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心马常奔驰,调伏别解脱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636
威望: 2625 点
金钱: 27261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10251(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2-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06 10:06

0 心马常奔驰,调伏别解脱

尸罗就是戒学,《大乘义章》中讲:尸罗直接意义是清凉,也随顺汉土文化翻成戒。为什么称为清凉?“三业炎炎,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称清凉。”三业的种种恶行焚烧行者,行者没有以持戒功德约勒身心,就会涌现身口意三门的恶业,恶业在造作时身心都处在热恼中,就像被火焚烧那样。这种炎热焚烧以戒能止息,通过持戒能遮止三门等的种种恶业,所以称为“清凉”。下面引经教说明别解脱戒是调伏自心的利器。
【《别解脱》云:“心马常驰奔,恒励终难制,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
《别解脱经》中讲:“心的野马常常奔驰,恒时努力地去制伏也终究难以制伏它,而调伏烈马的百利针顺衔,就是别解脱戒。”
“百利针顺衔”,调伏马时要用马衔子,衔上放很多针,置于马嘴中再系上绳索,马不听话调马人就拉绳子,衔针刺痛马嘴,马一痛就不得不听话了。调伏野马、烈马时要用到百利针顺衔,一般的马比较温顺,可能用不到那么多针,烈马难调,要用上百根利针才能调伏。此处是表达行者调伏心马时,像百利针顺衔一样的工具就是别解脱戒。
“心马常奔驰”,我们的心好像野马,常常在外驰奔,不听话。这是说妄心时时起种种烦恼恶念,很难制伏,常常奔驰在外六尘境上,不听使唤。这点我想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只要不是修行上了道的人,处在初学位或凡夫位观察自心都会发现,心常不由自主地起种种烦恼,不由自主地跑到种种色声等境上,非常狂乱、狂躁、不调柔,就好比一匹烈马,常到处驰奔,不听使唤。古语讲“心猿意马”,是把心比喻成猿猴和马到处奔跑、攀爬,缘种种境散动、起种种烦恼妄念。极不调顺、粗暴的心的野马常常奔驰,行者要修行就要制伏它,令心调顺趣向种种善行,不缘非法境起烦恼,这是修行的目的。
最初趣入修行时,恒时努力制伏自心的野马也终究难以做到。这讲的是真实情况,我们反省自身特别明显。最初修行时要制伏自己的妄心,让它变得调顺,制伏烦恼,让心不缘境妄动,会发现恒时努力按捺,用种种方法让心安静、调伏,都很难制伏。
“百利针顺衔,即此别解脱。”怎样调伏这匹很难调伏的心的烈马?调伏烈马要用很厉害的马衔子,有上百根利针的百利针顺衔才可以。一般的马衔子调伏不了,百利针顺衔上的针很多也锋利,马一乱跑就扯绳子,马一痛就会听主人的话。能调伏心马的“百利针顺衔”是什么呢?别解脱戒,即戒学。“别解脱”是别别地解脱,“别别”是别别防非,“解脱”是解脱罪恶,别别地解脱罪恶,叫“别解脱戒”。比如持别解脱戒,在家居士持五戒,以不杀的戒就别别解脱了杀生的罪业,以不盗的戒能遮止偷盗的罪行,这样就从不与取的罪行中解脱,所以别解脱戒是别别解脱恶行的含义(也有其他解释)。
“别解脱戒”就是调伏心马的“百利针顺衔”。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很容易就能领会别解脱戒在修行中的作用。我们的心狂乱奔驰不听主人的使唤,不由自主,能调伏这匹心的烈马的马衔就是别解脱戒,用佛所制的别解脱戒能有效地调伏自相续,调伏心的野马。
【又如《分辨教》云:“此是未调所化衔。”】
《分辨教》中讲:“此别解脱是未调伏所化众生的马衔。”这与上面《别解脱》中的含义完全相同,没有调化的众生,能调化他的马衔子是什么?别解脱戒。这是律教中讲到别解脱戒能制伏自相续。下面宗大师对所引的两句教证作具体解释。
【如调马师以上利衔调long悷马,根如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
如同调马师以上等锋利的马衔调long悷马。“long悷马”指脾气特别暴躁、不听使唤、桀骜不驯的烈马,很难调伏。善巧的调马师会以上等锋利的马衔调化难调的烈马。
比喻的意义是表达我们的心就好比long悷马,调伏心的烈马要以别解脱戒的上利衔作调伏。“根如long悷马随邪境转,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根”指六根,我们的六根就像烈马,随着种种邪境而转,当它追逐趣向于不应趣向的境时,应当制伏它。我们心的状况就好像烈马,烈马不听使唤,看到好的风景、其他的马等时会乱跑,即随着不应跑的境乱跑。同样,我们的六根就像烈马,很多境不应看、不应听乃至不应想,叫邪境、颠倒境,六根遇境时会随着邪境或颠倒境而转。
比如眼睛见色、耳听声音时,如果是好看的色、好听的声,眼根、耳根马上趣入邪境;再者第六意识,很多不该想的事第六意识会攀缘上去乱想,自己也知道那样想不好,但制伏不了意根,随着不应想的邪的第六意识的境运转。这样就看到,六根会随种种邪境而转,若不制止会陷入颠倒烦恼罪业中。修行就是要在这种关头制伏自己的六根,或者说制伏自心,让其不随颠倒境而转。就好比马乱跑时要把它拉回来,根的马乱在种种境上跑时,也要把它拉回来。
“若其逐趣非应行时,应制伏之”,如果根的马追逐趣向于种种不应行的境界时,就应当制伏诸根。比如眼睛看到了好看的异性,止不住多看几眼,就是眼根追逐趣向于不应行的境。首先异性的容色是行者眼根不应行的地方,眼根不应观视异性的容色。“逐趣”是诸根缘境时的一个微妙表达。比如眼根耽著异性容色时,根就像追着对方的境跑,而趣入到对境中。这是表达根识逸荡于外境,这样的境又是不应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如刚举的比喻,眼根耽著异性的容色时,就应当制伏眼根,马上想到戒律学处根律仪中讲到:眼不应以贪心视异性容色,于是马上将心收回,眼睛不看异性容色,像这样制伏根或心的野马。
“学习尸罗调伏心马,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学习尸罗戒学来调伏心的野马,以多种的励力或努力制伏自心,令心或诸根趣向于所应作的诸法。这讲到学习尸罗的目的就是调伏心的野马。野马会到处乱跑,不应跑的地方会去狂奔。同样,我们的根在没有调伏以前,会在不应缘取或行的境上缘取追逐,如眼根著色、耳根著声、意识想种种不应想的事等。这些地方都是不应行,但我们的根或心不听话,不应看的、不应听的、不应想的它偏喜欢看、喜欢听、喜欢想,一旦跑出去,比如遇到好看的异性,眼根著在上面一遍又一遍地看,马上就起了贪著烦恼,造罪业。
学习戒学就是要调伏如野马般的心,在它跑到不应跑的地方时,把它拉回来。就像马乱跑时马上拽缰绳,让马口中的衔子动,马痛了就会跑回来,我们也要马上忆念戒学学处,折伏自心,让心从非理境上收回来。
“以多励力制令趣向所应作品”,以多种努力制伏自心,让它趣向于应当作的地方。“所应作品”是指心应当缘想或缘取的地方,即种种善所缘或善法。让心不逐趣非应行的非理境,而趣向于应行如法的境,缘正法作思择等,这是应当做的。要时时以戒学调伏心的野马,让它从非理境上离开,转趣于种种善所缘,这是学习戒学的目的及做法。善知识首先要具备戒学功德。


恭摘|归乡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心马常奔驰,调伏别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