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龙将军祠位于紫金县敬梓镇中联村,祠宇主要格局是三进式大屋,十柱六厅两居室。完全按照宋代营造法设计,具有典型的客家建筑特点。石雕、木刻、壁画、屏风等一应俱全,且各具特色;祠宇内或用龙、狮营造雄踞气势,或以松、鹤寄托吉祥祝愿。精雕细刻,造型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经700多年,这座古貌沧然的别致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目前属于紫金县文物保护单位。黄海龙将军祠始建于南宋淳祐四年(1224年),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据河源市博物馆文物普查确认,它是全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建筑。祠宇选址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前有琴江绿水环绕,三面环山层峦叠翠,左右开阔平坦,后方依山傍水,布局井然,错落有序,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礼为本”的建筑艺术和良好生态的追求。
9nR\7!_ 黄海龙将军(1112——1201年),是北宋户部尚书黄景升的长子,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中乙卯科第七名进士,官居中奉大夫、五城禁军兵马都监(从一品)。宋孝宗时,因与其弟谏投降派向金人割地求和而主张抗金卫国,遭权奸陷害,被贬为广东校尉。入粤后,他不计个人得失,领兵在广东东路讨伐贼寇。由于其足智多谋和善于用兵,使广东东路战乱很快得到平息。率兵进驻循州(今龙川县)后,为医治战争创伤,他修水利,垦荒田,兴学育才,深受百姓爱戴。为表彰他的突出政绩和高尚品德,孝宗皇帝御书“忠孝廉节”金匾褒奖,并官复原职。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告老还乡定居紫金县中联村。而后,其孙等奏请宋理宗皇帝恩准,建祠于紫金县中联村。
[xqV`(vM 6?a`'& 黄海龙将军有五子十五孙,长子黄涣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官居兵部参军迪功郎,次子黄亨诰封员外散骑侍郎,三子黄利诰封光禄大夫,四子黄庆贵授福建台湾府讨使,五子黄庆恩诰封中大夫。孙辈中,多为“勋官”、武将,著名的有黄泽授镇军将军镇守秦岭(从二品)等等,其后裔至今遍布粤、桂、湘、川等地。
l*l*5hA _=mzZe[ 黄海龙将军世族五代为官,直到他的曾孙辈不仕元朝官为止,官高爵显者有23人(仅进士就16人)。其中“三代将军”、“四代抗金英雄”被传为千秋佳话。作为一代名将的黄海龙,为抵抗外族入侵而平息战乱,转战南北,贡献了毕生精力;入粤循州后,黄海龙带领当地农民开荒垦田,积极促进山区发展,深受百姓爱戴而千古传诵。
7ws<' d7/ 黄海龙将军祠所在的紫金县中联村,古称长乐县琴江都中镇约,土地贫瘠。黄海龙来此定居后带来了生机,带来了人气。据介绍,他十分热爱这片土地,常写诗词赞颂这里的生活,其中《归田闲咏》称上乘之作。黄海龙及其子孙的到来,也带来了“东园翰墨,西府书卷”的儒雅之风,使当地人文蔚起,文气陡升。1997年,黄氏后裔重新对黄海龙将军祠进行修缮,并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即使用原来的材料,保留原来的结构,不走样、不趋时尚,并采用古建筑的工艺,恢复其本来面目。经过维修,祠宇容光焕发,吸引海内外族人前来寻根问祖,溯本追源,有效增强了民族意识。年逾百岁高龄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黄麟书老先生赠送了“祖武之光”的大匾,并捐资。近年来,敬梓镇政府及黄氏后裔为更好地保护黄海龙将军祠,派有专人看护,定期维护,并对外开放。每当学期开学或重大节日,当地的中小学生会来这里参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a{`hAI${ h%/BZC^L]|
Sgi`&;PF [ 此帖被神州底蕴在2016-06-30 10: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