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为何说平常心是道?
级别: 初级版主

UID: 156786
精华: 2
发帖: 3821
威望: 1630 点
金钱: 34842 RMB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54 点
在线时间: 53495(时)
注册时间: 2014-03-23
最后登录: 2025-08-15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 为何说平常心是道?

为何说平常心是道?




原创







哲谦ing












沉睡的雄狮ing




2025年08月15日 00:00
山东


2人















《金刚经》开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寻常的记述,像一幅淡墨山水画,没有神迹显化,没有天花乱坠,只有一位老者在午后的阳光下,穿好袈裟,托着饭钵,挨家挨户乞食,回来吃饭、洗钵、洗脚,然后铺好座位坐下。两千五百年前的佛陀,过着这样朴素的日常,没有丝毫“神圣”的架子,却藏着最深刻的道。所谓平常心是道,大抵就是这般,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在举手投足的自然中,照见生命的本真。世人总以为道在高远之处,在玄妙的思辨里,在惊心动魄的奇遇中。于是有人抛家舍业,遁入山林,试图在与世隔绝中寻找真理;有人皓首穷经,在故纸堆里钻营,妄想从文字般若中参透玄机;更有人求神拜佛,希求外在的加持,以为跳脱了凡俗的生活,就能触摸到道的衣角。可《金刚经》里的佛陀,偏不如此。他像个最普通的老者,认真对待每一餐饭,每一步路,每一次洗手洗脚。这份对日常的郑重,恰恰是道的显现——道不在别处,就在当下的一念一行里,在那颗不刻意、不执着、不分别的平常心之中。平常心,是不被外境扰动的澄明。佛陀乞食,“次第乞已”,不分贫富贵贱,不拣择斋饭丰俭。富人家的佳肴也好,穷人家的糙食也罢,在他眼中并无分别。这份“次第”里,藏着对众生平等的尊重,更藏着对自我欲望的超越。世人总在比较中煎熬:别人的房子更大,车子更好,职位更高,孩子更优秀……比较生贪嗔,贪嗔生烦恼,烦恼如乌云蔽日,哪里还看得见本心?而平常心,是知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把外在的得失荣辱当真,如同佛陀对待乞来的斋饭,吃时安心吃,吃完便放下,不恋栈,不抱怨,只在当下的境遇里,做该做的事。曾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道?”禅师答:“平常心是道。”又问:“还可趣向否?”答:“拟向即乖。”意思是,你想刻意去追求平常心,就已经偏离了它。就像佛陀洗足,不是为了表演“修行”给人看,只是脚脏了便洗,洗完便放下,没有多余的念头。若是想着“我在修行,我要表现得很有平常心”,那便成了造作,成了执着,与道背道而驰。生活中,有人标榜“佛系”,却在遇事时慌乱失措;有人自称“看淡一切”,却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这不是平常心,只是自欺欺人的伪装。真正的平常心,是如如不动的自然,是“行住坐卧皆是禅”,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没有那么多“应该”和“必须”,只是顺着本性生活。平常心,是对“空性”的体认。《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谓“无所住”,便是不执着于任何外相,包括对“修行”的执着,对“道”的执着。佛陀著衣持钵,不是为了彰显修行者的身份,只是为了乞食;敷座而坐,不是为了等待弟子问法,只是累了便休息。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没有预设的目的,没有刻意的“意义”,却在这种“无住”中,显露出道的自在。世人总在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这个“意义”,或焦虑,或奔波,或迷茫。可意义本就是人赋予的,如同给空中的月亮系上一根绳子,执着于这根绳子,反而看不见月亮的清辉。平常心,是接受“意义”的虚妄,在无意义中活出意义——就像佛陀,只是活着,认真地活着,不追问为什么活着,却活成了千万人追寻的意义。在这世间,最难得的不是经天纬地的才华,不是扭转乾坤的魄力,而是在喧嚣中守住一颗平常心。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贬谪黄州时,他在东坡开垦荒地,种稻种麦,自号“东坡居士”。别人看来是落魄,他却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份豁达,不是强装的洒脱,而是在泥泞中依然能欣赏雨景的平常心。他煮肉能写出《猪肉颂》,听雨能道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因为他不执着于境遇的好坏,只在当下的生活里,品味每一分滋味。这样的生命,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寻常日子里,活出了道的从容。反观当下,多少人被“成功学”裹挟,把日子过成了一场急行军,来不及欣赏沿途的风景,来不及感受内心的悸动,只为了抵达那个被定义的“终点”。可终点之后,又是新的起点,永无止境的追逐里,心早已疲惫不堪。这时候,不妨回头看看《金刚经》里的佛陀,看看他如何在吃饭、洗足这样的小事里,安住于当下。平常心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在进取中不焦虑,在得失中不慌乱;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入世中保持清醒,在繁华中守住本真。佛陀敷座而坐后,便开始说法,度化众生。他的说法,不是高高在上的训诫,而是从日常的体证中流露的智慧。因为他懂得,道不在玄妙的理论里,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就像一个人懂得吃饭是道,穿衣是道,行走坐卧皆是道,便不会再向外寻找,只在当下的每一刻里,用心体会。这份体会,不是刻意的观照,而是自然而然的觉察,如同呼吸一般,无需费力,却从未间断。所以说,平常心是道。它不是一句玄奥的口号,而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一种生命的觉醒。当我们能在晨起时认真洗漱,在饭时好好吃饭,在工作时专注投入,在睡前安心入眠,不被过去的遗憾牵绊,不被未来的忧虑困扰,只是活在当下这一刻,便是与道同在。就像佛陀那样,在最平凡的日常里,活出最不凡的智慧,因为他知道,道不远人,就在那颗不染尘埃的平常心之中。


 龙行天下风水论坛 » ≌≌佛学世界≌≌ » 为何说平常心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