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一)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162
威望: 1456 点
金钱: 29320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46 点
在线时间: 41335(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4-06-26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0 20:19

0 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一)

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一)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01




这是第二个层次,序说这部经的体,体性。能诠的是这部经名、经题,所诠的法义就是这部经的体。谈体,就有形而上的讨论了。体和宗,体是从理上来说,宗是从事上来说;体就好像屋子里面的空,宗就像屋子里面的梁柱。所以,体就是中道实相深广之体,也是前面所说的常寂光土。所以这个疏文所表达的,透过依正庄严的事相来把握实相的体性。



“琼林玉沼”。琼林玉沼就是概略地表达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琼林”就是表达西方极乐世界重重无尽的七宝树;“玉沼”是代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是用美玉合成的宝池。用一个非常审美化的表达,是概述《阿弥陀经》所表达的七重行树、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以及风吹的罗网、树叶、铃铎所发出的微妙的音声,就用琼林玉沼来表达。





“寿量光明”是略举极乐世界的正报。正报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寿量无量无边——不可称说的阿僧祇劫的寿量,以及阿弥陀佛所放的光明遍一切处,摄受众生。所以,寿量、光明就构成阿弥陀佛名号的两个核心功德。这就是介绍为什么彼佛号为阿弥陀呢?是由于他寿命无量,是由于他光明无量,他的寿命之长“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这一段的经文表达寿量光明。



大佑法师这种概述非常的精要,高度概括正报和依报,这是可以去观想的事相。透过这事相,要把握什么呢?“直显于心源,全彰于自性”。这两句话就表达着《阿弥陀经》的体性,谈心源,本源心地,以及自性。心源自性就是实相的另外一种称谓了。既然依正庄严都在表达心源自性,也就说明这部《佛说阿弥陀经》是以实相印为正体。



这里有个概念叫“实相印”。怎么理解实相印?首先理解这个“印”,印就是符印的意思。符印就是古代有些符节、印信作为一个取信的凭证物,取信凭证物的统称就叫符印。比如皇帝要发兵,给一位将军一个符,皇帝拿一边,将军拿一边,一定是合上的,才能发兵的。这是符印。这个印就表达信的意思——确实这么回事,也表达印定的意思,决定不虚。


实相印,这就表达所诠的法义得要用这个印去印定它是大乘还是小乘,是邪的还是正的,它的理论是不是跟佛经宗旨相符合。得要有这个印去印定,才决定能不能相信,能不能依从。一般讲小乘佛法,叫“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用无常、无我这两种印来印于生死,就是在现象界众生轮回的状态当中,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都是无我的。这是印于生死。寂灭一印,印于涅槃,出世间法。小乘佛法生死与涅槃是两回事,不一样的,所以要用三个印来分别去印。



大乘佛法是“一法印”——一印,这就是一实相印,用实相来印,是不是跟实相相符。大乘佛法讲生死即涅槃,无论是分段生死,还是变易生死,还是涅槃的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虽然在现象上可以有差异,但是它的体性是一、不二,究竟真实。所以,在理论上、法义上符合这个实相印,就可以相信、接受它是大乘的经典。






《阿弥陀经》是实相印,用实相去印,所以它是大乘的佛法,而且是大乘圆顿当中至极圆顿的佛法。这个实相,表达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就是无相、空、空如来藏,但是它不是断空,不是顽空,是包含有的空,所以就即一切法。所以叫“无相不相”,无相就是空,不相就是它能生起妙有。“相而无相”,虽然在缘起法有它的妙有,当下它也是实相的空。所以表达无相不相,无相是体,不相是用;相而无相,相是它的用,无相是它的体。由体起用,摄用归体,这两者都能够辩证地具备,这才成为实相。



了解这个实相——无相不相、相而无相的道理之后,我们再来理解这句疏文。琼林玉沼就代表极乐世界一切的依报庄严,寿量光明代表极乐世界一切的正报庄严。这是表达极乐世界一切法的相状。极乐世界的庄严是一个相,但是它的相不是我们业力感召的那种败坏之相、无常之相,它是从阿弥陀佛的愿心流现出来的,是从实相里面显现的妙有。所以,这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之相直接能够彰显于心源,全彰于自性。





这个心源自性,不仅仅是在阿弥陀佛那边,乃是在一切众生的这一边。所以,极乐世界显现的无尽的庄严,实相不相,当体就是一切众生的心源自性。如果它是彰显于心源自性,那在体性上把握,回归到那个一真法界的实相,那在现象上也就无相可得了。无相当中显现的妙相,就是无相不相,所有的妙相当体就是实相,也无相可得。这就是无相不相,相而无相的“正体”——实相的体性。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是很有必要的。要么一般人会觉得: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我们都持戒,都要简朴,都要过简单的生活,怎么到那就要黄金为地呢?那不是过奢侈的生活,不是引发我们的贪心吗?那不是这样的。他证到实相,显现的庄严就是七宝为地的,这是他性德的庄严,他一定是这个样子。不可能说,从实相里面出来的,还是像我们这样的泥巴地,还是广大的沙漠,那就因果不相应了。






从这个实相层面就能够进一步把握两句话,也是净土宗常常讲的“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有时候叫自性弥陀。这两句话是净土法门的极则之谈,奇妙之法。但是,这两句话说起来很滑溜,很容易说,要证到这个理,或者要信解这里面的道理,难以精微。因为实相的这种事理、境界、因果在大乘圆顿教来说,是唯佛与佛方能究尽诸法实相的,我等业力凡夫那是梦不到的。



虽然我们口头上也说“实相是无相不相,相而无相”,但还是懵的,我们没有亲证,没有感觉。就好像佛经,佛菩萨要跟一个盲人讲什么是雪,说雪的颜色是白的。这个盲人也没有白的概念,说像盐一样白,他又执著:哦,是像盐一样的。说不明白的。






所以,为什么谈实相层面,谈到这个究极之处,三世诸佛的口要挂壁上?这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能够说出来的都不是啊!所以维摩诘大士说到“不二”的时候,说到最后,只能默然。它是离言语相的,离文字相的,离心缘相的,唯证方了的。比如水显现的波相可能还好说一点,那显现的冰呢?无论是波,还是水,还是冰,它都具有湿性,要把这个湿性把握住,不容易。



就好像我们众生每天都在见闻觉知,感知外部世界,但是我们对见闻觉知的那个“性”,那种闻性或者见性,那是不生不灭的那种佛性,我们常常是没有概念的。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随着业力之妄想流转的时候,忽然认到那个性是不生不灭的,当下的生命体会就会觉得,现象界的一切梦幻泡影,原来还有本地风光,无喜亦无忧,本自现成了。所以,这个理是难以精微的。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