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曾经的墓
图片:
描述:曾经的墓
图片:
“恩怨尽时方论定,边疆危日见才难”
2r<UYB
感谢熊召政先生,是他将沉浸在迷雾中的明代大门替我们推开,让我重新来学习和认识;感谢郦波教授,是他在百家讲坛里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风雨张居正》;感谢唐国强先生,是他扮演的《大明首辅张居正》,让我再次感受到这位非凡人物的人格魅力。
Hk(w\
2014年清明顺道经过荆州,拜谒了张居正故居和墓园。站在张居正墓前,我久久不愿离去。我陷入了无限的沉思,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生”,一个出身贫寒的儒士,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个扶大厦于将倾的改革家,历尽五百多年的沧桑,依然声震寰宇,名垂青史。他的勤政廉政,留给我们的思索很多很多。
~1i,R1_\Y
我在网上搜到ying0520 这篇文章,读完后不禁泪流,将文章转到这里,一为学习,二为缅怀那位远去的一代名相。文中有些地方有谬误,但写得着实不错,在此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O |hN `
作者:ying0520 发表日期:2008-11-19 19:21:00 yUqvF6+26
0X~Dxs 荆州古城东门外五里,有地名张家台,一代名相张居正的墓园就坐落在此。 DTsc&.29^
欲拜谒张居正久矣,机缘不就,拖至今日。于苍天阴沉,寒秋逼人,落木萧萧之际,我于枯寂彷徨中来到张家台,走进了墓园的大门。墓园大门上悬挂着江陵人王元化先生所题的“张居正墓园”的匾额,倒也大气拙朴,与墓园相配。据说,这儿正是张居正老坟的原址,在昙花一现的辉煌之后一直破败不堪。1998年清明节,后来因小说《张居正》而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熊召政到此地,看到的是“一畦散发着粪臭的菜地”,他朋友“指着菜地中的一个土堆說,這就是張居正的坟墓”。 ;"wU+
其实,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几经变迁,耐人寻味,风风雨雨,有着沉重的历史沧桑之内涵。遥想张居正在世的张家台,郁郁葱葱,四周是一片湖光碧野,正是张在奸相严嵩当权时于故乡购置的一片田产,并在此筑“乐志园”。当时是,嘉靖在位,朝政黑暗,权奸当道,张居正仕途不顺,虽然刚到而立之年,也不得不托病避祸,还乡隐居,韬光养晦。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到嘉靖三十八年,六载赋闲躬耕,就在“乐志园”内杜门谢客;“植竹种树,株茆结庐,以偃息其中”。据他在《学农园记》中所述,这段时光,是十分宁静而安逸的,“时复周行阡陌间,与田夫佣叟,测土壤燥湿,较种先后,占云望侵,以知岁时之丰凶”。继而感叹:“岁小不登,即妇子不相眄;而官吏催科,急于救燎,寡嫠夜泣,逋寇宵行;未尝不恻然以悲,惕然以恐也。或幸年谷顺成,黄云被垄,岁时伏腊,野老欢呼,相与为一日之泽,则又欣然以喜,嚣然以娱。” 当年的“乐志园”四周环湖,天光水色,交相辉映,莲荷环植,葭蒹葳蕤,修竹拂云,芙蕖遍野,风光旖旎,湖山多情;而事实上这里确是张居正调息身心,胎养丰神,长蓄忠贞之志以酬国恩的休养地。此际也,其心止水息机,形似云鹤,或潜志攻读,纵横驰骋于诸子百家之中;或着力稼穑,体尝农夫百姓生之艰辛;或内省反思,仰古俯今以探求宁神养气之道;或优游湘衡,苦索兴替以寻求治世安邦之策。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春,即严嵩垮台前二年,张居正承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徐阶之援引,以右春坊中允兼领国子监司业;越四年,他出任裕王府讲官,至隆庆元年即由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开始进入朝廷的最高决策层。从此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为他在政治上成就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奠定了基础。按风水学讲,正是张家台给了他平步青云的旺气。从这时起,他便充分展示出了自己的政治才干,拨乱反正,鼎故革新,鞠躬尽瘁,砥柱中流,终于成就了“万历中兴”之显赫功业。其间,虽父亲亡故而未予奔丧守制,舍丁忧而奉诏“夺情”,竭力国事,直至逝世,近20年没有再履张家台…… |s[m;Qm[ku
从张家台出山13年后,即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张居正辅佐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登基,皇室为加强其政治威信,特诏赐银1000两,资助张居正在江陵东关寅宾门内修建府邸。府前当街有一座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名曰敕赐“帝赉良弼”坊;府中房舍精雅,楼阁凌空,“纯忠堂”、“捧日楼”互为映衬,蔚为壮观。府成之时,皇帝又御笔亲书对联“志秉纯忠气,垂之万世;功昭捧日休,光播万年”相赠,以达奖掖褒赞之情。至万历九年十一月,张居正即以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晋太师兼太子太师、加封太傅衔、支伯爵禄……这一切,都充分展示出了这位官居极品的内阁首辅鼎盛时期的荣耀与显赫。其时,张居正幼时读书的地方,位于荆州城东门外的古柏堂及当年隐居耕读的张家台“乐志园”,皆圈为敬地,修葺一新。光阴又过10年,即明萬曆十年(1582年),张居正为国事日理万机,累死在任上。万历皇帝下诏罢朝数日,赠上柱国,谥文忠,荫一子为尚宝司丞。甚至还派太仆寺卿护丧回籍,命锦衣卫护送灵柩至故乡江陵,可谓备极哀荣!欽天監将张家台选為張居正的长眠之所,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气象辉煌的陵墓。张居正魂归故土,归葬于兹,自此,“乐志园”即成为一代贤相的最后归宿。常言说盖棺论定,张居正生前荣耀身后盛名至此无虞矣。 kfM}j
但是,天有不测之风云,就在张居正死后不过两年,局势却发生了急剧逆转。张居正忠于谋国,拙于谋身,因其权重震主,祸荫骖乘,自身骸骨未朽,门祚己倾。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先是御史羊可立参奏张居正,攻讦他生前构陷宗室藩王辽王朱宪(火+节)的种种罪责。万历皇帝由此指斥他老师“罔上负恩,谋国不忠”,下旨追夺官秩,查抄家产,甚至要“斫棺戮尸”( 终念及帝师之情而罢手)。接着,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右侍郎邱橓等,率锦衣卫十万火急查抄张府。满门禁锢,追逼拷掠,其长子敬修含恨自尽,次子懋修自杀未遂,家属妇孺饿死十余人。惨祸骇人,鬼神色变。朝廷中更是浊流狂注,一时落井下石者甚众,赫赫张氏一族遭此大难,倾间破败。不言而喻,他的墓园也就在劫难逃了。后经大学士申行时和六部大臣疏请从宽,万历只好下诏,允留空宅一所,田10顷,瞻养张居正的母亲。为显皇权任性使气,亲政后的万历在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毫不含糊。凡是张居正生前所举荐重用的人,统统被罢斥削籍;凡是以前被罢斥的官员,又大都起用复官。张居正十年呕心沥血推行的改革,至此基本上被一笔勾销。 n-}.Yc
此后的大明王朝,因万历怠政,朝纲不振,国家多难,民不聊生,内外交困,人们追思张居正的功绩,纷纷缅怀“万历新政”给国家带来的清平气象。终碍于万历天威,许多良知之臣因皇帝心胸特别狭窄不敢为张居正说句公道话。纷纷暗自哀叹像张居正这样的经世之才,竟落得抄家的地步,可见世事黑暗。这个万历后来甚至为立太子之事与诸大臣赌气,不上朝竟达三十年。世人心知肚明,他“胡闹”的本钱是张居正为他挣来的。不知道他临死之时,有没有生一点对张居正的愧疚心理!后在天启朝,迫于世人的舆论压力,朝廷给张居正恢复名誉,允予葬祭。到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距明朝覆亡仅日暮黄昏15年的时光,朝廷追录张居正“慨然以天下为已任,振刷纲纪”的功绩,复荫其子孙;并由当时的江陵县令石应嵩重新为张居正修墓立碑。当时,有一位诗人曾痛心疾首地悲吟道:“恩怨尽时方论定,边疆危日见才难。”此间,他家后人便陆陆续续从流放地重返故里,农耕传家,繁衍生息,为他守护墓庐,四时祭祀。但是,一切都为时过晚,明王朝终于在一片刀光剑影,波谲云诡的变幻中翕然坍塌……直到清朝初年,其墓园的“翁仲华表,犹在草莽间”。 vUY?Eb[
明亡清兴60年,到清朝康熙年间,后人追慕张居正的功绩,还在荆州城内为他立祠建庙,四时祭祀。张家台张居正的墓地却从没有谁修葺过,任由荒草一年一枯荣,渐渐沦为菜畦。正应了一句“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星移斗转,时代兴替,此后多少年间,或厄于天灾人祸,或困于时艰岁蹇,因其后裔萧条,张居正墓园榛莽丛生,衰败不堪,仅余黄土一堆,隆起在时令菜蔬的碧青与粪臭中。一直以来,张家台一带,还聚居着张居正的后裔子孙,可对于赫赫声名的远祖的墓茔荒芜徒生浩叹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