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既然无我,那是谁在流转?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19
威望: 2601 点
金钱: 26928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746(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7
楼主  发表于: 2024-01-12 10:24

0 既然无我,那是谁在流转?

十二缘起支前前引生后后,若细致观察不难发现其中没有造业者和受果者的我,唯是法的各支,即无我唯法或唯蕴。众生不了知此义就起无明我执,由此发起对安乐的希求,求我安乐,不断造业就滑入生死中,而有惑业苦三道循环往复的生死轮。一切凡愚都是由对此理不了知而入于生死的。


一、无我之理
【如是已生诸果支时,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像这样已经生起诸果支分之时,其中完全没有谛实的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我。
此处是显明了十二支中无我之理。像这样生起十二支各支分的时候,“然而全无实作业者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虽然好像有法生起来,然而其中没有我。“然而”表转折,凡愚妄执其中有我,但真实义并非我们所执的那样,这些支分虽然生了起来,但其中没有我。“全无”是完全没有。这里的“我”属于补特伽罗我,即人我,不是法我。法我是我们所计执的种种谛实的法,人我是自我,即每个人口口声声、心心念念所围绕的我。
“我”充当什么角色?“作业者及受果者。”凡夫认为“我”首先是作业者,由它造业;其次是“受果者”,由它受报。我们虽然认为有因果报应,但认为其中一定要有我,如果没有我,那谁去造业?谁去受报?这就是凡夫认为有我的理由,也是一切凡愚外道共同的倒见。
内佛圣教秉持无我见,在最初大小乘共同的观点中就已经摒弃此邪执,没有“我”也可以安立造业和受报。凡愚出于实执,认为一定要有个主体才能造业和领受果报,实际这是不成立的,观察十二缘起各支的生起状况就不难明白此理。十二支实际显明了有情在生死中是怎样造业而受报的。这个业都是引生死业,可分为引善趣业和引恶趣业,引恶趣业即非福业,引善趣业有福业和不动业两种。
十二支显明了最初是如何造业,后来如何润泽成熟而受报,实际是在细致描述有情造业受报轮转生死的情形。我们在各支自前引生后后上观察就不难了解,其中并没有一个“我”作为作业者和受报者。为什么?
前面讲各支时并没有说“我”在参与,都是说由前前支引生后后支。比如无明缘行,这是造业的开端,就是说以无明推动造下业行。无明有业果愚和真实义愚,行有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这时并没有“我”在参与造业,只是以无明推动就成就了业行支,其中哪个是我?根本没有提到,我们分析也知道其中没有“我”。落到实际中就是五蕴中无明增上,或者业果愚或者真实义愚,以它为根本因推动就发生了业行上的妄动,造下引生死的恶业或善业,这样就由无明成就了行。
其中无明显然不是“我”,它是内心对诸法真实性不了知的状态,即无知,而“我”并不只具足无知这一个特点,“我”上可以有色身、内心,内心可以有感受、想法、念头等等,它有很多分内涵。无知的相可以纳在“我”上,但“我”并不只是无知。
另外“我”是常、一、自在的相,而无明与我体相不同。首先无明不是一体,它有差别,总的可以分成业果愚和真实义愚;业果愚又有对此业果、彼业果的愚蒙;真实义愚也可按过现未三世或种子习气等细分。所以无明有很多个,不是一体,而“我”必须是一体的法。另外无明是无常的,可以加重、减薄,乃至最终无余净除,而“我”是常恒的。从这些都能看出,无明的确不是“我”。
那么行是不是“我”呢?行是造下的业,我们从来不认为我是一种业,我可以造业,但这个业不是我。这是从总体上直击要害理解行不是我。从特点上讲行也与我常、一、自在的相不符。首先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增长、减薄乃至净除,它是迁变的。其次业也不是一体,它有很多种,可分为有漏业、无漏业;有漏业又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业里有布施、持戒等各种善业,非福业有杀盗淫妄等种种恶业,不动业也有修四禅八定等的各种差别;其中每一种业,比如杀业,由对境、意乐等的差别又有很多种。所以业的差别无量无边,它不是一体。我们说“一个业”时好像它就是一个,实际里面有很多,它不是一个法,因此跟一体的“我”行相不同。
再者业是不自在的,它是由无明推动才生起,不能单独生起。没有业果愚不会造集非福业,没有真实义愚不会造有漏善业。行支必须以无明推动才能发起,它不足以支持自己,所以是不自在的。而“我”不需要依赖其他因缘,它有独立自主性。这样就看出行支与“我”的体相完全不同,所以行也不是我。所谓的无明缘行,只是由业果愚或真实义愚推动造下了有漏的善不善行,如此而已,并没有“我”参与其中。下面各支都可以依此类推。
再比如行缘识,是指行在识田中熏下业习气,识中带有业习气,称为因位识,后面再成熟为果位识。这也是不自在发生的,而且识也有众多差别。首先有因位识和果位识的差异,其次因位识由所带业习气不同也有很多差异。因位识不同,所引的果位识也就不同。再者识是刹那生灭的,不是常住,它也是不自在的,所以识也不是我。而且我们所计执的“我”不但有心法,还有色身的内涵,说心就是我,我们也是否认的。
再者行缘识时也没有一个“我”在参与,没有一个“我”拿着行把它制造成识,就是行支出现后,下一刹那熏在识田中就成就了识,前一支出现就引起了后一支,全自动化的,法尔自然这样做,不需要上帝或自我去操作。这点在《稻秆经》中讲得很清楚,那里是破除遍计我,这里主要破除俱生我,二种我都是不成立的。
十二支前前引生后后时,不需要一个自我参与其中操作这个事件,它就是个缘起现象,只要有了前前支,马上引生后后支,不需要上帝管、自己管,就是有了前支就有了后支,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的心很复杂,在理解自己怎样造业受报时,认为一定得有个操作者,要有个我去造业、受报。这就坏事了!实际并没有操纵者,就是这么一堆法从前前生后后,只是这样,没有更多的内涵。那我怎么感觉有个“我”在参与?这是你的错觉!藉由十二缘起思维就会发现身心相续的真实性,没有自我参与,就是前前支支引生后后支,除此以外没有其他。
再往下分析,识缘名色,果位识一成就,就入于父母精血而成就最初结生的色心和合体,叫名色。这显然也不是我,我们根本不认为最初的色心和合体是“我”。它那么小,我这么大,我有头有手,又有很多活动,它怎么能叫“我”呢?直观上我们就会否认。如果细看,名色也有很多差别,首先有色、心,色法有很多差别,当时的心也有很多差别分,所以它是多体的。再者它也是刹那灭无常、不自在的。所以不符合“我”的特点,肯定不是我。
识缘名色时也没有一个“我”在操纵,就是识支一成就,依缘起力马上成就了名色支。这是不自在的,没有人管,没有一个人去操纵,其中没有我。
名色缘六处,识一旦进入父母精血,识上带的业习气就开始产生作用,出生最初的身意二根。然后业力发生作用,逐渐转变四大种,令眼耳鼻舌前四根逐渐成熟。何时长成了四根,就成就了六处。在这过程中也没有一个操纵者,没有“我”在参与,就是那一堆色心和合发生作用,不断不断成熟,最后就成就了六根。
以此类推,六处缘触、触缘受也是如此,只是前支引生后支。受缘爱是领受苦乐受时就出现乖离爱、不离爱,这也是烦恼性自然的缘起。其余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各支都是自前前引生后后,其中根本没有我。
像这样思维就发现,只是一堆法在从前生后,其中没有一个自我。你要说有,哪一个是“我”?每一支都是法,一个法生起下一个法,以法生法,上面没有我。没有以智慧观察时会妄执其中有一个自我,前面这样造业,后面又如是受报,这个“我”在轮回里流转,这一世做人、下一世做天、再下一世堕落等等,这是不观察时的错执。
像上面这样细致理解了十二支再扣到自身上观察就会发现,其中根本没有“我”,没有一个充当作业者和受报者的“我”。有人不禁要问:没有我,那是谁呢?不需要主体,就是五蕴这一堆法在完成造业和受报。先前是五蕴上起了业行,后来就在五蕴上成熟果报,自前到后是一个缘起现象,不需要有个总体的“我”去参与。这样就明了其中全然无我,也就抉择了人无我义。“全无实我”,“实”即谛实,没有谛实的我,但可以假立我。
以上是按直接意思解释的,如果按《俱舍》的讲法,十二支各支都是指五蕴,就是五蕴上这一法增上,就将它立为这一支。这时也是没有“我”的。比如无明支,它不单是无明,是指无明所代表的那时的五蕴。这显然也不是我,因为五蕴是各种不同法的积聚,色是色身、受是领受、想是取相、识是了别、行是迁流的心理活动,只是一堆法,没有一个总体的我,所以无明不是我。行支是以造业为代表的五蕴,也不是我。每一支所代表的五蕴都不是我,这样也能通达人无我义。
这里是否抉择了法无我呢?从宗大师直接的含义来说,没有直接抉择,只是见到无我唯蕴。下面会说唯蕴的道理,我们刚才讲解时也提到这点,唯有蕴上的各支自前生后,其中没有我。思择十二缘起从浅的层面能了达无我唯蕴,通达人无我,深进一层也能明了法无我空性。
我们讲过大缘起因,依缘起理抉择空性,缘起理是指由诸法依于因缘而生推出自性空。十二支各支都是依因缘而起,比如无明缘行,行是以无明为缘而生起,它要观待无明,没有独立自持的自体,所以是空性的。行支当体就是空,似现有实际无,后面识、名色、六入等各支也都如此,都是由前支引生,观待前支而有,因此都没有自本体。一个法有自性是说它不待他缘立出自己,而各支都没有这个特点,都要观待其他因缘,所以都是自体空。正自前支生后支时,也是当体皆空寂,了无一法可得。虽然一法不可得,但因缘积聚时也显现自前支引生后支的生死因果现象,这样空性与缘起无二双融。
这是深进一层理解法无我义,此处没有直接显明,我们可深进一层理解。这在《稻杆经》中讲得非常多,佛讲了十二缘起义后着重就空性义做了深入开演,道友们可以参看。
《十二因缘论》[1]中说:“一切世间法,唯因果无人,但从诸空法,唯生于空法。”一切十二缘起所表的世间法,即内有情,唯是自因生果,没有补特伽罗我可得,唯是从空性的法生起空性的法。也就是不但没有人我,就是因果各支也是自本体空的,从空法生空法。
这一颂前二句是说人无我,后二颂显明法无我,在法无我下显明缘起义。首先前二句显明唯是因果缘起现象,没有人我可得。后二句进一步说明因果各支也是空性的,虽是空性,但还可以在空性中起现各支,依前支生后支,从空性中起现缘起,空性缘起不二,这样就深入显明了二无我义。由此也能看出,藉由十二缘起能了达无我空性的道理。
二、不知真义流转不息
不了知如是真实义,就会不断地流转生死。
【如前所说从惟法因支起惟法果支,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执有我,求我安乐,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
就像前面所说那样,从唯法的因支生起唯法的果支,由不了知如是的生死道理,就会对因生果的缘起妄执有我,为我求安乐,因此造集三门的善不善业,仍然漂转生死。
这里首先显明唯法因支生唯法果支之理,其次显明不了知此理的过患。
(一)唯法因支生唯法果支
这段是承接无我之理来说的,与无我之理密不可分,由于行文将其分开,实际意义是关联的。“如前所说”,如以上所说一般。在上面总的显明十二缘起各支义及其中了无补特伽罗我等之后,十二支从唯法因支生唯法果支的道理实际已昭然若揭。
“惟法因支”是因的支分,“惟法果支”是果的支分。此处有两个“惟法”,是说因和果都唯是法。这简除何者?有我。凡愚在理解内有情的缘起时会妄执有人我,即有一个流转的实体自我或补特伽罗参与。这里就是要简除这一点,说没有我,唯是法。因为观察发现十二缘起只是因生果,因也好、果也好,都只是法,不是我。
前面已经分析,无明、行、识等各支自前生后时,每一支都唯是法,不是我。比如无明,上面已经分析它不是自我,现在确定它唯是法。无明是五蕴上的一分,所以它属于法,不是我。如果按《俱舍》理解,无明表此时的五蕴,那它也是法。因为五蕴是分散的一堆色心诸法,色法可以分成皮、肉、筋、血、心、肝、肺、肾等支分,都是法;心可分为受想行识,感受有苦、乐、舍等,也是法。所以无明也是法。再比如行,它本身是法,所表的五蕴也是法,这时都没有我。
有人说:五蕴就是我啊?五蕴不是我,它是无常多体的法,我们认为的我是一个,是常有的,五蕴跟我不同。我们可以说依五蕴错执为我,或者说依五蕴假立我,但五蕴并不是我,这点必须理性地分辨清楚。
所以十二支自前生后时根本没有我,因支不是果支也不是,就是唯法因支生唯法果支,这样表达就是为了显明唯蕴无我。所以它跟上面的“全无实我”是分不开的。
没有我,那它是什么呢?按大小乘共同的观点,唯是法而已。按大乘不共的观点,前面已讲,连法也不可得,就是从空的因生空的果,因因果果都是空,连法也不可说。为什么呢?缘起之故。各支都是依赖前前而生起,它是不自主的,所以无自性,没有自体。十二支上的因和果都是空的,虽然是空的,缘起成就时还可以起现,从空性中出因果。更进一层可以这样表述,也就是《十二因缘论》所讲:“但从诸空法,唯生于空法。”此处我们就本意来说,唯法因生唯法果,上面没有我,这是真实义。
这样就了解共同的观点是说:透过十二缘起能了解唯蕴无我,所谓的有情流转只是唯法因支生唯法果支,根本没有一个自我在参与。下面说对此理不了知的过患。
(二)不知此理之过患
不了知此理就会不断轮转生死。“由不了知生死道理”,由不了知如上所说的生死道理。不了知的是上面讲的无我唯蕴的道理,没有认识到无我唯是蕴在自前生后,就会计执里边有我。
“不了知”属于愚蒙,对真实义无知,在法相教中说为无明,后面起的我执说为萨迦耶见。无明与萨迦耶见不同,这里显明是先有愚蒙的无明,再起倒执的萨迦耶见。
“于彼愚蒙妄执有我”,对彼真实义愚蒙就会妄执有我。“于彼”是对如是真实义,“愚蒙”是不了知。这是由无知产生倒执。倒执的产生一定是以未知为前提,如果已经正确了知真实义,就不会产生错执。这里就说有情是先不知真实义,然后才颠倒计执五蕴中有我,这样就有了萨迦耶见。若能现见无我唯蕴的道理,不会产生我执。这是很显然的,所以这里的缘起是决定的。
这样就立出了我,认为有我后就要为我服务。“求我安乐”,为我而寻求安乐,或者说追求令自我安乐,取外面的乐来满足自我。这就是常说的“两点一线”,内立出一个我,外立出一个安乐,为了我寻求安乐,就会追逐安乐而造种种业。
“愚蒙”是无明,“求我安乐”是爱取,或者说爱取所表的烦恼。由此就看出这里实际涵括了十二缘起造业时的两个关键——无明和爱取,三个烦恼支。爱乐种种生死境界,想求来让我快乐,由此就会造业。
“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因此就会造集身语意三门的善不善业,由此流转生死。为我求得安乐就会造集种种业,求得眼前现世乐不择手段,会造集非福业,由此后世堕入恶趣受苦;求后世人天乐会取舍业果、持戒布施等修福业,由此感得欲天安乐;求后世上界禅定乐,会励力修禅定成就不动业。这样就发现,引生死业都是为我求得安乐而造。
造业的途径是身语意三门,身可做杀盗淫等恶业,也可做布施、持戒等善业;语可做妄语、离间等恶业,也可说真实语、柔和语等善语,或者说法等修善;心可起贪嗔邪见,也可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念。这样就造集了三门的善不善业。
“仍复流转”,由此还要流转生死。业一成就,由业力牵引就要取有漏蕴,这样就会流转生死。
以上是从正面显明不知此理的过患。从反面说,假如了知此义,明知无我唯蕴,就不会计执自我;不计执我,就不会为我求乐,求乐的心就会止息。因为没有一个我,那要满足谁呢?我们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寻求财色名利,就是为了满足我,让我快乐。如果不执有我,没有一个要满足的对象,还求它做什么?不会为我求乐,就止息了一切造业的行为,不会造作一切善不善业。没有了业行,就不会由业力牵引转入生死,也就从生死中超脱。
这样就看出,流转生死最初的确是由对真实义不了知所致,由此起我执烦恼造业而落入生死,它是一条滑入轮回的路线。我等凡愚就是由这条缘起链而入于生死的。


【注解】:

1. 这是龙树菩萨《缘起心论》的一个译本,汉文藏经中署名为净意菩萨所造,藏本中是龙树菩萨所造。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既然无我,那是谁在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