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在地球北纬23.5度时,中国农历把这个节气定义为夏至,而地球直射在地球南纬23.5度时,中国农历把这个节气定义为冬至日。但是太阳为什么与地球存在这种天体运动现象?因为地球自身是以上下螺旋自转围绕地球运动。所以把南半球称为下,北半球称为上,那么冬至日与夏至日就是这种上下螺旋运动的始点与终点。 L,PD4H"8
现在以简单文字解说: Zwm2T3@e
stcbM
夏至日所在北半球纬度是北纬23.5度 BH+@!H3hf
小暑芒种 w>6~
zAh
大暑小满 |',$5!:0O
立秋立夏 qQ=\R1l
处暑谷雨 sPoH12?AL
白露清明 R[Y{pT,AY
秋分春分 地球赤道在白露与秋分之间 !hS~\+E
寒露惊蛰 [t.x cO
霜降雨水 U)B^R
立冬立春 4y$tp18
小雪大寒 ujH ^ ML
大雪小寒 PY{])z3N
冬至日所在南半球纬度是南纬23.5度 k6|wiSyu
地球远日点是公历7月2日,即夏季。地球近日点是公立1月1日,即冬季。当太阳在夏至日直射北纬23.5度时,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还差10天就到远日点的位置。同时,太阳直在冬至日直射地球南纬23.5度时,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还差十天就到近日点。特别的是,所谓近日点与远日点就是地球离太阳最近与最远的距离日。 v==]v2-
根据以上天体运动规律与现象,那么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太阳直射地球北纬23.5度时,即夏至日及这个阶段就是地球离太阳最远的距离,冬至类此。但是从两种历法当中就发现一个问题,即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受阳光直射的轨迹叫做黄道,其受直射天数是360天,而以完整运动轨迹是365天(不含润年)。因此,现在以24山与对应24个节气就存在一些问题,即地球与太阳造成的阴阳关系。特别在一些以易经研究天文的角度而言,基本上是以24个节气对应为主而忽略了远日点与近日点的阴阳关系。比如:从古代到现在,易图把冬至设置在子位,夏至设置在午是多数,有的是以子午为中线分,即午靠丁方为夏至,那么冬至也是为子靠癸方为冬至。如果要进一步分析,所谓子午为夏至与冬至的正位,就是上面所列的24个节气。即地球进行上下螺旋自转而围绕太阳运动与受太阳直射而造成地球出现四时现象。当然,这些是中国地区为观察对象。 .*acw
>|!s7.H/J/
%g+*.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