之!
  【注释】
  ①等:相同。
  ②年运往矣:犹言年岁已大。
  ③不敏:自谦之词,犹言不才。
  ④未了未说:没有了脱生死大事。说,同“脱”。
  ⑤但办肯心,必不相赚:只有具备了真信不疑之心,必定不会受骗,必定能达到解脱的目标。办,具备,发起。赚,骗。
  ⑥学不至:治学达不到究竟之实际理地。至,到达顶点。
  ⑦引文见《妙法莲华经》卷五。
  ⑧周旋:圆融地应对。
  ⑨行:且,将要,副词。
第三十二封
示莫宣教(润甫)
  为学、为道一①也。为学则学未至圣人,而期于必至②。为道则求其放心于物我③,物我一如,则道学双备④矣。士大夫博极群书,非独治身、求富贵、取快乐,道学⑤兼具,扩而充之,然后推己之余,可以及物。近世学者,多弃本逐末,背正投邪,只以为学为道为名⑥,专以取富贵、张大门户为决定义⑦,故心术不正,为物所转。俗谚所谓“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⑧”。殊不知,在儒教,则以正心术为先;心术既正,则造次颠沛⑨无不与此道相契,前所云“为学为道一”之义也。在吾教,则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在老氏则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能如是学,不须求与此道合,自然默默与之相投⑩矣。“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⑾当知读经看教,博极群书,以见月亡指、得鱼亡筌⑿为第一义,则不为文字语言所转,而能转得语言文字矣。不见昔有僧问归宗和尚⒀:“初心⒁如何得个入处?”宗以火箸敲鼎盖三下云:“还闻否?”僧云:“闻。”宗云:“我何不闻?”宗又敲三下,问:“还闻否?”僧云:“不闻。”宗云:“我何以闻?”僧无语。宗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注释】
  ①一:道理相同。
  ②对于治学来说,如果学识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就要发誓一定要达到圣人的境界。
  ③放心于物我:即放下物我,不执著于物我,物我双亡。
  ④双备:兼得,同时具足。
  ⑤道学:道德与学问。
  ⑥只以为学为道为名:只是名义上治学修道。
  ⑦决定义:犹言最终目标。
  ⑧因贪图锥尖上的那点小利而障蔽了自己的眼界。
  ⑨造次颠沛:《论语·里仁》中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仓促匆急;颠沛,变乱困苦。仓促匆急的时候不违于仁,变乱困苦的时候亦不违于仁。盖仓促匆急的时候和变乱困苦的时候,人最容易失态,现其原形。
  ⑩相投:相契,相合。
  ⑾引四句偈,首见于《景德传灯录》卷九《黄檗希运禅师法要》。另外,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载,此偈为六祖大师所说。
  ⑿得鱼亡筌:与“见月忘指”同义,均指得意忘言。筌,音全(二声),钓鱼竿。
  ⒀归宗和尚,即庐山归宗智常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下面这则公案,见《景德传灯录》卷七
  ⒁初心:初发心求菩提道而未有深行深证者。
  润甫道友,夙植德本,信得此段大事因缘及,念念无间断,但于一切文字语言上,未能见月亡指、得鱼亡筌尔。苟于归宗示诲处领略①,方知观音悟圆通,与归宗闻与不声②之义,无二无别,何以知其然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③,则不为寂灭所留系④矣。如于此二中间,不住动相,亦不为静相所困,则观音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到这个田地,始得身心一如,身外无余⑤,头头上明,物物上显矣。非是强为,法如是故,润甫勉之!
  【注释】
  ①苟于归宗示诲处领略:若能从归宗和尚的开示处有所体会和悟入。
  ②不声:据上文看,当为“不闻“。
  ③参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
  ④留系:阻碍、束缚。
  ⑤身外无余:犹言内外皆空。无余,与“有余”相对,完全穷尽、一无残余之意,乃无余依之略称。
第三十三封
示遵璞禅人
  十三祖迦毘摩罗①访十四祖龙树于山窟中。龙树预知其来,即出迎接,才见便云:“深山孤寂,龙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②神足?”摩罗曰:“吾非至尊,来访贤者。”龙树默念曰:“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摩罗曰:“汝虽心语,吾已意知。但办出家③,何虑吾之不圣!”树闻示诲④,即投出家。古来尊宿以法求人,师胜资强⑤,动弦别曲⑥,一言一句、一语一默,并不虚施,可谓心眼相照、胶漆相投也。今即不然,为人师者,卒岁穷年,与学者打葛藤⑦,终不知其到不到、明不明;学者亦不别⑧其师是邪是正。盖缘初学心粗,师授莽卤,以故正宗淡泊,邪法横生⑨。如此等辈,欲报先德莫大之恩,所谓明道眼、继真乘者,不亦难乎!
  【注释】
  ①迦毘摩罗:西土第十三祖,摩揭陀国华氏城人。初为外道师,领三千弟子,以神力娆害马鸣,然终屈服于马鸣之论义,归依为其弟子。受马鸣付嘱后,赴南天竺大兴教化,作《无我论》一百偈,以摧伏外道。后至西印度,有王子名云自在,以城北一山窟供养之,以为尊者禅寂之处。未久,尊者乃付法予龙树,而尽其化缘。参见《五灯会元》卷一。
  ②枉:屈就。
  ③但办出家:你只须考虑如何去成就自己出家之道业。办,成就。
  ④示诲:开示、教导。
  ⑤师胜资强:老师和学生都很出色。
  ⑥动弦别曲:字面的意思是,琴弦一动,即能分别出是什么曲子。比喻师徒之间心意相通。
  ⑦打葛藤:宗门里,一般都把语言文字比喻成葛藤。文字、语言一如葛藤之蔓延交错,故名。后把玩弄无用之文字语句,称之为闲葛藤、扯葛藤、打葛藤。
  ⑧别:分辨。
  ⑨意谓大概是因为初学道的人心比较粗陋,加上老师接人时马马虎虎,不能做到真正的观机逗教,这样一来,时间久了,宗门也就衰落了。正法既不行,邪法必然横生。淡泊,此指衰微。
  参禅学道不为别事,只要腊月三十日眼光落地时,这一片田地,四至界分,著实分明,非图资谈柄、作戏论也①。近世此道寂廖②,师资不相信,须假一片故纸上放些恶毒③,不材不净④,付与学者,谓之禅会子⑤。苦哉!苦哉!吾道丧矣!不见昔日临济和尚辞黄檗,檗问:“子甚处去?”济曰:“不是河南,便是河北。”檗便打。济约住棒,与一掌。檗呵呵大笑,唤侍者将百丈先师禅板来,济亦召侍者将火来。檗曰:“汝但将去,已后坐却天下人舌头去在。⑥”后沩山举此话问仰山:“临济莫辜负他黄檗么?”仰山曰:“不然。”沩山曰:“子作么生?”仰山曰:“知恩方解报恩。”看他过量人⑦,等闲⑧露异类中些子头角⑨,便与常人不同。后临济果兴江西宗旨于河北。此所谓“龙象蹴蹋、非驴所堪”⑩也。
  【注释】
  ①参禅学道不为别的,只求临命终时,对自己的现前一念心性,明明白白,作得主,不随妄念迁流,而并不是为了高谈阔论,与人争高下。这一片田地,比喻心性。图,一作“同”。谈柄,谈论的话题或资本。
  ②寂廖:衰微。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师生之间互不相信,故在使法的时候,少不得要搬来古人言句,作一通似是而非的开示,误人自误。假,借助。故纸,指代前人的经论或开示。恶毒,比喻瞎人耳目、坏人慧命的似是而非的开示。
  ④不材不净:无用而且不清净。不材,无用。
  ⑤禅会子:懂得或精通禅道的修行人。会,契会,懂得,精通。与禅和子不同之处在于,禅和子泛指一切参禅的人,而禅会子则专指对于禅有所契会的参禅人。
  ⑥此公案参见《五灯会元》卷十一。“约住棒”的“约”,作“阻拦,接住”讲。“坐却天下人舌头去在”,意思是令天下参禅者开口不得。
  ⑦过量人:又称没量大人,指超越了二边之见的悟道者。没量,不可限量,不可言说。
  ⑧等闲:寻常、随便。
  ⑨露异类中些子头角:意思是略为显露出出入六道、随类度生的大机大用。异类,指属于佛位以外的因位,如菩萨、众生之类。发愿利生之菩萨,于悟道后,为救度众生,不住涅槃菩提这本城,而出入生死之迷界,自愿处于六道众生之中,以济度一切有情,故名异类中行。
  ⑩语见《维摩诘所说经》卷二。
  遵璞禅人,昔尝侍圆悟老师于蒋山①,与祥云昙懿长老②为道伴。二人俱在老师处,得少为足,点胸自许,鼻孔辽天③,以谓世莫有过之者。甲寅春,予自江左④来闽,懿已开法于莆中⑤,浩浩⑥谈禅,衲子辐辏⑦,璞亦从其行,相为表里。予知其未稳当,恐误学者,以书致懿,令告假暂来。懿以畏得失,迟迟其行⑧。遂因小参,痛斥其非,揭榜⑨于门,以告四众。懿闻之,不得已,乃破夏⑩来。诘其所证,只如旧时,无少异者。至诚以语之曰:“汝恁么见解,何敢嗣圆悟老人!果欲究竟此事,便退却院来⑾。”懿曰:“然。”夏末归庵,懿果不食言,与璞继至。二人同到室中,久之,皆未造其实⑿。一日问璞:“三圣、兴化‘出不出为人不为人’话⒀,尔道,这两个老汉还有出身处也无?”璞于予膝上打一拳。予曰:“只尔这一拳,为三圣出气?为兴化了气?速道!速道!”璞拟议,予劈脊与一棒,仍谓之曰:“尔第一不得忘了这一棒。”久未之入。一日,因听别僧入室,予问僧曰:“德山见僧入门便棒,临济见僧入门便喝,雪峰见僧入门便道‘是甚么’⒁,睦州见僧入门便道‘现成公案,放尔三十棒’⒂。尔道,这四个老汉还有为人处也无?”僧曰:“有。”予曰:“劄⒃!”僧拟议,予便喝出。璞闻之,忽然脱去从前许多恶知恶解,今遂成个洒洒地⒄衲僧,虽向上眼未开彻,而了知从上来事⒅果无限量⒆,兹可喜耳。懿亦相继于一言之下,脚踏实地,今皆勇锐向前。方知予平昔用心不在世谛也。乙卯上元后,璞来告假,归长溪省母⒇,且乞法语。因信笔书前语以遗(21)之。
  建善有佛眼和尚(22)得法上首藏六翁,彼上人者,诃佛骂祖,具择法眼,不减庞老子。试以此呈似此老,必有批判矣。仍(23)请此老相与作证。夏前复归,究竟末后一段大事因缘,切勿秤鎚落井(24)。道人分上,千里同风,更不果作藏六翁书也(25)。
  【注释】
  ①蒋山:即今南京钟山。大慧宗杲禅师的老师圆悟克勤禅师曾一度于此开法接众。
  ②昙懿长老,即福州玉泉昙懿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其悟道经过,参见《五灯会元》卷二十。
  ③点胸自许,鼻孔辽天:自认为已经开悟了,大事了毕,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④江左:长江下游以东,今江苏一带。
  ⑤莆中:今福建境内。
  ⑥浩浩:盛大的样子。
  ⑦辐辏:聚集在一起。
  ⑧迟迟其行:迟迟不肯前来。
  ⑨揭榜:张贴告示。
  ⑩破夏:僧人不守佛制结夏安居禁足之制,私自出山外游。
  ⑾退却院来:辞掉所住持之寺院,再来这里。
  ⑿未造其实:未能契入实际理地。
  ⒀三圣慧然禅师上堂云:“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兴化存奖禅师听说此语后,便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
  ⒁一日,有两僧来,雪峰禅师以手托庵门,放身出曰:“是甚么?”僧亦曰:“是甚么?”师低头归庵。
  ⒂睦州陈尊宿见僧乃曰:“见(现)成公案,放汝三十棒。”曰:“某甲如是。”师曰:“三门头金刚为甚么举拳?”曰:“金刚尚乃如是。”师便打。
  ⒃劄:(音:zhā),刺,扎。“劄”字宗门语录中经常出现,如《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五云:“省要处不消一劄。皮下有血自知落处。苟或踌躇,则失却鼻头也。”“劄”字有时也单用,犹震威一喝,妙在逼拶,其目的是令学人言思路断,当下知归。如《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七——“山僧今日不避泥水,放一线道。乃拈柱杖云:‘还见雪峰么?’遂卓拄杖云:‘劄’!”《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八——“示众。举云门云:‘百草头上,道将一句来。’众无语。自代云:‘俱。’圆悟老师云:‘劄。’师云:‘普。’复云:‘俱劄普,日轮牛,李将军,射石虎。虽然透过那边,枉发千钧之弩。’”
  ⒄洒洒地:洒脱自在。
  ⒅从上来事:犹言向上一路,指实际理地、实相。
  ⒆无限量:不可思议,不可言说,超诸对待。
  ⒇省母:看望母亲。
  (21)遗:(音:wèi),交付,给与。
  (22)佛眼和尚:即龙门清远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与圆悟克勤禅师是同门师兄弟。
  (23)仍:更,且。
  (24)这句话的意思是,省母之后,在结夏之前赶回来,把末后一段大事因缘彻底了毕,千万不要一去不复返。秤鎚落井,象秤鎚掉到井中一样,比喻一去无消息。
  (2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得道之人,以本分相见,虽然地域有彼此之分,而所见则一,所以你把上面我写给你的信呈给此老看,我也就不再另外给藏六翁致信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好评度:+2(阿难) 普觉兄费心了!
  • 竹寺可人等何? 少女丝色妙绝! 卜贝又见贞观, 心田夕夕思多。
    级别: 嘉宾
    UID: 190577
    精华: 1
    发帖: 1958
    威望: 153 点
    金钱: 2453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108 点
    在线时间: 3524(时)
    注册时间: 2015-04-26
    最后登录: 2016-02-22
    沙发  发表于: 2015-09-21 15:29

    辛苦了!       
    耳边有日月,瘦仙无病人。
    南无阿弥陀佛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140181
    精华: 0
    发帖: 324
    威望: 90 点
    金钱: 1992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492(时)
    注册时间: 2013-07-10
    最后登录: 2024-06-03
    板凳  发表于: 2015-09-21 17:47

    回 1楼(青衫叟) 的帖子

    愿大家同获法益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大慧宗杲禅师书信集     第三十封   至   第三十三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