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具有“敬祀祖先,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历来十分重视对死者的安葬和祭祀,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和纪念,也借此祈求祖先对后世的荫护。作为封建统治者则将其作为关乎国祚盛衰、帝运长短的要工重典来对待。到了清代,更把这种理念推向了高峰。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种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宏、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作为清代皇家陵园之一的清东陵正是这一传统文化的不朽载体。
z+"$G 清代帝王在选勘陵址时,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东陵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陵区东侧的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势皆西向,俨然左辅;西侧的黄花山似白虎雄踞,势尽东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龙播凤翥,玉陛金阙,如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钟,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圆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间,似玉案前横,可凭可依;水口山象山、烟墩山两山对峙,横亘陵区之南,形如阙门,扼守隘口。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夹流,顾盼有情;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势,对于镶嵌于其中的陵寝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6j6CA?| 相傳裕陵是乾隆自點的穴地。這位古稀天子,常自喻文武雙全,精通天文地理。有一次曾私自帶著幾名貼身侍衛,秘密遊覽勝水峪,覺得此乃風水佳地,自懷中取出一支玉搬指,孔眼朝天埋到土裏,然後返回行宮,第二天帶同一班大臣及欽天監再到吉地,由欽天監之監正點穴。這位六十多歲的監正,經驗到老,小心翼翼地用羅盤確定金井位置,將一根金簪插進地裏。乾隆立即命令兩位侍衛前去,把金簪的土慢慢搬開,露出了玉搬指,金簪正好插中玉搬指的孔眼,在場各人無不驚嘆。於是於乾隆八年破土動工,修建為裕陵。
kZw"a*6 陵寝格局 清东陵的15座陵寝是按照“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设计排列的。入关第一帝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达昌瑞山主峰的中轴线上,其位置至尊无上,其余皇帝陵寝则按辈分的高低分别在孝陵的两侧呈扇形东西排列开来。孝陵之左为圣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为文宗咸丰皇帝的定陵,形成儿孙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同时,皇后陵和妃园寝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边,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主从、隶属关系。此外,凡皇后陵的神道都与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与陵区中心轴线上的孝陵神道相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枝状系,其统绪嗣承关系十分明显,表达了瓜瓞绵绵、生生息息、国祚绵长、江山万代的愿望。
KYpS4&Xh LL( xi ) 建筑序列 清东陵各座陵寝的序列组织都严格地遵照“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既要“遵照典礼之规制”,又要“配合山川之胜势”。在这方面,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足可称为成功的范例。
{fXkbMO| 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