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力倡修学《正法念处经》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29
威望: 2604 点
金钱: 26965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829(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3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12:08

0 力倡修学《正法念处经》

一、学修《念处经》的利益 

《念处经》是佛以现量观照之智如实给予的指示。它的篇幅巨大,这一特点在转心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这大量的章句是观修暇满、无常、业果、轮回苦等极重要的素材,是辨别缘起、善恶、有漏、无漏等的依处,是发起出离心、大悲心等的殊胜因缘。有了这些素材,修行人的思维、观察才会非常具体、富有内涵。如果字句很少,心刚刚有一点动摇就结束了,心的转变也会随之停止。正是依靠这么充分、广大的量,心才能逐渐地苏醒。

一分一分地学习就是在一分一分转心,这样一分一分地积累,慢慢地会害怕,会感觉处境不妙,短视的眼光渐渐的变长远,胸襟见识都会扩大。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培养,人会彻底清醒过来,认清六道轮回从下到上整个全是苦性,非常具体的看透这个真相。这就给修解脱道筑下了坚固的基础,真正换掉了心中的观念系统,无论修下士、中士、上士就都有根基了。这时说畏惧轮回是真畏惧;说皈依真是拼了命的要皈依,是一心的皈依;

说出离就毫不沾染世间八法;说悲心确实是悲愍整个世间界;说求道的愿望,的确是想从这个无始无终、欺诳的循环里尽快解脱,毫不留恋;说到暇满,也知道眼前这个石火电光般短暂的好时光特别难得,一定要珍惜,一旦失去就再也得不到这样修道的机缘;要说到无常,确实看到因为业的轮转一下子就没有了,哪里有真实的?说到欺诳,的确可以看到所谓乐唯一是假相,能彻底看穿。要说与现世的情形相比较,下面有三恶道,上面有修罗和天人,目前人世间几十年的享受就很微不足道,没有意义。

这么一点享乐,跟天比那不知道差多少万倍,何必为此浪费暇满。说到苦就看到整个轮回就是一大苦轮,不停的旋转,一时是下界的苦苦,一时又是上界的坏苦、行苦,不离这个苦的循环。(一)量变达到质变 这些不必找什么窍门,或者寻思便宜的方法,就只要守住《念处经》下死功夫。

佛是一鼓作气说完的,从下而上,一道一道地说过去,你跟着去看就好了。整个全都看过了,心事就了了,相续中的疑惑、不确定就全没有了。这跟没看或者只看一部分未得定论是完全不同的。佛道最初的关键就是认识六道轮回、认识苦,没有这种认识,就绝对没有真实的佛法。修心引导结合具体的经教来融会贯通,才能获得精义。通常讲修罗苦、天苦都是在要点上描述,或者介绍几个场面,对细节都没有详尽的分析。仅仅这种程度的了解根本领略不到他们的背景,对战争、放逸、衰损堕落等等的各种苦相还是难以引发定解。所谓“认识”须要由量变累积成质变,如果能深入《念处经》,在量上就增加了几十倍,这样一定能打开对修罗苦和天苦的认识,这就符合认识的缘起。如果数量上很少,就不可能得到确认。

(二)以观察修罗斗争苦为例
 

比如修罗的斗争苦,在《念处经》里非常详尽地做了描述。所谓的天阿之战,是牵涉到四层阿修罗界与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之间的大战,这是世界上最大级别的战争。经中对战争的程度、战斗的场面、进行的具体过程都讲述得清清楚楚,使人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会由衷的感叹,原来世上还有这样大的战争!修罗为什么说是战争之苦?因为它生活在这样惨烈的战争中,心识那么不安,结局那么悲惨。这样依靠佛语的指示,在诸多细节、过程上用了几十倍的量,这才真正认识到修罗的苦。如果不按这样具体的了解,只是依靠摄略的引导文,就像看地图一样,看到的只是粗略的线条。如果依靠的是不可靠的、掺了很多水分的资料,也无法产生真实的认识。不如直接入依靠佛语里,一次就开卷有益,然后再多讲几遍,多看几遍,多思维几遍,就能形成观念,在心中获得一个永不磨灭的对修罗苦的认识。
(三)以观察天界放逸苦、堕落苦、死衰苦为例 

天界的放逸苦、堕落苦、死衰苦等同样要依于《念处经》得到了解。通常讲到天人五衰之苦,或者天人怎么放逸在欲尘中,临死时天女怎么在远处对他祝福,他又如何心怀恐惧等,都是截取要点总结性的说法。对天苦生起信解,必须依靠如血肉般丰富的佛语才能获得。
通过《念处经》可以领略到从四天王天往上,多重欲天的境界。例如天人的欲妙是何等的丰富美满、令人沉醉,天人的一生是怎样在享乐当中虚度。这样就能感受到他苦在哪里,暇满为何珍贵,他后边际的结局。有了这些细节上非常具体的认识,再看引导文,虽然只用了一句话引导,但学人能立即领会它的关要。

在此基础上思维串习就能形成定解。这是由于自心已经跟随佛语游历了彼方各种各样的境界。因此获得定解的因已经非常完整、具体地蕴涵在《念处经》里。与其阅读那些残缺不全、模糊不准确的杂书,不如直接深入《念处经》,佛语给予了准确的指示,心上的感受立即就不同,的确是开卷有益。

只要看过一次,得到的认识比不看的人妄想一百次要高明得多,感受会非常深刻。的确如宗喀巴大师所说,要多多地思维,数数地观阅。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我们的思维也无由运行,因此必须要看、要思维。如果一开始就轻视这个部分,只是简单的了解就满足,一提起轮回心里就只有祖师大德们总结性的两三句话。说到修罗就是斗争苦,说到天就是放逸散乱苦,再从细节上追问一下就只能回答“不知道”。

所谓“天界是坏苦的自性,最后五衰相现时像堕地狱一样痛苦”,这种说法,如果不了解天人在生时享受极乐的情景,又怎么能真正产生信解呢?没有这种认识,怎么会畏惧生天呢?天界不是蛮好玩的。怎么会有视天界为地狱,视升天为堕落的观念?又怎么会有长远的眼光,看到世间的宗教、种种修天修仙的法门都是毕竟堕落结局?怎么会有超越世间现世主义者和其它宗教来世升天主义者的认识?甚至看到八万劫之后的衰变,从而在心中发起厌舍,一心向往解脱呢?不会有的。
但是经过《念处经》对天界的多番的指示,学人就逐渐能在心里得出这个结论。这是由具体的认识形成的,是自发自觉地出现的殊胜智慧。这样就非常有希望发起彻底的出离心。

为什么说到轮回不仅仅是下界恶趣像病痛一样非常不喜欢,连上界善趣的欲乐也是非常苦的?这都要通过具体的了解来认识,才知道所谓解脱道的意义,才知道自己埋没轮回怪圈里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这里没有一样是可希求的,这才会有普厌轮回的心,才会有特别大的欲乐一心求解脱。
(四)修习出离心的根本 三主要道以出离为首,没有出离,小乘、大乘、密乘都无法发展。怎么才能出现真正的道心以及修行呢?根本全在《念处经》上。一切增上生的功德都是从认识恶趣苦开始;一切的决定胜的功德,全部要从认识轮回苦开始,否则就没有发起的因缘。因为佛法的心不同于世间的心,首先一定要开拓广大的见识,没有以见识看清楚就引不起意乐和行为。所以必须以正见作为开端,正见要通过如量如理地了知,而且要不断地在心中确认、增长力量,才能达成。

1。、养成完整的六道轮回观念,一心出离
 

闻思《念处经》才能真正生起六道轮回的观念。忽略了恶趣、修罗和天界,就使得对轮回的概念局限在了人类这一部分,无法形成如同圆环一般完整的轮回观念,也不知道上界和下界之间是怎么上升下堕的,或者即使上升也还是局限在这个升降的循环里,这些认识是没办法形成的。这是因为心没有得到佛法的指点,它没有能力看到那么广阔的世间界,看不到从前到后的整个过程。所以,一般的世间人都难以养成完整的轮回观念,而我们虽说学了很高深的佛法,但真正检查起来,是不是有了六道轮回的观念呢?恐怕很多人都是没有的,或者只是表面的理解。所谓的学佛法就只是学学教理,有所了解而已。如果没有轮回的观念,哪里会有出离心呢?所谓“出离”就是从轮回出离,不知道轮回是什么,又从何处出离呢?认识轮回首先要从宏观的方面有所了解,再从中归纳出十二缘起的法则,了解到苦集的运转机制和循环的机制。在我本人看来,假使不深入《念处经》,就是十年、二十年也根本不会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轮回观念,这是事实。

以六道轮回图和十二缘起图为例,图中有两级,一级是往下的,一般画的是人下堕到饿鬼、畜生、地狱当中,以黑的来表示。一端是白的,表示人往上升到天界等。这个完整的轮回图不通过《念处经》是无法在心中勾勒成形的。再者,圈内圈外的界限也会判然两别,也就是如果对《念处经》从恶趣苦到修罗苦到天苦,整个这一个圆圈都看完了,马上就会得到轮回循环的观念。就知道即使往上界走,也只是犹如仰空射箭,“势力尽,箭还坠,遭到来生不如意”,对这个圈内的一切都认定了苦性。这都是由于拓开全面的认识以后,再提出它的原则,就很容易达成轮回的认识、苦的认识、四谛的认识、缘起的认识,世间和出世间的界限也辨别得非常清楚。

所以,总的来说有两个非常大的关键,三恶趣的苦一定要认识清楚,这样就不会局限于眼前暂时的享乐,而是要考虑大有可能陷入无边无底的痛苦深渊。为此会尽量防护不要堕到恶趣里去。再对上界的苦通过《念处经》的教量、比量取得真正的认识,由此一心寻求永灭轮回的道,而不是在轮回里再寻求什么。也就是先前已经熏好了这么多的认识,在心中已经有了正确的视界的途径,而且由于经文的量大,描写得又细腻、真实,一下子就会有感受、有触动的。这些基础培养好了,它就成为带动下士、中士、上士一切修行的关要,无论是修暇满、无常、皈依、苦、四谛、十二缘起、悲心、发愿等等都有了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只是停留在抽象的词句上面,时间长了,自己也感觉有口无心,维持不下去。所以这些都忽略不得,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非常重要的素材,是蕴育正见、蕴育道情的培养基。

没有燃料怎么能起火?没有这些资源,怎么能燃起修道之火呢?没有这些养料,怎么能滋养慧命法身呢?因此宗喀巴大师婆心切切地教诲“定须观阅”、“数数观阅”、“应当思维”,这都有很深的道理。我们修道首先要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要清楚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相。如果把真相搞错了就将一错到底,不知道要吃多少苦头、经历多少曲折,那太不值得。一旦苦乐认定错了,有意义、无意义认定错了,那无论做多少都只能得到负面的结果,没有一点正确的结果。这样就会让我们浪费无数生。所以我感觉一开始就要知道这个叫做六道轮回,这是个苦地方,完全是纯乎其纯的苦,对这里心存幻想,盲目的追求,只是自找苦吃而已。但是这个真相没有办法一下子就深入人心。虽然表面在听,也没有出言反对,但内心是根本不接受的。

如果心里真接受,绝不可能还在轮回里求安乐,他是一心寻求出离的。 

2、真正地破掉乐颠倒
从这方面入手做个检查,就能发现,今天的人们十个恐怕有五双没有真正地破掉乐颠倒。不要说打破对来世乐的执著,那个还太遥远,就眼前的这一点五浊恶世的五欲,都在贪得无厌的追求,这个意乐和行为全是真的,是真心在回向。心里一直是往现世法上回向,一直在寻求。其它的都是口头上的,不是由衷的,这就危险了!试想,以寻求现世法的等起,会在因缘成熟时,获得后世的安乐乃至解脱的安乐果吗?最后反而堕落恶趣,就是因为心的根子上没动过,内心真实的回向处是现世法、是恶趣,就有这么可怕。

所以,不破掉乐颠倒,心根本转不过来,而不听闻《念处经》的教理就破不掉乐颠倒。要知道佛语就是眼睛,能让学人看到真实的法性,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好的眼睛,再也没有这样的指示。在世间书籍里一个字也找不到,其它持不同见解、怀有不同观念的人,也绝对不可能指引正确的方向,反而会让人越走越远,越走越邪,越走越颠倒。所以离开了佛语,哪里有眼睛?不顺着佛语去看,哪里知道这个世界、整个六道体系的苦性?哪里知道身处轮回的自己有什么样的危机?看不清这些真相就发不出纯乎其纯的求解脱心。

学了《念处经》才知道,自心完全被颠倒的乐执蒙蔽了,这个乐颠倒犹如顽石一般坚固,它又无孔不入、无处不在。如果没有极强大的观察力和破除邪执的力量,哪里能动摇它呢?如果没有读过《念处经》,尽管一再强调轮回是苦也不起作用;尽管说这是毒仍然要吃,吃了才舒服;说了这样会堕落也不相信;说这是苦性,也无法觉察,那么顽固!所以,一定要看到整个世界,乃至上界超胜人间千百万倍的享乐,最终仍免不了寿尽而死,免不了堕落的结局。这整个的过程要真正看清楚。除了实在是顽冥不灵的人,一般还是能看得到自己的颠倒乐执,把人间仅有的一点苍蝇饮尿般的小乐夸张到了无穷大,处处都以为有乐可求。

那个乐我没得到不甘心,那个新花样我一定要尝一尝,这样从根本的乐颠倒发展出了无数逐乐的妄动。所以要破除常、乐、净、我四大颠倒,必须依靠《念处经》。尤其是破乐颠倒,必须依靠《念处经》,才能让观念伸展得非常广大、坚实、有力。它可以从深处、从根子上一举摧破这个乐颠倒的大山。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29
威望: 2604 点
金钱: 26965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829(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30
沙发  发表于: 2023-12-26 12:17

 (五)发起三士道皈依的关键 

在缘起的认识上面,因和果各方面很容易得出法则,这个时候无论学三苦、四谛、十二缘起、大悲等等都非常方便。几种皈依的心态也非常清楚。下士的皈依是什么?就是厌恶趣苦,然后一心皈依三宝。中士的皈依是什么?就是厌生死苦,要皈依三宝。

上士的皈依是什么?就是代一切众生厌轮回苦而作皈依,这一切都建立在整个的轮回观念上。再者,所谓三苦摄一切苦的大原则,也一定要通过具体的认识轮回以后,才能归摄出来。它是从无量具体的事相当中提炼出来的,是由博返约,是由事相总结到理则的。如果没有具体的认识,没有经过一道一道的分析,怎么会在心里累积成它的法则,这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说:我不是一样的积成了?这是抄袭,是口头的模仿,只是理趣上蜻蜓点水般的沾了一点。但是由于量不够就发现法则归法则,学了多少法则这个心也不动,什么原因呢?就是定解的力量不深,不能摄持心、引导心趣入明行道,并且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只是外在的模仿怎么可能长久?一检查就漏馅了,因为根本不是真正地变动其心,更没有猛励变动,这样就长期活在假相当中。口是心非,或者一时有一时无。这就是偷懒、不肯下死功夫的结果。所以不要轻易听信自己的心,它只想占便宜,它的想法有非常大的问题,根本不符合正理的轨道。

 (六)和学习十二缘起的关系 有了广博的认识以后,能轻松的归摄出总的原则,而且能如实的确认它。比如学习十二缘起,十二支都学完以后,就要分成两个部分来思维。 1、以十二缘起怎么转生到下界 一、以十二缘起怎么转生到下界?它的无明定义为业果愚,它的行是由业果愚趋使出现的各种非福业,它所熏的识是堕恶趣的识,之后就出现恶趣的名色、六入、触等等。

整个大的缘起定律怎么具体地思维呢?就是在《念处经》上可以看到。为什么呢?因为佛在宣说地狱、饿鬼、旁生等的果报时,都指示了它们的业因。

也就是这些有情由于业果愚,根本不相信善恶因果,造下杀、盗、淫、妄语、邪见等非福业,被非福业的行熏了识,结果变现出恶趣的器情世间。为什么说是唯识变现?通过对地狱等的介绍就非常清晰地知道是唯识变现。就是一个识在不断地变,变得铺天盖地、极其惨烈、似乎逼真,而且受苦的时候虽说是幻,但也是非常剧烈难忍。这一层一层是怎么现出来的,不通过《念处经》怎么知道?那个干巴巴的了解完全不同于有血有肉的认识。通过《念处经》结合十二缘起的规则,再观察流转下界的行相,才有了具体的定解。

博朵瓦尊者是缘着十二缘起,相应在三士道上去思维,我们也可以慢慢接近。 2、相合中士道的十二缘起引导 再说所谓相合中士道的十二缘起,它要把无明定在真实义愚——不通达无我上,再结合到上界的因果运行上,很快就会得出原则来。因为这些人的确是不知道无我,不知道轮回苦,由两点成一线,也就是心中认为有个我,天上有那么高级的享受,我就一定要取到它。以这种无明马上就起行,这叫做福业和不动业的行,它熏在识上成为种子,一旦成熟就出现善果。从这里可以马上了解唯心变现的道理,就是由于识上有白业熏下的习气,所以就出现天界那么广大、漫长的安乐景象,天人的根身,他的触,他的乐受。那个时候你会诧异于这种变现能力。之后才知道他的爱在哪里转,取在哪里,有在哪里,他之后又要怎么生死、怎么堕落等,都清清楚楚了。

《念住经》读好了,这个原则马上就会在心中非常具体、非常清楚地呈现,会成为不可转移的观念。即使有无数的圣人在你面前说三界不是苦,你也不会转动一根毫毛。即使再多的邪说,再美妙的享乐,你也决定丝毫不会被欺骗。会有一颗纯粹的出离心一心求解脱。

(七)思维三苦发出离心


1,苦苦 再说对于整个轮回周遍苦性认识关键就在三苦上。苦苦由三恶趣苦来认识,那的确十分惨烈,而且数量、种类繁多,一个接一个的来,没完没了。所以对下面这一圈可以感觉到是一个苦苦的世界。

 2、坏苦 再看从四天王天一直到六欲天的范围,它是一个坏苦的世界。

《念处经》开示了有情最初在人间是如此这般的努力修善,之后以善业的力量上升到了天界,而且变现出天宫等诸多五欲的景象,以及诸多的美好享受。然而他到了峰顶之后,很快就要面对死时滑落下来的现实。这样一个抛物线的模式,通过研习《念处经》会在心里明显出来。

永嘉大师的那句话真正地会受持为至理名言,的确“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世不如意”。

对坏苦要发生巨大的认识,就必须依靠《念处经》中诸多的教言。从四天王天一级级往上,品位越来越往上升,受用越来越高级,但是最终全都要堕下来。从这里会感觉到,世间我修道家、梵天、印度诸教派等等,无非是想求得生天的果报。

但是通过学习《念处经》认识到:我不要走这条路,因为它的享乐是暂时的。如《四百论》所说的一样,它是在坠落的半空中得到的一点乐受,最后跌到地上时,苦不堪言。智者能够超越这种有漏有为的循环,能想到:这不是我希求的,我一定要求生净土,超出世间。这都是基于对坏苦和行苦的认识。坏苦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无常,凡是世间兴盛的法、美好的法、圆满的法,最终全部坏灭。第二是坏灭时它会反弹,心中的忧苦非常地炽盛,因为它是从过去的贪著力发展出来的。这两个方面通过学习《念处经》会彻底明白,这样坏苦的定解一定会出来。

这个见解非常坚固时如理作意才能出来。这时再见到世间乐,会认识这里面含着剧毒,会想:我不要吃这个骗小孩的毒巧克力,绝对不要。这种观念是首先要打开见识,让你尽量去看,看个够,反正你有观察思维的能力,想去辨别,就让你去辨别。

知识分子最好这个,让你判别个够。就像过去对世间法安立了各种概念,赋予它美好的涵义,比如时尚、前卫、温馨、美妙、高级、幸福等等。既然觉得这个好,如果把它放大一百、一千、一万、一亿倍,那当然是更好了,那么就到天界去看看,两相比较就发现人间的一切就像蚂蚁窝里的受用一样,顿时黯然失色。就像那么美的难陀的娘子叫做白莲花,难陀爱她爱得不愿意片刻分开,但到天上见到了那些天女,再看白莲花,简直难看得像母猴子一样。

所以,如果你喜欢美色,那天女就是最大的美色了,而且是美女如云。你喜欢享受,喜欢风景、豪宅,那天上的宫殿、欢喜园那是多美好啊!你喜欢遨翔太空,那天上的宫殿全部都是航天飞机,到哪里都跟随着的。天界的欢喜园一叶一花一香一色都极美妙,就让你去看个够。看完了以后才知道,一个一个都是有为法、有漏法出现的欺诳相,不过是一场幻现,过后就荡然无存了,然后招得死时不如意、招得来生不如意。天人临死时的确是非常凄惨的,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他那么长的天上的光景一点点法的内涵没有,何等的可怜!而且天人堕落到下界以后,有很多都堕落到恶趣里。这样看了才知道,所谓的坏苦是什么,比人间放大了百千万倍的乐也全都是坏苦,那么现世人生当中这么一点蚁穴蜂巢般的乐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种对比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出这个世界苦的状态,这些都需要充足的材料。就像世间作宣传工作,它需要摆出很多的证据、很多的场面、很多的典型,然后用决断的语气来引诱你的。

如果没有《念处经》中这些详细的指示,我们心中将会有永不消失的乐颠倒,会层出不穷的发起乐的迷梦、乐的妄想。只有佛告诉你这都是苦,教你不要乐著。我们何苦要吃毒呢?暂时这一点虚幻的乐受,终究要变成脏腑坏烂般的无尽痛苦,智者该取这种东西吗?就像这样,依靠《念处经》对整个天界都认识了以后,才知道天人的确活在最大的放逸苦、坏苦、衰灭苦当中,那种级别太大了,再现想享受个够,将来就会苦个够。这个缘起法则是很决定的。

再者《念处经》能给你一个超越古今的眼光,能够一举看破世间的眼光,能够再不迷惑的眼光。这样心中才有皈依法,才有不变的原则,才能真正持一个出离心,迈出解脱道上真实的一步。否则口上说着很高很大的法,甚至谈大乘都嫌小了,其实满腹都是贪恋现世法的庸俗执著。说到真心都不堪仔细检查,因为心里念念都是男女、饮食、衣服、妆扮、豪宅、小车、名誉、风景、享乐、影视等等,对这些贪得无厌,丝毫不想减少。这样的心配着外在的虚假表现,会是什么结果呢?

心中真实的回向处是现世法,是轮回,是恶趣,难道凭着谎言就能混过阎罗王的铁掌吗?就能够晃过因果定律的审视吗?就能晃过真正内心的法则吗?这是没办法骗过去的。

如果没有《念处经》,又怎么能让顽固了无数生世的心回头是岸,怎么会想到彻底地改变自己呢?怎么会认识到过去全都是错呢?这是不太可能的。另外坏苦的范围非常清晰,天界每一幕享乐的境况都叫做坏苦。当时所缘取的色声香味触、园林、天女、妙触、妙饰等等,是所缘境的范畴;当时天人感受的心以及相应的一切心所,属于心识的范畴,这一整套都叫做坏苦。

为什么呢?后边际看得非常清楚,最终都是要衰、要死。到了死的一刻这些就什么也没有了。这样对坏苦会有广大、具体的认识,无论感觉怎么好、怎么美、怎么陶醉、怎么自以为是,你所获得的成功、荣耀等,全都在坏苦里面,只要一比较就很清楚了。

 3、行苦 

行苦是一直携带苦因的状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看似太平无事,其实一直都有苦因随逐。最后成熟的时候,他的忧虑、他的烦躁、他的恐惧以及后世的苦等情形就都爆发出来了。先前这些苦因也一直都携带着,这叫做行苦。尤其天人巨大的时空境界一出来,就能非常清晰地看到,他像一支箭一样,靠着最初苦因的推力,一直射向苦的结局。

只有认识了这些以后才明白了三苦的内涵,真正通达了苦谛。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29
威望: 2604 点
金钱: 26965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829(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30
板凳  发表于: 2023-12-26 12:25

(八)能看清业、果的关系 学《正法念处经》重要,还表现在能看清业和果的关系。只有看到业果的关系才能发生断恶和行善两方面的欲,才会趣入人天的善道,在这之上才会发生三乘圣道。《念处经》中已经确定了它的法则,给出了具体的业感缘起的指示。比如以十恶业怎么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以十善业又怎么生到上界人天。其中的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从前到后发生的情景描述得很清楚,所以它是真正确立业果正见非常重要的经典。学了以后会发生真畏惧、真欣乐,
这不能停留在口头的空论上,一定要发生心行上的变化。
再者,对整个世界就是业在支配这一点,通过《念处经》会得到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它唯心变现的法则也容易深入。也就不会再有无因生、邪因生这类的邪见,不会以为它是被某个造物主、人格化的神所摆布,或者认为是无缘无故自然出现的。能看到贯穿轮回的一条线索就是业,由业在支配,在变现,而唯一自救的道路也是净化业。诸佛只能给我们指明真相和顺应缘起的大道,无法代替我们发生心理、行为上的转变,所以一定要去学《念处经》才能建立起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发生的如理的观念。
对于受熏非常严重,已经有各种错乱知见堆积在心的我们来说,没有《念处经》这样的大部头详详细细、有条不紊、一段一段地开示、引领我们去看的话,要转变观念恐怕相当不容易。但是经过这一番以后,心里就已经装下了足够多的真相,发生了足够多的认识。这些集合起来就有希望建立业果正见,而它就成为一切白法的根本,从这以上才有所谓的正道可言,所以它是引发业果正见的根本素材。在已经破掉了以前熏下的常、乐、我、净等颠倒执著以及各种不顺应缘起的邪见以后,见解的天地就打开了,这个时候就真正可以开始在三士道上行进了。
过去的邪见大厦已经倾塌,取而代之的是因果正见、四谛正见,在这之上可以顺利地迈入大乘的修行。大乘的根源是大悲心,它建立在对苦的认识上,再推己及人就会发生广大的大悲,这种意乐如何达成?必须对六道轮回苦有一种特别深、特别广、特别透彻的了解,知道那无非是苦,知道那种苦的轮转无休无止,这样才有了大悲心所缘的对境,从这里会出生真正出世间大乘的大悲。所以它一定要建立在一个真实的对轮回的认识上,因此它成为引发大乘意乐的根本前行。
 二、要用心学天界苦(原科) 要修《净心法要》观察五蕴从无始以来流转六道连绵不断的苦,没有《念处经》的基础就很难有具体内容。学好了《念处经》,想到天人的苦、阿修罗的苦怎么在蕴上成熟,怎么不断地出现各种苦、乐、舍受等等,就知道五取蕴全是苦性,可以深入、具量地思维下去。离开这些,就失去了观修的所依,难以引发普厌三有的圆满出离心。

 (一)为什么《念处经》需要有人传讲 为什么要有人传讲呢?

传的意思是,传者心中经过了若干过程,已经把它连成片了,有了连绵不断的真实心意,之后给别人讲,听者听到就受了熏,知道前前后后的状况。这样讲一遍、听一遍,就有了心理上的过程。由别人带着整个看了一遍,以后自己再看、再学、再思维就容易多了,能很快深入契合到法义上。什么事情都有很多步骤,如果前面的步骤没有纳入,后面就无法进行,会出现中断的情况。一般人一开始难以连成片,很难依自力通过文字和思维从头到尾连下来,所以需要有人带。由别人带着走过这个认识字面含义的过程,自己就可以上道了,可以反复思维、深化,集成心中的正见,也可以给别人讲解等等,这些都会很顺利。基于这是修道根本性的基础,所以不可或缺。

 (二)传达坏苦、行苦方面,没有比《念处经》更细腻、更真实的 在描述天界状况,传达坏苦、行苦方面,没有比《念处经》更细腻、更真实的了。它不是一星半点地讲讲,那没办法集成观念,而是讲了很多例子,只要一路学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对天界苦就开始有了具体认识。如果不这样进行,即使过了二十年,一说到天人苦,心里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认识、很空洞;说到六道轮回,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说到普遍出离三有,也很难由衷地立愿。

因此需要讲解《念处经》里的指示天界苦的一部分内容。在《念处经》里,佛用了极大篇幅讲述天上的欲乐、生为天人放逸以及最后堕落的苦。这是非常大的主题,它意味着世界上层看似是乐,实际全是苦。看透了上层以后,会认定整个三有世间完全是苦,不再抱持有乐可得的希望,因此,学这部分可以全面瓦解掉乐颠倒执著。

 1、用来对比人间苦,就能放下 有情心中的乐执有它的一套系统,想要乐,不想要苦,而在乐的认定上很有问题,这就是乐颠倒的来源。透过佛语了解了天界的欲乐,看到从前到后的整个过程,之后就开始能真正认定它是苦性。再拿人世间的小欲乐与之相比,那真是不值一提,就像黄金旁边的瓦砾一样,这时,对人间的风景、物质、权势,爱情,各种美味、妙衣、交通工具、电子网络等的爱著心就会退下来。也就是通过比较,发现天界是那么富丽堂皇,具足五欲妙乐,人间的享受比不上天人的一个指甲,然后会知道,追求世间享乐,只是被乐执诳骗、受了乐颠倒心的诱惑而已,从而放下耽著世间的心,所以十分重要。

 2、分清世间善道和出世间道的差别 

如果不学《念处经》天界方面的内容,很难分清世间善道和出世道的差别。在《念处经》里,佛讲每一层天的状况前,都会先指示人间行持怎样的善业能上升天界,然而享受天乐时忘记了宿命,放逸在欲尘中耗尽了福报,最终多数要堕落。从这里就发现,有漏善业不究竟,必须寻求出世之道。通过数十数百的例子,一次又一次地讲说以后,谁的心里都会产生这个认识。但是,如果抽去对具体事相的揭示,对前因后果的指示,没有一个一个介绍,恐怕只停留在几句抽象的原则上。其实,原则是从事相里提出的,如果没有事相,很难发自内心地唯一求解脱,分不清世间和出世间,也不会辨别一般善行和出世善行。学过《念处经》以后,在这上面会有泾渭分明的差别感,心里特别明了,发心特别干脆,方向特别准确。 

3、决定净土是唯一的归宿 

这对于修净土来说也非常重要,了解了天界的状况后,才知道净土是唯一的归宿。我们都有避苦求乐的倾向,在求乐时为什么唯一要抓住净土呢?这要有多种差别的显示。如果没学《念处经》,只学了净土经教,那就缺乏对比、衬托的因缘;学了《念处经》后再看净土妙乐,虽然都是园林、莲池、妙音等等,但知道二者完全不同,有天壤之别。
净土唯一是出世法、无漏界、涅槃果,到了那里唯一住在不退转地,一直趣向佛果而后已,而且是佛心无漏妙智的显现等等。像这样去观察时就会得出结论:净土超出天界百千万亿倍,由此,不会再想求天界的果,唯一把善根回向西方,这个效果很快会出来。再者,通过对比知道天界超过人间百千万亿倍,而净土又超过天界百千万亿倍,这么一比较,心中对净土的向往必然如江赴海般不可逆转。修行净土,往生的关键就在欣厌,而欣厌的关键就在认识轮回苦和净土乐。为什么那么多修净土的人没有往生呢?就是因为颠倒回向。他没有真正的求解脱心,没有以净土为归宿,因此跟阿弥陀佛感通的力量就弱。读了《念处经》对往生净土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全部看透、看破了,明白轮回里只有苦,没有别的结局。升天也不可爱,不喜欢享乐一回终究堕落的结局。通过对天界的认识,才真知道净土的位置,否则就分不清天界和净土。天界一层一层的看过去,越来越感觉净土殊胜、美妙、庄严,越来越知道弥陀的本心,越来越想要把全世间界的所有众生都引到净土去。在这里的确是三界火宅,的确没有安康之处。这个时候人天的道和出世道分得清楚,自利的道和他利的道分得清楚,一心仰赖弥陀,即生要超出三界苦轮的心会非常地坚决,认识上是非常断定的,不会糊里糊涂的。由于认识的坚决,就不会把现前做的功德回向到三界里面求人天的福报,任何一分善全都摄持,一心回向到极乐世界去。
这种断定心就来自于认识的彻底,而透过《念处经》的学习,的确可以发展这个观念,会出现这样非常断定的心,这就让我们往生净土有了真正的希望,是因为我们的心有了希望。
 4、让舍轮回引导由博返约 在作思维修的时候,有由博返约的原则。本人感觉如果由《念处经》这样广大的铺陈,逐步地看到它,最终结成原则的时候非常容易,而且坚实有力。譬如《念处经》一读了,几个界限分得清清楚楚,上界和下界就是由善恶和苦乐分出来的。上界是怎么样的安宁,下界是怎么样的苦痛,他会知道一心要行善,一心要往上走。而黑的东西、暗的东西、恶的东西是坚决要断掉的,否则一定会沉沦在下界。 
5、看清坏苦 我们容易理解痛苦是苦,但很难理解安乐也是苦,最难看破的是天界乐,它比人间的乐高级百千万亿倍,只是现在没有生在那里,一旦生天是不愿脱开的。又基于目前是贪欲的时代,是充满欲乐假相的时代,人们的乐颠倒心以所谓“幸福”的说词来表现,实际充满了欺诳。没有对天界坏苦的认识,就很难看破这些。正是由于众生难以看破以欲天为代表的高级快乐,所以佛在《念处经》里用最大篇幅来解释欲天的乐,目的就是为了我们能引生出离心,否则没办法摧毁人们的乐执。

因此,天界这部分内容在《念处经》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没学《念处经》时,还不是特别清楚坏苦的情况。尽管有推理,有法则上的认定,以及结合人道的一些想法,也得了很大利益,但自从看到《念处经》里对天界的解说以后,才感觉能看清业、果的关系 学《正法念处经》重要,还表现在能看清业和果的关系。只有看到业果的关系才能发生断恶和行善两方面的欲,才会趣入人天的善道,在这之上才会发生三乘圣道。

《念处经》中已经确定了它的法则,给出了具体的业感缘起的指示。比如以十恶业怎么生到地狱、饿鬼、旁生,以十善业又怎么生到上界人天。其中的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从前到后发生的情景描述得很清楚,所以它是真正确立业果正见非常重要的经典。学了以后会发生真畏惧、真欣乐,这不能停留在口头的空论上,一定要发生心行上的变化。

再者,对整个世界就是业在支配这一点,通过《念处经》会得到深刻的了解,进一步它唯心变现的法则也容易深入。也就不会再有无因生、邪因生这类的邪见,不会以为它是被某个造物主、人格化的神所摆布,或者认为是无缘无故自然出现的。能看到贯穿轮回的一条线索就是业,由业在支配,在变现,而唯一自救的道路也是净化业。诸佛只能给我们指明真相和顺应缘起的大道,无法代替我们发生心理、行为上的转变,所以一定要去学《念处经》才能建立起一个宏大的世界观,发生的如理的观念。对于受熏非常严重,已经有各种错乱知见堆积在心的我们来说,没有《念处经》这样的大部头详详细细、有条不紊、一段一段地开示、引领我们去看的话,要转变观念恐怕相当不容易。

但是经过这一番以后,心里就已经装下了足够多的真相,发生了足够多的认识。这些集合起来就有希望建立业果正见,而它就成为一切白法的根本,从这以上才有所谓的正道可言,所以它是引发业果正见的根本素材。在已经破掉了以前熏下的常、乐、我、净等颠倒执著以及各种不顺应缘起的邪见以后,见解的天地就打开了,这个时候就真正可以开始在三士道上行进了。过去的邪见大厦已经倾塌,取而代之的是因果正见、四谛正见,在这之上可以顺利地迈入大乘的修行。大乘的根源是大悲心,它建立在对苦的认识上,再推己及人就会发生广大的大悲,这种意乐如何达成?

必须对六道轮回苦有一种特别深、特别广、特别透彻的了解,知道那无非是苦,知道那种苦的轮转无休无止,这样才有了大悲心所缘的对境,从这里会出生真正出世间大乘的大悲。所以它一定要建立在一个真实的对轮回的认识上,因此它成为引发大乘意乐的根本前行。 

二、要用心学天界苦(原科) 要修《净心法要》观察五蕴从无始以来流转六道连绵不断的苦,没有《念处经》的基础就很难有具体内容。学好了《念处经》,想到天人的苦、阿修罗的苦怎么在蕴上成熟,怎么不断地出现各种苦、乐、舍受等等,就知道五取蕴全是苦性,可以深入、具量地思维下去。离开这些,就失去了观修的所依,难以引发普厌三有的圆满出离心。

 (一)为什么《念处经》需要有人传讲 为什么要有人传讲呢?传的意思是,传者心中经过了若干过程,已经把它连成片了,有了连绵不断的真实心意,之后给别人讲,听者听到就受了熏,知道前前后后的状况。这样讲一遍、听一遍,就有了心理上的过程。

由别人带着整个看了一遍,以后自己再看、再学、再思维就容易多了,能很快深入契合到法义上。什么事情都有很多步骤,如果前面的步骤没有纳入,后面就无法进行,会出现中断的情况。一般人一开始难以连成片,很难依自力通过文字和思维从头到尾连下来,所以需要有人带。由别人带着走过这个认识字面含义的过程,自己就可以上道了,可以反复思维、深化,集成心中的正见,也可以给别人讲解等等,这些都会很顺利。基于这是修道根本性的基础,所以不可或缺。

 (二)传达坏苦、行苦方面,没有比《念处经》更细腻、更真实的 在描述天界状况,传达坏苦、行苦方面,没有比《念处经》更细腻、更真实的了。

它不是一星半点地讲讲,那没办法集成观念,而是讲了很多例子,只要一路学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对天界苦就开始有了具体认识。如果不这样进行,即使过了二十年,一说到天人苦,心里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认识、很空洞;说到六道轮回,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说到普遍出离三有,也很难由衷地立愿。

因此需要讲解《念处经》里的指示天界苦的一部分内容。

在《念处经》里,佛用了极大篇幅讲述天上的欲乐、生为天人放逸以及最后堕落的苦。这是非常大的主题,它意味着世界上层看似是乐,实际全是苦。看透了上层以后,会认定整个三有世间完全是苦,不再抱持有乐可得的希望,因此,学这部分可以全面瓦解掉乐颠倒执著。

 1、用来对比人间苦,就能放下 

有情心中的乐执有它的一套系统,想要乐,不想要苦,而在乐的认定上很有问题,这就是乐颠倒的来源。透过佛语了解了天界的欲乐,看到从前到后的整个过程,之后就开始能真正认定它是苦性。再拿人世间的小欲乐与之相比,那真是不值一提,就像黄金旁边的瓦砾一样,这时,对人间的风景、物质、权势,爱情,各种美味、妙衣、交通工具、电子网络等的爱著心就会退下来。也就是通过比较,发现天界是那么富丽堂皇,具足五欲妙乐,人间的享受比不上天人的一个指甲,然后会知道,追求世间享乐,只是被乐执诳骗、受了乐颠倒心的诱惑而已,从而放下耽著世间的心,所以十分重要。

 2、分清世间善道和出世间道的差别 

如果不学《念处经》天界方面的内容,很难分清世间善道和出世道的差别。在《念处经》里,佛讲每一层天的状况前,都会先指示人间行持怎样的善业能上升天界,然而享受天乐时忘记了宿命,放逸在欲尘中耗尽了福报,最终多数要堕落。从这里就发现,有漏善业不究竟,必须寻求出世之道。通过数十数百的例子,一次又一次地讲说以后,谁的心里都会产生这个认识。但是,如果抽去对具体事相的揭示,对前因后果的指示,没有一个一个介绍,恐怕只停留在几句抽象的原则上。其实,原则是从事相里提出的,如果没有事相,很难发自内心地唯一求解脱,分不清世间和出世间,也不会辨别一般善行和出世善行。学过《念处经》以后,在这上面会有泾渭分明的差别感,心里特别明了,发心特别干脆,方向特别准确。

 3、决定净土是唯一的归宿 

这对于修净土来说也非常重要,了解了天界的状况后,才知道净土是唯一的归宿。我们都有避苦求乐的倾向,在求乐时为什么唯一要抓住净土呢?这要有多种差别的显示。如果没学《念处经》,只学了净土经教,那就缺乏对比、衬托的因缘;

学了《念处经》后再看净土妙乐,虽然都是园林、莲池、妙音等等,但知道二者完全不同,有天壤之别。净土唯一是出世法、无漏界、涅槃果,到了那里唯一住在不退转地,一直趣向佛果而后已,而且是佛心无漏妙智的显现等等。像这样去观察时就会得出结论:净土超出天界百千万亿倍,由此,不会再想求天界的果,唯一把善根回向西方,这个效果很快会出来。再者,通过对比知道天界超过人间百千万亿倍,而净土又超过天界百千万亿倍,这么一比较,心中对净土的向往必然如江赴海般不可逆转。修行净土,往生的关键就在欣厌,而欣厌的关键就在认识轮回苦和净土乐。为什么那么多修净土的人没有往生呢?就是因为颠倒回向。他没有真正的求解脱心,没有以净土为归宿,因此跟阿弥陀佛感通的力量就弱。读了《念处经》对往生净土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全部看透、看破了,明白轮回里只有苦,没有别的结局。

升天也不可爱,不喜欢享乐一回终究堕落的结局。通过对天界的认识,才真知道净土的位置,否则就分不清天界和净土。天界一层一层的看过去,越来越感觉净土殊胜、美妙、庄严,越来越知道弥陀的本心,越来越想要把全世间界的所有众生都引到净土去。在这里的确是三界火宅,的确没有安康之处。

这个时候人天的道和出世道分得清楚,自利的道和他利的道分得清楚,一心仰赖弥陀,即生要超出三界苦轮的心会非常地坚决,认识上是非常断定的,不会糊里糊涂的。由于认识的坚决,就不会把现前做的功德回向到三界里面求人天的福报,任何一分善全都摄持,一心回向到极乐世界去。这种断定心就来自于认识的彻底,而透过《念处经》的学习,的确可以发展这个观念,会出现这样非常断定的心,这就让我们往生净土有了真正的希望,是因为我们的心有了希望。 

4、让舍轮回引导由博返约 

在作思维修的时候,有由博返约的原则。本人感觉如果由《念处经》这样广大的铺陈,逐步地看到它,最终结成原则的时候非常容易,而且坚实有力。譬如《念处经》一读了,几个界限分得清清楚楚,上界和下界就是由善恶和苦乐分出来的。上界是怎么样的安宁,下界是怎么样的苦痛,他会知道一心要行善,一心要往上走。而黑的东西、暗的东西、恶的东西是坚决要断掉的,否则一定会沉沦在下界。

 5、看清坏苦 我们容易理解痛苦是苦,但很难理解安乐也是苦,最难看破的是天界乐,它比人间的乐高级百千万亿倍,只是现在没有生在那里,一旦生天是不愿脱开的。又基于目前是贪欲的时代,是充满欲乐假相的时代,人们的乐颠倒心以所谓“幸福”的说词来表现,实际充满了欺诳。没有对天界坏苦的认识,就很难看破这些。正是由于众生难以看破以欲天为代表的高级快乐,所以佛在《念处经》里用最大篇幅来解释欲天的乐,目的就是为了我们能引生出离心,否则没办法摧毁人们的乐执。

因此,天界这部分内容在《念处经》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没学《念处经》时,还不是特别清楚坏苦的情况。尽管有推理,有法则上的认定,以及结合人道的一些想法,也得了很大利益,但自从看到《念处经》里对天界的解说以后,才感觉视野一下子变得非常宽广。像这样,看了非常多的高级世界从头到尾的事,经验老道的人自然就认识了坏苦。
这本来蛮抽象的,要有一定的观察力才能摸到坏苦的内涵,行苦就更难了,但是学了《念处经》,详细了解了天界一层一层的状况,经过多次以后,大多数人基本都变得经验老道了,都知道乐是怎么回事。不必学抽象的理论就基本明白坏苦了。

再把法则、纲领拿出来,一下子就透了,马上会出现观念,成为终生不变的定解。之后无论这个世界怎么花样翻新,出现多么诱人的欲尘境界,所谓新的概念、理念,幸福感、快乐感等等,面对这些时丝毫不上当,一心想要出离。所以我认为,学习天界的事是了解坏苦的最好材料。如果还能深入下去,对于行苦也能很快了达,乃至全盘通达轮回苦。经过这个过程,基本有了苦谛的定解,解脱道的道基就建立起来了。

 6、认识暇满 
通过学《念处经》,才真正认识到人超过天。跟天界乐一比较就知道,人的乐很少,没有那么重的欲乐让人分心、放逸,所以人好修道,叫做“有暇”。学了《念处经》以后,会非常清楚人在六道中的位置和他的境界相。看到下面是黑世界、苦世界,太苦了,上面是乐世界、白世界,太乐了,中间的人道不苦不乐、苦乐夹杂。而且看到,在短暂的一生中,因缘组合得恰好能让心住在法道上,修真实圣法,所以人道最可贵。人的心识状态不是太苦,逼得没办法修,也不是太乐,放逸得没办法修,而是处在不苦不乐的中间状态,这个状态很安闲,恰好能趣入法道。因为法是很深细的,没有福德因缘就契入不了,而这种能契入的状态就叫“闲暇”。这样比较后,马上知道人身在六趣身中最宝贵,会引起这个大观念,从而百倍珍惜这次机会。

所以,学了《念处经》,把六道上下状况结合起来观察,就突显出人道的可贵,知道要珍惜暇满,这也是促进暇满观念的极大助缘。一下子变得非常宽广。像这样,看了非常多的高级世界从头到尾的事,经验老道的人自然就认识了坏苦。这本来蛮抽象的,要有一定的观察力才能摸到坏苦的内涵,行苦就更难了,但是学了《念处经》,详细了解了天界一层一层的状况,经过多次以后,大多数人基本都变得经验老道了,都知道乐是怎么回事。不必学抽象的理论就基本明白坏苦了。再把法则、纲领拿出来,一下子就透了,马上会出现观念,成为终生不变的定解。之后无论这个世界怎么花样翻新,出现多么诱人的欲尘境界,所谓新的概念、理念,幸福感、快乐感等等,面对这些时丝毫不上当,一心想要出离。所以我认为,学习天界的事是了解坏苦的最好材料。如果还能深入下去,对于行苦也能很快了达,乃至全盘通达轮回苦。经过这个过程,基本有了苦谛的定解,解脱道的道基就建立起来了。 
6、认识暇满 通过学《念处经》,才真正认识到人超过天。跟天界乐一比较就知道,人的乐很少,没有那么重的欲乐让人分心、放逸,所以人好修道,叫做“有暇”。

学了《念处经》以后,会非常清楚人在六道中的位置和他的境界相。看到下面是黑世界、苦世界,太苦了,上面是乐世界、白世界,太乐了,中间的人道不苦不乐、苦乐夹杂。而且看到,在短暂的一生中,因缘组合得恰好能让心住在法道上,修真实圣法,所以人道最可贵。人的心识状态不是太苦,逼得没办法修,也不是太乐,放逸得没办法修,而是处在不苦不乐的中间状态,这个状态很安闲,恰好能趣入法道。因为法是很深细的,没有福德因缘就契入不了,而这种能契入的状态就叫“闲暇”。

这样比较后,马上知道人身在六趣身中最宝贵,会引起这个大观念,从而百倍珍惜这次机会。

所以,学了《念处经》,把六道上下状况结合起来观察,就突显出人道的可贵,知道要珍惜暇满,这也是促进暇满观念的极大助缘。
[ 此帖被格力琼寺在2023-12-26 12:39重新编辑 ]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29
威望: 2604 点
金钱: 26965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829(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30
3楼  发表于: 2023-12-26 13:05

三、十二字教导的涵义(原科) 

一般人认为:我们学的是修心引导,须要看这么厚的书吗?宗大师说了十二个字:“定须观阅,数数观阅,数数思维”。

所以这是绝不可少的。不但要看,还要数数地看;不但要数数看,还要对这个内容数数思维。 

(一)定须观阅 有人认为这句话跟前面没关系,不属于本修法的内容。这纯属误解。本论是摄集佛语的修心法要,是把修行的纲宗、要点、诀窍合在一部论里,不可能把整部《念处经》那么多内容放在里面,但要知道,凡是论中提到的要求都属于修学本法必须做到的。这里说,要对《念处经》再三阅读、思维,这正是本修法极大的重点。在思维恶趣苦中,为了含摄深广两轨,引用了《瑜伽师地论》、《亲友书》等论典讲到的修心要点,而它的具体内涵就在《念处经》里。如果不学《念处经》,对这部分修法就无法产生深刻的认识,从而内化成心中的观念,而且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归依、业果、出离心、大悲心等的修持。

没有这部分基础,就像一座大厦没有地基,也就无法建构了。因此,宗大师说“定须”的意思是阅读、思维《念处经》在修心时必不可缺。 

(二)数数观阅,数数思维 又有人认为:我们要的是简单速成的法。当然也有极特殊的修行人,由于前世有过串习、修持,稍微触到一点就有很大觉受,但不能期望这可以普遍到一切人。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反观自心就知道,是不是看几页讲恶趣苦的书,就马上有极大的恐惧感,感觉问题严重,要从恶趣脱出呢?如果看几页书就发生了这种觉受,那当然可以往下修,因为前世有过积累,一遇缘就会出来;但如果触到这些内容时内心丝毫不触动,不感觉害怕,也没想到自己会堕恶趣或者须要归依等等,那证明完全不足。任何修心都要靠因、靠很多前行的缘起、各种闻熏思维才可能发展,如果一开始不注重在这上培养,那就毕竟缺乏成长的因素。

从缘起上看,《念处经》是引生怖畏恶趣,从而断恶行善、归依、生出离心等最好、最重要的著作。无因不能成就果的缘故,宗大师说一定要去看;

因不够,决定无法达成修量或发展内心,所以要数数观阅,不是一次两次,次数要非常多;不但要观阅,而且要把看到的内容放在自身上数数思维,这样才有定解,才能跟归依以上的法衔接得上,否则完全脱钩,变成学知识了。

 四、特别需要讲闻(原科)

(一)时代原因,现代人直接看佛经有难度 

按今天的情况来讲,宗大师的十二字教导还要再加十二字“定须讲闻,数数讲闻,数数思维”。什么原因呢?因为时代不同了,古代译本相当好,能传佛的心意。古人的心是细的,很安静,语言很浓缩;今天的人心是粗的,又很浮躁、散乱,频率搭不上,不讲就有非常大的障碍,几乎读不进去。为什么呢?这有很多难度,一是文字上的难度,二是义理上的难度,三是联系到自身上的难度,四是长期坚持的难度,五是专注的难度。  

(二)没有人帮忙引导,不容易完成 假使没人帮助,就基本完成不了,哪个环节卡住了都无法完成。或者勉强去看,效果也很差。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人讲,一千个人里面几乎找不到一个能深入看下去。就算比较有意乐的人,如果没人讲,光是自己看,最开始还有善心、有热情,但看下去脑子里一片空白,最后就很闷地退下来了。再者,现在人追求感觉,很难在这么细的地方长期用心,安静下来一点一点去体会。人的心急躁、短视、肤浅,没有当场直接的感觉,就不会再看下去了。这是在因缘上没契合所导致的。

相反,如果组织好了讲下去,一千个人里几百人都能看下去、能受益,而且会延伸出往后长期的效果。又有辗转传播的效果。什么原因呢?因为听的时候,随着一句句经文,心就安下来了,能细细地品味经文的涵义。经过一次受熏后,很多难关就打开了,文字义理都清晰了、熟悉了,能很快贯通。

一开始大概要用一个星期来过渡,快的两三天过渡完,之后就能顺利进入。所以,如果有讲有听,一大批人都能带得起来。讲的时候,由一个人先做好这个工作,把难的文句都解决。至于细的义理方面,就像母亲把食物嚼细了喂婴儿一样,让大家一点点接受、持住,这样嚼过以后就容易消化、吸收了,修行的身体会开始逐渐地长好。这是一个大部头,里面有很多环节,我们现在的因缘这么欠缺,底子这么薄、心力这么弱,如果没有人讲,我感觉基本都停在空话上。

再者,今天也不可能找到新的白话译本,假使有人去做也不可能翻得比古文好。什么原因呢?

古译师的心很安,他们处在那种频率上,我们只要静下来马上就能接到。只不过由于今古文字的转变,现在人多了一重难关,但只要带进去几次,以后决定没问题,法很容易就能入心,能很快接到经中文字的义理。所以要知道,通过带讲,一次一次地听,不需要多少次,就开始能进入到这部极大的基础佛典当中,由此就奠定了下士以上修持的地基。讲不讲有什么差别呢?如果不讲,这个项目就基本成了空白,只是口头空话。如果让人自己看下去,像刚才说的,一千个人里很难找到一两个。因为这里有上千个环节,一般人基本无法贯彻下去。

而且,自己的心力弱,看到头脑发木后就很难再看第二遍,很难有心力坚持。又没人从旁边去帮,心一下子就散到了别的地方,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达成。

 五、再说学习《念处经》的必要

(一)不学三恶趣苦,连皈依都发不起来 有人想:是不是不这样学会更快?我不去学这么大一部经就占便宜、更快速了呢?要知道,任何修道都要经过培养,要积聚很多因缘才能逐渐达成观念的转变。如果缺少这个基础,那就像建大厦缺地基一样,后面一层一层都建不起来。从最近的来看,趣入圣教之门的是归依,这是最基本的修法,它的动机起码要真正害怕恶趣苦,否则就不会诚心去归依,所谓的归依就成学知识了。一开始的动机、想归依的心没发展出来,那后面全是学知识。譬如只有认为“我有病,我想去看病”,才有契合医生治疗的因缘,否则说多少药方都跟你无关。同样,只有感觉恶趣很苦,害怕了,才有真正想归依的动机,才真正起了归依,这以后才会诚心地祈求三宝,跟三宝学,否则学多少都是学知识,与佛法无关。

 (二)对父母为主的有缘众生来引导净土 

如果讲了,大家学后效果会很明显。譬如给不识字的老母亲讲,从三恶趣开始一点一点讲,几百页的东西基本都能懂。懂了以后有什么效果呢?

她会害怕,会抓紧念佛,精进力马上就出来了,她知道没有第二条路。或者给老父亲讲,他听后虽然没说什么,但会发现他修行的主动性不一样了,他感觉要赶紧修,否则没办法,唯一要要靠佛、靠往生法。其实这是很朴实的道理,就是懂了恶趣苦而有了归依的动机,想到必须归向佛,否则结局非常危险,一定会堕落,这时精进力就马上出来了。 

(三)法师也非常需要学习《念处经》来生起因果正见 

又譬如我是一个法师,没学这部法时,我的心不老实、不害怕,讲法时可能会说得高高大大的,但是,学了《念处经》,真正了解恶趣苦以后,就开始害怕了,想到做错了就要掉下去,就开始不敢乱来。相反,假使不讲,连高级知识分子都看不下去,无法完成那么漫长、具体的过程,从中提取出正见,发生修心上的量。所以,如果讲的话,不识字的老母亲都马上能懂、能受益;不讲的话,连博士也不得利益,他凭自己没办法坚持下去。这个时代的普遍状况就是如此。

 (四)《念处经》容易学习、容易传播 

我们从现在起开始倡导,从前到后一个轨道讲下去,我想成百上千的人都能很快趋入。这部经里从恶趣到三十三天之间有很多页内容,中间《生死品》里的部分内容,初学者还难以相应。譬如观察五蕴、四大的体性,根尘相对时怎么离贪,以及对生死苦的抉择等等,有一些较细的内容,但也不多。我们处理时,为了弘扬这部经,这部分法是需要的,整个讲下来后,大家会感觉只要有一个人带头,这件事是可以做到的,没什么障碍。但分别处理时,针对智力程度不高,难以体会深细义理的人来说,可以先摆开不去管它,这也无伤大体。

有了前面十善业道的内容,之后就进入到三恶趣苦,一直到天界乐之间,我想基本没什么问题,这些是最好讲、最好传播,也是初学者最容易得利益的地方。再从它的传播来看,譬如这么讲下去后,除了难点外,绝大多数内容决定能够趋入。无非是说造恶有什么果报,在恶趣里有什么遭遇等等,这是谁都能听懂的。 

(五)知道前后世和恶趣剧苦,起怖畏,于法道起皈依,发大精进 而且三根普被,任何人在这个时代都普遍缺乏这个教育,从小熏习邪见,认为没有业果,没有前后世,没有恶趣。学了这个以后,他会开始意识到这极其重要,发现过去认为没有前后世、没有业果等是极恶劣的邪见,竟然一直在否认这么大的事实,他会开始意识到正见在哪里。其次他会害怕,一检查起来,所造的基本都是恶趣的因。之后会策发精进,知道要赶紧修行,忏悔、积资,否则忽然死掉就堕下去了。再者会注重修心,不会浮在知识表面、口头言说上。之后他开始有了基础,恶趣苦的胜解对于建立上上道来说必不可少。而且开始有了归依,会往法道上走等等。

它扩展、蔓延的情形如何呢?譬如,这样讲下去连小学生都能懂,不识字的人也会重复很多,也会向人们宣告这种观念,识字的人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讲。在家庭里,稍有一点能力的人都可以充当讲师,可以给父母宣讲、给儿女宣讲、给朋友宣讲等等。这是佛法里最基本、最重要的观念,没有这个必定无法发展道心。再往上走,说得不好听,佛法最终都成了口头言说,成了知识的炫耀,像在世间作学问一样,根本没办法入道。 

(六)提倡共学的必要 对普通人来说,一个人要解决这些非常困难。譬如没学好古文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查字典也无法领会,而且古文里没标点,可能连句号逗号都分不清,不知道怎么断句;再者佛学水平不够,古文的这句话在讲什么心态、要表达什么都体会不到等等,处处有“拦路虎”,所以这件事就没法解决,前面一挡住,后面就发展不下去。如果有人讲就快得多了。

文字关过了,义理关过了,连接关过了,还有大家共同学习的氛围,过不了多久就能过渡过去,之后熟悉了、欢喜了、觉得重要了,心态马上发生转变,这样大多数人都可以进去。所以,这样一种倡导、一个带领非常重要。再要打消大家的顾虑。

学的时候一开始会觉得难、不适应,跟自己的习气不相合,感觉头蒙蒙的,或者以习气不愿看这些、面对这些等等,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经过一周左右就会适应,可以入轨了。

可以说,这部经在文字义理上没有大的问题,虽然中间一小部分有点难,但就像走一条很长的路,车子开到中间有点困难,然而前后都可以长驱直入,可以放心地跟着走下去。中间那一部分也不会成为障难,甚至越过去或简单听下去就可以,到后面会逐步发生认识。 

(七)学这么厚的经是不是很花时间,太慢了 还有人想:我们学这么厚的书是不是慢了?到底是慢还是快,关键看自心是否成长。没学这个的时候,心基本是空的,谈不上快,因为上上的心发展不出,道心起不来,没有出离心,也不畏惧因果,不去断恶行善,那基本上就脱空了;

如果能尽力去学它,那心里就有了基础,知道自己现在处在哪里。像我就有这个感受,过去看宗大师这句话视若无睹,看了好像没看一样,只是念宗大师的教诫令,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这才真正延缓了速度,使得道上根本建不起来,一路都待在很肤浅的地方。

后来发现,上面教导我们干什么,就老老实实地去干,这样脚踏实地,才真正有了发展内心的机会,有了在道上成长的养料,看了以后,感受、心情大不一样。而且,要多次去讲。经过再三地讲闻熏习,会发现原来理解的东西开始熟悉了,之后进一步消化,就会感觉都是在说自己,感觉整个情景非常真实,会越来越加深观念,这就是需要反复讲闻、思维的原因所在。 

(八)小结:不认识苦,一切免谈 

总之,道的基础在下面,首先要明白苦、害怕苦,知道将来的危险性,知道来世往下堕是什么情况,之后自心才可能转到下士中来。否则,不认识苦就入不了下士道,连想离苦得乐的动机都没有,就不会以这种心而归依,也不会真正断恶行善,一切都只是口头,那的确什么进展也不会有。相反,有了这个基础,往后一级一级都能建得起来,所以不是慢了,反而是快了很多。我有这个体会,相信大家学了也会有这个体会。讲过听过以后,再看就很熟悉,能够深入理解、受持,心开始跟这个法逐渐相应。我们一辈子不会学很多东西,其中《念处经》是不能不学的大根本,缺了这个就真的缺了地基。宗大师唯一在学《念处经》上再三强调,可见它的重要。

其他可以不学,但最根本的东西不能没有。前面说过,有几个要点在我们一生中特别重要:苦谛、因果、出离、菩提心、空性等,没有这些就没办法成长。

不是说了吗?修行的生命就像一个身体,上面有头、有内脏、有手脚等,而《念处经》就好比非常重要的内脏,没有这个,修行的躯体怎么运行呢?所以,要尽快把它纳入,不是可学可不学,否则宗大师不会唯一强调这部经,而且,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定须”,就是必不可缺,又说“数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稍稍来一下,又说“数数思维”,表示必须纳入内心。 

再者要知道,把这部经纳入心中,之后修行的躯体就开始生长了,你跟别人根本不一样,跟自己以前也不一样。这才是真正在修苦上落实了,有了内涵,长成修行躯体的血肉骨骼,之后它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有了苦的观念,反复熏习过那些具体场景,有了几十倍、上百倍的量,再想到恶趣苦就开始害怕了。

碰到什么事自然会想:造恶是有后果的,要堕恶趣,甚至堕入无间地狱。这时才害怕、才不敢,才治得掉任性妄为、自由主义的毛病。

像这样,由于很好地学了《念处经》,心中纳入了苦的观念,才开始有所谓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有谨慎断恶行善,才使自己的一生开始沿因果路线走了,有这么重大的意义。 

六、开讲《念处经》的安排(原科) 

下面是开讲《念处经》的安排。本来要早一点讲,由于各种原因拖到现在,但现在看来要作一点转变。按照原先的进度,到这个时候,很多苦都应该认识到了,然后接到归依上就很容易上路,归依的真实动机会起,这是最起码的。我们不必奢谈很高,可以说大多数人并没有基本的归依动机,所谓的归依只是念文句,内心真实的动机、真实的归依是没有的。譬如说“我们要回向出世间”,口头说谁都会,但回向心起的时候,实际全是往世间法里走,是这么难,可见心是要培养的。

 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学《念处经》要立即上路。就我自身来讲,如果没有很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佛语指示,对一个个场面身临其境般地去认定它、相信它、肯定它,那最多只是擅长推理,知道各种理趣,推得也相当好,但实际是抽象的、空洞的。对自身发起道上的情操、出离轮回的意乐,还是缺乏很多资生的土壤、营养素,是不够的。这也是真实的话。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力倡修学《正法念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