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因为这些,你们远离了诸佛的欢喜
作为修行者,最大的承诺就是为救度一切父母有情证悟大觉果位而精进修行。一旦出现懈怠,说明我 ..
级别: 至尊会员
UID: 384370
精华: 0
发帖: 3514
威望: 2598 点
金钱: 26896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在线时间: 9703(时)
注册时间: 2023-09-18
最后登录: 2024-11-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02 16:55

0 因为这些,你们远离了诸佛的欢喜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篇中说:今勤瑜伽多寡闻,**不善于修要,观视佛语多片眼,复乏理辩教义力。……故离智者欢喜道!说到了不善修学教法的种种过患在整个南瞻部洲,真正有善根、有善因缘遇到佛法的人是少之又少;在这些值遇佛法之具善根者中,真正想要学习教法者又更少。学了佛法,且正在修行,可是因为寡闻的缘故,修行提不起心力,一直感到有障碍,无法增上,所以寡闻是一种过失。有许多口头上不断念诵「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但是对为什么要归依、佛陀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德等,因为没有听闻,所以就不了解。无法体会归依偈颂文的真正内涵,如此,再怎样努力精进,成长的空间都非常有限。为了让自己真正了解到应修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修什么,我们不只努力地想修行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多闻啊!修可以分止修和观修。止修固然重要,但是观修更为重要,因为没有了观察、学习,何来止修?观修之前,必须要听闻观修的内容,知道佛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德,为什么要归依佛法僧,佛陀的性质、作用是什么,成办佛陀的圆满因是什么等等。我们对归依的内涵了解得越多,归依时生起的信心就会越强烈。所以在修法之前,我们必须要多听闻、多思惟才是。有些人觉得:「只要好好修行就好了,听这么多干嘛?只会扰乱心意。」意思好像听得越多,会变成滋生我慢的因缘。因为听多了,口才会变得更好,就会跟他人辩论,或炫耀自己有多么懂。一些「勤瑜伽」者,想要修行,但是因为有这种邪见,所以刻意地阻挡多闻的机会。这也是不对的,这样会远离智者的欢喜道。另一种情况:「**不善于修要。」有些人听了很多、学了很多,学了五部大论,而且也辩才无碍,可是却没有将所听、所学的内容真实地去实践。经典里说:「对治力从小开始,所断境由大开始。」就是说,我们要生起某一个所断的对治力,是要从基础慢慢地开始增广,不可能没有经过修学,只靠听闻的力量就能生起很大的对治力。所以一定要反复地串习听闻的内容,一次再一次地串习它,用这个办法使对治力增长、强大。一直听闻,却完全忽略听闻的内容,不去实践,这也不对。只是像学一般的知识一样地来学习,就远离了诸佛的欢喜道。还有一种情况:「观视佛语多片眼。」不一定不精进,他也是很精进,也不是不听闻,他也听闻,可是他是选择性地听闻,自己平常习惯哪一个教法或法门,就只看这一部分的内容,没有广泛地了解整个教法,这也远离了智者的欢喜道。所谓的「片眼」,就是以偏狭的角度去看佛陀的教法。其实我们学习每部经典时,不仅要了解前后文,还要配合其他的内容,整个地去做了解,这样才能认识到整个教法,而不是只对单一法门有认知。如果太注重单一法门,容易忽略整个教法,这是很危险的。所以「观视佛语多片眼」,是大多数人会有的一个过失。再加上「复乏理辩教义力」,就是每部经典不仅有它字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即作者在写这部经典时,他可能考虑到当下众生的根器,所以字面上是这么说,但实际上他要表达的内容又是另一层,这方面也必须去了解。因此,我们不只要学习整个经典,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去辨别,这样才有办法知道经典的完整意趣。不能断章取义,只看过一句话,或只看内文的某一品而已。「故离智者欢喜道」,这些离开诸佛欢喜道的种种过失要尽量避免。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因为这些,你们远离了诸佛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