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长镇叶姓人的祖先起源于春秋楚国叶县(今河南省叶县)。由于北方一次次的战火风云,使得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曾经多次集体向南迁徙。早在东汉晚期,叶氏二十二世祖叶望就率领族人渡过长江,定居江苏句容。此后,叶氏族人继续向南发展,至南宋初年,一支居住在江西南昌附近的叶氏族人,开始越过五岭山地,南下进入广东梅州地区定居。梅州是客家人的集散地和聚居地,到达梅州的叶氏族人就定居在梅江南岸,过着稳定的农耕生活,辛勤劳动,生儿育女。 }fb#G<3
/5(Yy}
叶氏在梅州生活了五六代人,至元朝中叶,叶僐从梅州江南白土桃树下迁徙至兴宁县黄陂镇归龙洞开基,即为兴宁始祖尊为一世。兴宁地方山岭多耕地少,人们从事耕田种果,一部分族人开始经营起小买卖,奔走南北。客家人做生意讲究诚实信用,遵守商业道德,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叶特茂(1617-1709)、叶特盛(1621-1700)兄弟以德经商,生意很专业,商业收益日渐增多。当时已是明末清初,清军大举南下,叶氏兄弟从资金上积极支持郑成功的抗清复明斗争。同时,继续艰难地经营买卖。 a7r%X -
TQpf Q
有一次,特茂公到江西进货,在旅店与一群流寇相遇,一位流寇头目问公是何处人,公回答说是兴宁人也,寇接着问兴宁不太安宁吧?公又回答说希望有安宁。寇问公在兴宁干什么家业,公仍如实回答,并无虚掩。寇又向公借银五十两,公立即在竹筒里取银五十两慷慨地交给他。此寇把钱当即还给特茂公,并说:“我不是真的要你钱,就此试探你的。”并认为特茂公不是奸商,而是一个可靠的老实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各处群寇峰起,叶特茂与乡亲们一千多人到乌石寨避难,流寇也追了过来并对山寨围攻,山寨被破,最先冲进来的那个流寇就是不久前在旅店试探特茂公的那个人,他认出特茂公并执着特茂公的手问:“你认识我吗?”叶特茂说:“不认识。”寇又问:“我曾在旅店借你银五十两,有这事吗?”公回答说:“已经还给我了。”那流寇头目接着说:“你真是一个忠厚的人,我不能杀你,其余那些人必定全部杀掉。”特茂公流着眼泪说:“既然不杀我,实在是感谢你的恩德。”公并不是一个人离开,而是当即向那个寇首替乡亲们求情说:“寨里的人都是我的邻居,杀他们也如同杀我一样。而且他们都是善良之人,我请求你不要杀他们。”起初那寇不答应,经过叶特茂再三苦求,流寇头目被他的真诚行为所感动,就放下了屠杀的念头。乡亲们总算是死里逃生,他们都赞扬叶特茂的品行义气,对公歌功颂德。 TO]@
Zu1
p@xf^[50k
在逃过一劫后,正值反清斗争失败之际。乡亲们有的跟随郑成功大军东渡台湾,有的南下寻找新的居所。这时叶特茂决定南迁归善县淡水镇沙坑。淡水镇是客家人与鹤佬人的杂居地,它地处海边,有许多低矮的丘陵坑地可供开垦。此前,叶特茂也到过淡水经商,对其周围人文地理有所了解。认为淡水将来会发展成城市,为使子弟不会成为花家仔,他放弃选择望牛岗村,而是选择与淡水圩有一山之隔的沙坑山村,沙坑当时有大片土地未开发,发展潜力巨大,适宜叶氏定居发展。 ,!#*GZ.ix
\LR~r%(rM
公元1662年春节过后,一切准备南迁。叶特茂安排长子叶晃庭留居兴宁看守祠屋,并留下较多的财产给他。安排妥当后,自己带领族人于惊蛰日那天从兴宁县合水镇溪唇村起程,来到黄陂镇归龙洞会同住在该村的同宗族人,一起祭拜天地告慰列祖列宗。然后,与该村的一部分族人一起正式南迁,离开了曾经居住过十二代人三百多年的故土,向着南方归善县淡水镇进发。南迁的队伍有六十多人,来自溪唇村的叶特茂、叶特盛、叶运震、叶运辉、叶运森、叶运启、叶运泰、叶运祥、叶特浓等;与来自归龙洞的叶荣坤、叶荣玉等十二世人以及他们的家人。经过长途跋涉,族人首先到达淡水北面的目的地之一的沙坑西部山村,并把从兴宁带来的一棵榕树种植在村子里,以示自己为正叶所出。榕树能长成躯干粗大、枝繁叶茂的大树,而且四季常青,又能从树枝上伸出很多的细茎参入地下生根,一树成林,象征叶氏南迁,叶氏兄弟将该村取名“周田村”。即榕树向四周伸展生长叶氏兄弟从周田分家发展,“田”字中间向四个方向伸出来,从不同角度看都能成为“叶”字即为人口增加之意。兄弟俩选定在春分日分家。 bDL,S?@
|$8~?7Jv
叶氏兄弟在周田分家时,将财产进行平分。当时叶特茂已有四个儿子,长子叶晃庭留居兴宁,与父辈一起南迁的有次子叶荣庭、三子叶辉庭、四子叶显庭(1667年,五子叶焕庭出生);叶特盛当时有一个儿子名叫叶蕃庭,也一起来到沙坑。分家后叶特盛就在周田村定居;同时在周田村定居的还有叶荣坤、叶荣玉等人;叶运震、叶运辉、叶运森、叶运启四兄弟以及叶运泰、叶运祥等人定居官山村;叶特茂携家人进入另一个目的地—沙坑东部村庄定居。该村背靠一列山岭,面向周田村,门面广阔,村前有一条小河。叶特茂在屋前小河边种植一片黄竹,黄竹生长得很茂盛,连年竹报平安,给村子带来生机。由于叶氏要在沙坑长期发展,在沙坑里有坑就有坜,坑与坜是同义词,且坜是坑的中心。于是特茂公把该村取名“黄竹坜”村,村子后面的最高山峰定名“红花寨”,红花寨左边的山峰定名“马鬃寨”,两山相连成一脉,挺拔秀丽。山以寨命名,说明山与村有关系,族人视红花寨为沙坑乡村的旗山。沙坑有一条河从周田村后的山间流向黄竹坜,在牛郎迳处汇入淡水河,取名“秋溪河”。这个河名是依据淡水河而取的,淡水河得名是因为当地人长期抗旱抗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缘故(淡水一词由两个“水”与两个“火”组成,而秋溪一词只保留一个“水”与一个“火”)。 Oo5w?+t
n<O}hM ZT
叶特茂于公元1669年建造祖屋一座。二十多年后,他的几个儿子也以祖屋黄竹坜为中心,在秋溪河南北、淡水河东西两岸各自建造了房屋。房屋的建筑艺术风格为泥沙石木结构客家围屋,从围屋前面的三个大门进去的那条横道叫“长天街”。其中次子叶荣庭建造了黄竹坜老屋,三子叶辉庭建造铁门扇南阳楼,四子叶显庭建造求水岭老屋供其弟媳侄子居住,他自己再建造鹧鸪岭老屋而居。这五座房屋中,以南阳楼规模最大,有住房二百八十余间。它始建于1695年,历时二十年建成,是当时沙坑最大最有气势的客家围屋,相当于黄竹坜老屋的三倍多。三十年后,叶辉庭的四子叶天滋在山塘尾兴建了一座桂林楼,该楼有住房三百余间,建筑规模超过了南阳楼。再过三十年,叶焕庭的孙子叶茂兰、曾孙叶继高在洋塘村兴建了一座“船屋”,传说船屋水涨船高,再大的洪水也淹不到它。后人对船屋进行大规模扩建,建成住房多达三百三十间,扩建后的船屋浮力功能不再,每当洪水淹到大宅第时,只见呈几字形流过的淡水河与旗山红花寨山脉连成一片,由山水大宅第组成了曲字图案,船屋因此易名“曲水楼”。曲水楼的建造规模超过了南阳楼和桂林楼,与南阳楼、桂林楼并称为“沙坑叶氏三大围屋”,而且曲水楼还是粤东地区最大的客家围屋。此时,黄竹坜祖屋也已由叶维新(特茂祖之曾孙、荣庭宗之孙、天佑公之五子)扩建成石狗屋,石狗屋的正大门对联是“基开楚叶县,业肇粤梅州”,右边大门对联是“黄竹修身出绿叶,青松正峰现红花”,左边大门对联是“竹黄叶绿竹叶第,秋水长天秋长家”。这些围屋的兴建为叶氏在沙坑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特茂公实施的一系列文化建筑思维,史称鸿猷计划。成就了“竹黄叶绿竹叶第,秋水长天秋长家”的愿望。 Q(wx nm
6-$jkto
南阳楼的建造者叶辉庭是叶特茂的最有能力的儿子。南迁时他仅8岁,后因为大哥叶晃庭不愿留居兴宁,叔父叶特盛则安排自己的儿子叶蕃庭返回兴宁留居,那时叶特盛只有一个儿子。叶特茂只好安排三子叶辉庭过继给叶特盛为儿子,后来叶特盛再生一子叶赞庭,叶辉庭即返回黄竹坜在父亲身边生活。辉庭幼小聪明好学,后来考授州同布政司参军。公元1726年,归善县发生饥荒,辉庭发谷三仟石救济灾民,善举受到归善县政府的表彰。 ^c-
a_f~N1kq
<>y;.@}Q
d3ZdB4L
严格的家教 QbkLdM,S*
(^TF%(H
叶特茂具有崇高的品德,远大的志向,对子女后代有严格的要求和期望,目的是要建立和谐的家庭。他自己喜欢种竹以竹修身,崇尚竹文化。认为竹子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怕风霜雨打且四季常青、不改枝换叶、不变节、有节气而虚心,坚韧挺拔且秀丽。其“节气和虚心”正是做人的标准要求。在黄竹坜以种植黄竹为主,黄竹身黄而叶绿,黄代表成熟,绿即为生命活力。因此,期望后代能象竹子一样的为人精神。以求达到“黄竹修身出绿叶,青松正峰现红花”的成果,这绿叶红花表示叶氏儿女。后人根据黄红青绿的和谐搭配,沙坑叶氏就与坑梓黄氏世代通婚,人丁兴旺,成就了“秋水长天秋长叶”。 42G)~lun-d
9K{%vK
叶特茂还教育后人要多种竹植树,要求男人不砍嫩竹、女人不割幼松。在择业方面也有要求,不准做抬轿工、理发工、牵公猪等有悖竹叶精神形象的行业。后人传承祖训兴办学校,“隆学校以端士习,训子弟以禁非为”为办学理念,以“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竹”为远大目标。兴办的有荣庭学校、静野学校等,周田村有腾云书塾。三世辈与四世辈集资兴办了以培养挺上进取的优秀人才为目的的“挺秀书院”。这些学校的兴办,大力宣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被称为竹叶文化。 B+\3-q
,)Me
沙坑竹叶文化 9g'LkP
lr>oYS0
叶氏文化来源于爱国主义,叶氏的远祖因爱国而得姓。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楚国时代,因吴楚长期对峙,楚国抗吴将领沈尹戍将军率领楚军长期抵抗吴军的入侵,屡败屡战、越战越勇,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沈尹戍将军最后壮烈牺牲。他的爱国精神鼓舞了广大楚国军民,最终楚国击退了吴军。爱国主义拯救了一个几乎灭亡的国家,沈尹戍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爱国将领。楚复国后,根据楚文化(楚、树、株、梁五木组成森林)的需要,叶作为森林之国的复苏象征,楚昭王即赐姓给沈尹戍的儿子沈诸梁为叶氏,封沈诸梁为叶公,封地选择在叶邑。叶公沈诸梁即为叶氏得姓始祖。后来,叶公又率军平定了楚国的白公胜叛乱,为楚国建立新功,再为爱国叶氏添光彩。 X' H[7 ^W
Ve}(s?hU5
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秋长沙坑叶氏始终保持着优良的爱国传统,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了各个历史时期。在近代,翟火姑领导的东江农民起义以及郑士良领导的反清三洲田起义,都有沙坑叶氏子弟的参加。到现代,这种爱国思想更具有革命性。宣传这种文化的学校就是挺秀书院。 m% -g ~q
mF*2#]%dx
挺秀书院是以竹叶文化起名的,“挺秀”是指竹叶与红花。该书院是培养爱国爱家爱文化思想上进人士的地方。在现代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如邓演达、叶挺等都在挺秀书院读过书。少年叶挺原名叶为询,在读完腾云书塾学业时,恰逢沙坑乡红花旗山之下的竹子连片开花,他的陈老师建议他改名叶挺秀,让他进入挺秀书院就读接受竹叶文化的熏陶。老师说“挺秀挺秀越挺越秀,将来必成新军队的领导人”。叶挺说“越挺越秀是指两个人,我当为挺,要挺身而出为革命,秀为主义之花,挺当努力实现它”。 e7Xeo +/
HN=V"a
叶挺在挺秀书院学习期间,认识到竹叶文化里可贵的竹子精神,“笑看开肠破肚死,要编尸骨留人间”的不朽写照。立志要做有节有气的竹叶英雄,挺身而出为革命。这为他以后参加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是他坚持革命真理的精神支柱。叶挺参加革命后,找到了以秀为名的李秀文为革命情侣,一文一武,实现了挺秀合一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挺秀竹叶英雄的最高境界。叶挺在他革命的一生中,就如他的名字一样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英雄的壮歌。 "p_J8
ObVGV
挺秀书院是东江革命的摇篮,惠阳县的第一个党支部在此成立,第一届县委在此产生,为了更多地宣传革命文化和挑起革命的重担,县委决定将挺秀书院更名为象山学校。从此,该校由原来的宣传当地文化转变为宣传革命文化。从象山学校培养出来的革命志士,源源不断地走上了革命征途,他们当中有的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更多的是参加了东江纵队抗日。后来还有不少人参加了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打击侵略者。 ,':fu
Wbr|_W
今天的秋长镇叶挺纪念馆已作为国家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是沙坑叶氏一个有着两千多年爱国传统的结晶,是竹叶文化的精华,爱国精神在沙坑叶氏代代相传,叶挺精神秋水长天在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