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U{W@!h 2009年9月广东十大名墓之一肇庆北岭山廖氏祖坟从修,肇庆氏宗亲会会长邀请本人为他廖氏祖坟从修开线立向,根据肇庆廖氏族谱记载此山名叫壁上挂银灯又有人渴此山叫飞天马,当地人叫此山为早雾螺,以有八百几年历史。此穴坐壬向丙兼亥已,用丁亥丁巳分金。现此山出人五个省约三十万人。市省中央官员都有不少。 德明公廖之长子文通公,生于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6年)逝于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享年88岁。其妻苗氏老太恭人享年93岁。葬于肇庆北岭山宋公坑对上的半山腰,夫妻合墓,墓的两侧是文通公四个儿子的坟墓。这片墓地是半山上的一窝形地势边窝穴,面积约一亩多,左边有一山臂伸出如手掌窝形。前面明堂开阔,西江河如玉带环腰,羚羊峡口在甲方出水,是一风水宝地
P<xCg
@JD!.3
:?gk=JH:
_vE[TFy
\" =@uqar2
.TRp74
u@[JX1&3"n
{f%x8t$
a*@4W3;7
/{X2:g {
?)c9!hR
G?yG|5.pU
X9uYqvP\(
:+S~N)0j^
$k3l[@;hE
-f[95Z3}
M}F)
P&Y
u#34mg..
&uTK@ G+
Rwz (20n\^
Q(YQ$i"S 2Yd;#i) 肇庆廖氏历史文化
{{4Sgb ZNbb8v 作者 廖仲明 廖德文
Q pbzx/2h Wp$'#HhB wn{DY
v7B 悠久的肇庆历史
'St\$X *e-+~/9~ 肇庆,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200多年。历来是西江流域
6Yx/m L[:b\O/p, 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和军事重镇。
3/((7O[ < G:G/ 肇庆在古代属荆州,扬州的南部边陲。春秋战国时属百越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肇庆地属南海郡,公元前214年,肇庆始为南海郡四会县管辖。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今肇庆的封开县处设交州刺史治,管辖今两广、海南岛及越南。当时叫做广信。为“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后来的广东、广西两地名即源于广信之东和广信之西。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高要县,取西江“峡山高峻,峡水如腰”,“据高扼要”之意。公元281年,晋武帝置西江督护府于高要县,公元507年,高要升为郡,管辖7县,并设广州都督府于肇庆。统辖岭南13州长达82年。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隋朝设立了端州,管辖9县。公元1118年(宣和元年)由端王即位的宋朝皇帝赵佶亲笔题字,升格并命名端州为“肇庆府”。“肇”是开始之意,“庆”是吉祥喜庆之意。“肇庆”就是“开始带来吉祥喜庆”。从1564年起,明朝两广总督府驻肇庆,直至1746年止,长达182年。到清朝在省与府之间设道台,道台府多设在肇庆。
ob.=QQQs 7j L.\O 肇庆之地是北方皇朝的官员大多经江西省过梅岭,下珠玑巷,经浈江乘船到韶关,沿北江南下到三江(北江,西江,绥江)交会的三水县。因沿西江向西行水陆交通都方便,向东行却河网交错。兵马行动都要乘船,故此肇庆就成为两广的政治 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
7q _.@J 2l!* o7 肇庆北靠北岭山脉,南临西江河边,上游三公里有三榕峡,西江河如腰带一样环抱肇庆。下游三公里有羚羊峡紧锁出水口。风水得天独厚。肇庆市又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名城,有借得西湖水一环,迎來阳朔七堆山的七星岩风景区,鼎湖山庆云寺原生态旅游度假区。
|b:91l tqe8:\1yK 廖德明世系在宋朝时期的记录
FY;R0+N B mxBbg 肇庆廖氏的开基祖是廖德明公。德明公字子晦,生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德明公从学于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生于公元1130----1200年)之门。在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登进士,以宣教郎出宰福建莆田知县,后历任广西浔州知州,广东潮州通判,吏部左选正郎官,广东提刑,入侍中领左拾遣将军。权知枢密院事。宋宁宗开禧六年(公元1205年)德明公善政于民又平夷之功,宋宁宗赵扩册封德明公为武威王,王府就设在肇庆府的宋城内。德明公为官清正廉明,不避权贵,任人唯贤,深得朝野称颂。德明公被册封为武威王时已经67岁。且身壮力健,好一派文武全才。他儿孙满堂,德明公在75岁时已经五代同堂,洪福齐天。
APu cA dD8f`*"*= 德明公的武威王府,侧边有一条街叫塘基头路,王府两边为厅东路与厅西路。德明公祖辈都在福建定居,因此他在肇庆当武威王时,引领一群福建藉的人与他共事。这些随从人等,都居住在塘基头路的东侧。故此塘基头路东侧有一条街道就叫福建路。
09u@- onAC;<w 德明公娶妻龙氏,生两子,长子文通,次子文达。文通公发扬父亲的优良品德,文章学术一禀,在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4年,农历甲午年)乡试中举人,乙未年(公元1175年)京试登进士。宋孝宗赵昚考赐文通公为进士朝议大夫,官任广西贺州刺史,文通公在任时,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为宗旨,清正廉明,不谋私利。妥善处理政务,很得民心。文通公任满离职后,回到肇庆府的武威王府管理政务。
o@0p 7vs>PV 文通公娶妻苗氏,苗氏为武昌府江夏望族。授宋皇诰封恭人。她贤惠淑德,治家有方。生四子:长子信一,次子信二,三子信三,四子信四。
R k).D6 9AdA|/WV 信一生从定,从定生福坚。福坚在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乡试中举人,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登进士,任广州府东莞知县。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农历甲子年),福坚公任满回到肇庆府。适值当时廖刚向朝廷上奏:“罢和籴,买公田,设立官田所”。解决军饷供应的奏章得以宋理宗准奏。当堂拍板实施。故此肇庆府派出廖福坚,廖茂雄,廖福源,廖德清等人分别去高要莲塘乡,大湾乡,白诸乡,新桥乡,白土乡等处,设立官田所,并负责购官田,放租,收租等事项。
g>O
O '}lF o}K!p%5_ 信二生从实,从实生茂雄,茂雄生三子:兆熊,兆羆,兆龙。……
S+(-k0 Od:,r 信三生玑光,珠光。玑光生福源,福源生德清。……
N-Nq* P 6|\
^ 信四生正一,名高,名达。正一生元晦,元晦生三子:廖刚,廖柔,廖直。其中廖刚生四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
m2"~.iM8 n XOJ 族谱多编都记载,刚,柔,直三兄弟共生十七子,号称十七郎。但由于资料难寻,有待继续追寻。
^h@1t FF :|?nz$ 廖刚字用中,娶妻白氏,宋理宗赵昀在位四十年(公元1224----1264年)期间,廖刚官至御史中丞,在江西任职。
Os-sYaW H|0GRjC 廖柔字用济,娶妻泽氏,在福建任职。
AlRng&o~ IvyBK]{| 廖直字用楫,娶妻帅氏,他性格文静,抱珍怀奇,识时避世亦明哲保身之君子也,人以逸士称之。任职在广东南雄保昌驿站,为当时南北沟通,迎来送往。所以在南雄珠玑巷的廖氏文献中有一段内容:廖德明祖相传五世孙,在宋度宗赵禥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胡贵妃之变,廖直祖兄弟十七人乘桴逋逝,沿北江南下,分居广东顺德、南海、番禺、从化、新宁(现新兴县)、增城、新会、肇庆等地。
@eGJ_ J 2U;ImC1g 廖刚生四子:长子廖迟任均州知府(均州属湖北襄阳以西现谷城原是均州,在南宋古地图可查);次子廖过任广西梧州知府;三子廖遂任湛江化州知府;四子廖遽号翔龙,任肇庆府参赞大夫,德庆知县,广西提刑,官至吏部尚书。廖刚四子当官,全家族有“万石堂”之美誉。
S @'fmjA' &qP&=( $ 刚,柔,直三祖共生十七郎:一郎居东莞;二郎居新会;十四郎居博罗;十五郎居公武;十六郎讳克济字达基,号柔甫,生子廖成字廷相号朝议,居南海贺丰乡;十七郎居龙门县;其余定居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西等地,有待联谊,这些资料由南海贺丰廖氏宗亲提供。
u;qBW
uO k/ 9S ^B|Q&1 B@W`AD1^{ 程朱理学的门生 善政于民的典范
@ukIt l4sFT)}-J 德明公在福建莆田任知县时,一显贵之家侵占土地以扩充自家住宅,被德明公制止。有些同僚劝说他:“此家有强硬的后台,是某太守的亲戚,你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谁知德明公却说:“太守又怎么啦,太守就可以目无法纪?太守就可以随便侵占土地?太守作为父母官,更应该做老百胜的表率才是。”
JW4~Qwx u/BCl!` 在用人问题上,德明公一贯坚持任人唯贤,从不任人唯亲,他任广东提刑时,不少朝廷贵显给他写信,相托举荐自己的亲人。德明公信封都没有拆开就给退了回去。却向吏部举荐了一位有德有能的某主薄。后来德明公经过该县时,主薄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设宴款待,席间器具都是从富贵人家处借来的,甚为华丽,德明公为之大怒:“一个小小的主薄,怎么能如此奢侈?”后来就把推荐表要了回来。
}vbs6u n_/_Y>{M0 德明公在广州当广东提刑及入侍中领左拾遣将军时,由于他为人正义,又深受恩师朱熹的教导而得益菲浅,善政于民是他的一贯作风,所以深得民众与部属的称颂。广州当时建有一牌坊,名“惠爱坊”就是为宋儒廖德明立详载郡邑誌。广州有一地名叫将军东,将军西,就是由于德明公的左拾遣将军府在那里而得名。说明德明公在广州深受民众拥戴,才对将军府印象深刻,因而留存这种地方名称到现在。
AI&Bv T~rPpi& 德明公在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因善政于民又平夷之功,宁宗赵扩册封廖德明为武威王。王府就在肇庆府。所谓王府,一般人的思维印象是华贵的宫廷,但实际上是一般的府衙建筑,德明公不会贪求奢侈,浪费府费。王府后面有一口塘,这是一口清洁的泉水塘,是为了宋城守城官兵留存的战时水源。所以此地就有一条街叫塘基头路。兵营设在宋城东北角的地势较高处。
C&vUZa[p Q,mmHw.`J 肇庆府的宋城墙是在宋皇徽宗赵佶在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亲笔题字“肇庆府”并拨库银给肇庆府修筑宋城墙。这是徽宗赵佶违反宋太祖在统一南方时,为了制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再现,曾经下令拆毁了不少通都大邑的边远地区的城墙,填平护城河,并立为“祖宗之法”。赵佶要违反,当然没人敢制止了。但北宋在公元1127年被金灭亡,相隔只有9年,宋城墙的规模还没有现在这样雄伟。是廖德明被封为武威王之后,再把宋城墙扩建成现状的。
q^_PR| 3i'L5f67 德明公是理学大师朱熹的学生,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著有《文公语录》、《春秋会要》、《槎溪集》等书。在广西浔州府誌(即现在的桂平市,在宋、元、明、清时属浔州府治所在地)记录,德明公有七律诗一首:“荒烟漠漠双江上,往事悠悠古城孤。春到偏临青草渡,梦中独寄白鸥湖。”
p=65L
!Z'x h + 德明公生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逝于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享年98岁,其妻享年95岁,夫妻朝夕承欢,以华发奉养,其堂曰“世采堂”,朝士大夫赞扬之诗歌甚多,赵忠简对他说:“谓公之世采堂,诚人间美事。”
TYQ7jt0=.- 9_z u* 据廖文通公在肇庆北岭山上的墓碑(清朝乾隆三十四年重修)记载:子晦公与龙氏始祖母淑人,安厝于湖北武昌府江夏岭(土名为宋公坑、边窝穴),坐壬向丙兼亥巳之原爰勒之石,以垂悠久。
,5_Hen=PI Q~A25Jf. 肇庆人为了纪念德明公,在肇庆北岭山中一条山坑上,在宋理宗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建了座宋公庙,供奉德明公的塑像,故这条山坑也叫宋公坑。经过750年的风雨,已经破烂得只剩地台与地基及进庙参拜的石级小道。不过现在还可以在庙地平台上找到砌筑的砖石、门口石座、残断的方形石柱。该庙占地约200多平方米。如果我们若要追寻历史,开发旅游,完善肇庆宋城的历史文化,就必须要有重修宋公庙的必要。
2=TQU33# ni@N/Z?!pA 德明公之长子文通公,生于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6年)逝于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享年88岁。其妻苗氏老太恭人享年93岁。葬于肇庆北岭山宋公坑对上的半山腰,夫妻合墓,墓的两侧是文通公四个儿子的坟墓。这片墓地是半山上的一窝形地势,面积约一亩多,左边有一山臂伸出如手掌窝形。坐壬向丙兼亥巳,前面明堂开阔,西江河如玉带环腰,羚羊峡口在甲方出水,是一风水宝地。
n~g,qEI;<x X;I;CZ={ sacaL4[_< jz%%r Q( 难以抵挡的历史洪流
i0%S6vmaS 7aJLC! 蒙古人铁木真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年)在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帝国。蒙古帝国以骑兵优势,出征横扫欧亚大陆。
M@V.?;F}, C[ ehw 公元1229年蒙古第二代大汗窝阔台继任皇位,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蒙古军包围金朝汴京,派史臣同南宋商议夹攻金朝,许诺灭金后,将金朝占领的河南之地归还南宋。宋理宗和多数朝臣都认为是天赐良机,通使答应与蒙古夹攻金朝。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金哀宗由汴京逃往蔡州城,蒙宋联军攻入后,他在绝望中上吊自杀,金朝灭亡,可是蒙古的诺言并没有完全兑现。后来宋理宗又作了一次“端平入洛”的军事投机,最后以宋军的溃败而告终。
I'h6!N" 0P<bS?e<l 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淳祐十年,蒙哥即位后便积极准备灭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派兵远征四川、云南,对宋朝实行侧翼包围,使南宋失去四川这个大粮仓,宋朝廷三分之一的财政税收失缺,军饷供应很成问题。而东南地区的土地都集中在皇室、贵族、外戚、大官僚和统兵大员手中,这些人有权有势,素与赋税无缘。
'@ym-\, w7?&eF(w( 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二月,御史中丞廖刚向临安府催办军饷,浙西转运使吴势与临安知府刘良贵表示无法操办。廖刚只有写编奏章上朝廷,提议解决军饷的办法。
]iyJ>fC ESl-k2 奏章:“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
u2SnL$A7 SJRiMR_F~ 宋理宗当即下诏:设立官田所,实施“买公田之法”。办法是:按官品规定占田限额,从中抽出三分之一由官府买回,作为官田出租,以解军饷之需。
f<V#Yc(U} :1eJc2o 廖刚的奏章准奏后,全国各地照办。肇庆府当然切实执行。故此有肇庆府派出廖福坚、廖茂雄、廖福源、廖德清分别到高要莲塘、大湾、白诸、新桥、白土等地开设官田所,操办购田地,放租,收租等事项。当时是1264年,也是当了40年皇帝的理宗驾崩之年。
5m`@ 4%)zp \)=X=yn2 宋理宗驾崩之后,由贾似道操大权,立度宗赵禥继任皇位,度宗也是一个傀儡皇帝,在位十年(公元1264----1274年),酒色过度而亡。时年只有三十五岁。
yE(> R(^ a+TlZE>8 恭宗赵显登位(公元1274----1276年)时只是个四岁的孩童,是由谢太后垂帘听政,众官员上疏,请诛贾似道以正误国之罪。谢太后无奈,只好把贾似道降级流放去广东高州,流放途中被监押人员打死。德祐元年,元军攻破常州城,临安危在旦夕,谢太后求和不成。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请三宫(太皇太后,皇太后,少帝)转移海上避难。三人自己率兵背城一战。谢太后不同意,只得任由谢太后于1276年二月初五在临安皇城举行受降仪式。
s 9,?"\0Zm "-'w,g 誓不降元的大臣们又在当年五月初一拥立益王赵昰为皇帝,即宋端宗。张世杰用船队带着小皇帝漂泊了百余日,在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四月,小皇帝端宗无法承受颠簸无常的海上生涯,病死在广州湾的硇州岛(湛江港在宋朝时称广州湾)。陆秀夫又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陆秀夫提议奉主到新会崖门水道,入崖山扎营。他们到崖山后,派遣士率安葬了前小皇帝赵昰,并上谥号为端宗。
1Y"[Qs]"mU a3wTcp "r 期间,文天祥也到惠州接了母亲和弟弟,收集散兵游勇,由海丰县给崖山朝廷上表,自劾兵败江西的罪状。杨太妃不但没有怪罪他,还下诏加封文天祥为太子少保衔,封信国公。
^gwVh~j ]}_@!F) 因为小朝廷立稳了,南宋遗民遗官都大为活跃起来,各地起兵勤皇。肇庆府也派出兵马去崖山勤皇。有廖显公之子南英公在沙场上宁死不屈,廖刚之第四子廖遽,号翔龙公率军讨元大义殉国。
O3JN?25s Z^w}: { 翔龙公大义殉国后,肇庆廖氏宗亲把他安葬在现高明县(宋朝时属高要县管辖),并在高明县布练村建了间翔龙公祠以纪念翔龙公的爱国精神。
Rl7V~dUY Lzzf`jN] 由崖山大战到崖门海战,这场大战以南宋失败而告终。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跳海殉国;杨太后也投海死,南宋灭亡;张世杰率部分船队冲出重围,数日后因船遇风浪倾覆,张世杰也投海殉国。
S(^*DV ]OE{qXr{ 文天祥由海丰县领兵赶去崖山勤皇。走到五领坡被元兵包围,仑促巳无退路,文天祥吞毒不及被一元兵卡住,逼他吐出。文天祥成了俘虏,被押解到元朝京都。忽必烈多次命人劝他归降,许他高官厚禄。文天祥毫不领情,只求一死。写了一首正气歌《过零丁洋》。
8,BNs5 #HD$=ECcw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x: `]uOp sglYT!O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e5bRi0 ~N+bD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E-NuCP%|c <n iq*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
{%(_Z`vI ]wg+zOJu]+ 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南宋亡,忽必烈大汗为劝降文天祥,用了近四年时间都无效,才于1283年1月9日在元京都让文天祥从容就义。
7u"t4Or 2,c{Z$\kn 元朝兵马崖门一战胜利后,马上挥军到广东各州府穷追宋兵,肇庆府更不会例外。兵败消息传来肇庆府。人们都想到走为上策。原武威王府的廖氏兄弟叔伯以及公差人员都能逃则逃。一般都是逃入山区避难。据廖氏族史记载,现居高明县布练村的廖氏族人就逃入高要山区槽马村定居。现居住白土长塘村的廖氏族人的祖先与现居住在高明县西安镇开庄村的廖氏族人就曾经在当时逃到宋龙水云路乡定居过。当时云路乡山大林密,是避难的好地方。而且云路乡在中国近代抗日战争时期,高要县政府就迁入云路乡办公到抗战胜利才搬回肇庆办公。
#<X+)B6t U5;D'G 廖氏族人在云路乡逃难定居一段较长时间后,看到政局较稳定才敢迁移出外谋生。
HL;y5o? S{7*uK3$ 肇庆府在宋朝灭亡时,武威王府被放火烧掉,另外肇庆府的历史档案文件也被元兵烧了,所以要追寻肇庆府宋朝的历史只能向民间留存的资料中追寻。但是由于宋亡到现在已经有730年,就算有留存下来的都可能是手抄本,真正原版已经如凤毛麟角珍贵。
4#$~gTc@ qm-G=EX 宋元在广东新会崖门海口两岸陆战到崖门海口海战,宋朝打败,宋朝终结。肇庆武威王府的后裔各奔东西。走近一点的,也就是没有离开高要县的(宋朝时,高要县包括现在的高明县,三水县),那就是在十五年前(公元1264年)肇庆府派出去设立官田所的人:廖福坚一家,廖茂雄一家,廖德清一家,廖仲和一家……..。他们原是管理肇庆府的官田的,在各地与佃农及当地村民相处十五年,因而还是有交情的。而且他们的手上还有官田的地契,村民一般不会知道什么是官田私田,总之我耕你的田就交我的租。当时元朝的政府对肇庆这些属于边远的州府的管理不会很严紧。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缘由。官田变成私田可以说顺理成章。因此连廖氏自家的后裔也只知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家族的遗产。历史上家族的人都称这些田叫“征赏田”,是几百人,甚至千几人的大家族每人都有份享受。这就叫“分征赏”。如果你家族中不会有败家仔,这些田就一直拥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后收归国有。
+1j@n.)ft [-)N}rL> 没有离开高要县的武威王后裔,每年都在清明节到肇庆北岭山宋公坑扫墓,所以对祖宗墓碑上的族谱是清楚的。但是墓碑上没有写廖德明公的父亲是谁。只有写出廖德明之子廖文通公是湖北武昌府江夏县人。
(Yz EsY `B+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