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1475年-1539年),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龙湾区)三都人,明朝嘉靖年间重臣,“大礼议”事件中重要人物,后因避讳,由世宗钦赐名孚敬,字茂恭。官至内阁首辅。世称“张阁老”,因在位期间清廉奉公,又被赐称为“太师”。卒谥文忠。著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罗山奏疏》、《罗山文集》、《正先师孔子祀典集议》、《金縢辨疑》、《杜律训解》、《敕谕录》、《谕对录》、《钦明大狱录》、《霏雪编》、《嘉靖温州府志》等。张璁是一位具有政治抱负的人。他13岁时便有共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在《题族兄便面》诗云:“有个卧龙人,平生尚高洁。手持白羽扇,濯濯光如雪。动时生清风,静时悬明月。清风明月只在动静间,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但是,他一生坎坷,经过七次科场拼搏之后,直至47岁时,正德十五年二月礼部会试,终于榜上有名。第二年,殿廷对策,中二甲进士,分发礼部观政,从此进入仕途。 r 10VFaly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之后。因武宗无嗣,由武宗之从弟14岁的朱厚熜继位,次年改元嘉靖(1522)。在世宗登基后,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一帮朝中大臣强迫世宗改称伯父即武宗之父孝宗为父,伯母即武宗之母慈寿皇太后为母,变其生身父亲兴献王为叔父,生母为叔母。对于这一不近人情且无法律依据的主张,世宗认为这是割裂亲情、违悖常理的事,予以严词拒绝,并以退位来表示自己的决心。这实质上表现了权臣和少年皇帝的权力之争。一场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由此开始。此时,张璁中进士不久,正在部观政。博学多才,熟谙史事,精于礼学的张璁深感杨廷和集团议礼的错误,便奋不顾身,投入战斗。嘉靖元年(1522)七月一日奏上《议大礼疏》,举“孝”和“尊亲”的儒家大旗,对内阁首辅杨廷和等议论进行批驳,理直气壮,振振有辞,疏中有云:圣考只生陛下一人,利天下而为人后,恐子无自绝其父母之义。故在陛下谓入继祖后,而不废其尊亲则可;谓为人后,以自绝其亲则不可。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世宗大喜说:“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明史。张璁传》)当时杨一清居家见张璁疏说:“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明史。杨一清传》)王守仁也“心喜其说”(《与霍兀崖(韬)书》)《国史传》评论:张璁此论“出所真见,非以阿世”。张璁以礼学的真谛战胜杨廷和集团的顽固歪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理想,从而受得明世宗的信服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