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略谈佛教的教育观---陈星桥
级别: 白金会员
UID: 149505
精华: 0
发帖: 149
威望: 26 点
金钱: 1293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23 点
在线时间: 1740(时)
注册时间: 2013-12-16
最后登录: 2018-08-06
楼主  发表于: 2015-08-15 15:59

0 略谈佛教的教育观---陈星桥

  所谓佛教,即佛陀的言教,其义理博大精深,是一个崇尚智慧、经典众多的宗教。佛教重视对机施教,而设有八万四千法门,因此佛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是一种以人间为中心的对宇宙一切众生的教育。当然这里所指的佛教教育,是向社会各界传递佛法的观念、经验、礼仪、制度,并使佛教教团自身得以延续的方式与方法,是与一般偏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世俗教育不同的一种宗教教育,其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如何修行,完善人格,服务社会,净化社会,乃至如何成佛作祖。佛经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即反映了佛教教育的这一重要特点。因此佛教教育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性教育、普世性教育和终身教育。
  佛教教育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须契合佛理,一是须契合众生之机。本着这两大原则,佛教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表现为师徒间授受关系,教学多局限于纯宗教方面。如《四分律》说,僧人有五种师父,一是出家剃度之师;二是授戒作法之师;三是教授戒法、威仪之师;四是传授经文、解说义理之师;五是依止之师(通常为一寺之主,从其过僧团生活)。取得沙弥、比丘资格的僧众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为此,佛教非常重视师道尊严,出家、在家二众皆须敬重师长,如印度的马鸣菩萨就著有《事师法五十颂》,我国的道宣律师在其所撰之教诫新学比丘护律仪中,列举了弟子对师尊所应奉行之礼仪与劳务多达五十一项。这是佛教得以薪火相传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寺院或僧团规模扩大、宗派的建立,佛教教育的规模、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译场讲学、专经专论或专宗的教学与研究、举办讲经法会、禅宗丛林的集体参学等,规模达数百至数千人不等。有的地方 还建立有不同的学院,实行分科教育、分阶段教育和相应的考试制度。教学内容也扩大了,可概括为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其中声明是语言、音韵之学;工巧明是农、工、商方面的学问,相当于现在的科技知识;医方明是医药与医疗技术;因明为印度逻辑学;内明即佛学。特别是过去西藏的喇嘛教育,专门、系统而严格,大的寺院设有显宗学院、上部密续学院、下部密续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藏医学院,仅作为基础的显宗学院即分学制十余级,须读10至12年,并设有相应的学位。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学东渐,各佛教国家先后办起了现代学院制的佛学院或佛教大学,专门的居士教育、短期培训、函授教育、继续教育和电化教育、网络教育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佛教依照“戒定慧”、“闻思修”和“信解行证”的次序学修,因此佛教教育比较注意选择和营造适宜的学修环境,如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宗教氛围;其次要求处理好学与修、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要“教观相资”、“解行并进”。内地佛教界针对僧人素质不高、信仰淡化、戒规松弛等问题,近年提出了“学院管理丛林化,丛林生活学院化”的口号,可以看出,佛教教育落脚点还在于修行实践,在于如何更好地教育人、转化人,使人们转染成净、转迷成悟、转凡成圣。
  (原载香港《大公报》2001年12月)

级别: 护坛版主

UID: 76140
精华: 0
发帖: 3077
威望: 1561 点
金钱: 30016 RMB
贡献值: 11 点
好评度: 503 点
在线时间: 3585(时)
注册时间: 2011-12-15
最后登录: 2024-05-17
沙发  发表于: 2015-08-17 09:20

这篇文章比较简单,不知是否删节版?

阐述佛教的“教育观”,应该立足于“观念”、“理念”之类,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比较芜杂,没有抓紧中心主题。

佛教的总的教育观,其实就是破迷开悟。文章里边的“一是须契合佛理,一是须契合众生之机”,可以展开说一说。

其他内容,大多是教育制度、建构之类。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略谈佛教的教育观---陈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