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授武功将军”韦如陵之一 ?~;8Y=O
AQ>8] `e`
发布: 2010-12-22 17:18 | 作者: 陈弢弘 | 来源: 钦州日报 ="$9
<wt
1?6;Oc^
一 c teUKK.|)
韦如陵(1823-1885),字嵩山,壮族,生于广东钦州小董板美村(即今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板美村),卒于广西宣化城(今广西南宁市)。其生性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长成后集文武于一身。他与人为善,勤于戎事,鞠躬尽粹,颇有建树,是晚清粤西壮族中的一位有文韬武略的杰出人才。 RE72%w(oM
板美,距小董、那蒙分别约20里。此地时属广东钦州,初叫什么地名,已经无从考究了。 p#~Dq(Q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韦叶五的壮族汉子从广西邕宁来到这里,歇足休憩,放眼四顾,觉得此处背靠青山,前有溪涧涓流,山丘如案似台,两边山梁如椅之扶手,是难得的阳宅之地。于是迁居,名曰“板美”,壮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村庄。200余年过去,独苗发蔸,人脉犹如瓜瓞连绵,济济200余口;而财脉总像冬天村前的溪涧,涓细无声。人间很难两全其美,还是既来之则安之吧!韦叶五的后人们仍然是无怨无悔,安其居,乐其业。连苗接裔,继世续代。 b`@aiXN)+
日月如梭,时轮不觉转到清朝。到嘉庆年间,韦叶五一支已衍生16代。道光三年(1823),岁次癸未,一天子夜,仅能温饱的板美村民韦廷新家传出“弄璋之喜”。呱呱落地的婴儿,柔软的躯体发出耀眼的红光。母奇而抚之,叫廷新来看,而廷新却视而不见。春去秋来,三仆六坐,褪婴提孩,乖巧伶俐,人见人爱。母窃喜,辄与人言:此儿长大不会是俗人,韦家可能要出一个做官的人了。 F0O/SI(cA
此儿属“如”字辈,其父廷新以为,生于山村的人,命中却缺土,名里该用象征“土”的字去补。什么字合适?廷新肚里也是灌了半瓢墨水的,他想起《诗经·小雅·天保》中的“如冈如陵”。陵者,大土山也,做人能像一座大土山那样顶天立地,也算人中之杰了。于是,为儿取名“如陵”。 [,Io!O
如陵稍长,无师自通,族中父老粗识文墨的都乐于指教,乳牙未蜕,《三字经》已经朗朗上口了。年青时,如陵在村里受人指教读书,沉醉诗书常常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其家不富,又身居僻壤,如龙困鱼池、凤囚鸟笼。好在吉人自有天相,苍天也不会绝吉人之路。那时,小董、那蒙都有私立书院,许多为人之师者,心持有教无类、愿得英才而育之的理念。闻如陵资质俊俏若此,乐以门生之谊纳以授教。所以,家境不十分富裕的韦如陵能有机会在小董书院和那蒙竹山陈家祠堂的流芳书院留下了足迹和身影。 )>]~ Y
其时,若国家无事,如陵克苦攻读,或许继乡贤冯敏昌(1747-1806)之后蟾宫折桂。然而,正当如陵英年奋发之时(1840),外敌入侵,鸦片战争爆发。埋头书斋的如陵心绪烦乱,无心向往仕途。眼虽在看书,而心却沉于探究轩辕的阵法,学习许商的算法,练习猿女的剑术,决定修武报国了。 VFZ_Vw
到了他的第二个本命年(1847),师友认为,韦如陵被义理薰陶已经达到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对兵法的领悟已经暗合岳飞的妙谛。但他并不沾沾自喜,而是千方百计想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于是,韦如陵离开家乡去到广西宣化(1913年改称南宁)。 }4!R2c
那时,广西省府治桂林,清廷设置的巡抚、提督、布政、提学、提法、劝业、巡警的驻所都设在那里。宣化是宣化县治和南宁府所在地,也是左江道、左江镇中左右营、南宁城守营驻地。实际上,宣化已经发展成为广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道光年间,广西各地反清会党日炽,清廷十分焦虑,已再次起用林则徐为钦差前来广西主理清剿,未料病逝途中。为绥靖一方,左江镇中左右营正招兵买马、网罗人才围剿反清会党,很多有抱负的人都到宣化来谋事。果然,韦如陵在左江镇中营找到了一份差事。 pV>M,f
韦如陵有文化,又会带勇,很快当了小头目。不久,广西境内的永福县发生匪乱,他奉命带勇围剿,并把匪首抓获,得到上司的赏识。之后,地方有乱,都派他带队去平靖。他先后到临桂、灵川、全州、灌阳、兴安、义宁、浔州、柳府、罗城、融县,所到之处,都有值得可记的战功。因此,他先后提升为把总(清代武官末级)、千总、守备(清于都司之次置守备,为五品武职)。“后贼寇龙州,随其同邑、提督冯公子材剿之,功成,以守备尽先补用。镇安、太平二府相继告警,仍随冯公往剿,寇穷窜越南,追之越南。凯旋,迭迁都司游击。”(1)后来贼寇犯扰龙州城,他有幸跟随同乡、时任广西提督的冯子材将军前去清剿。功成,他被补用守备。未几,镇安、太平两地相继传来贼患的警报,他又随冯公前往清剿。贼寇被打得魂飞魄散,往越南逃窜,他们追击到越南,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因而他接连升官,官至都司游击(游击是清代绿营兵制,清于游击之次置都司,为四品武职)。这两次靖乱,他与冯公配合得很默契,冯公对他言听计从,使年长5岁且身经百战的同乡冯子材常常叹息相识恨晚,视如陵为子房、孔明。从此,韦如陵与冯子材结下了胜于袍泽之谊的不解之缘。 !z
!R)6
韦如陵出身贫寒又生于乱世,历史为他提供了一块英雄的用武之地。身处乱世,许多人愤世嫉俗却又玩世不恭,因而成为千夫所指、遗臭万年的乱世者。而韦如陵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不一样,他身处乱世,穷习文教,又修武卫,因而成为一个宏济时艰、叠奏肤功的拯乱者。 R).?lnS
乱世是人为的,拯乱也是人为的。有乱世的英雄,就有拯乱的英雄。韦如陵当属后者,堪称“拯乱英雄”。因为“天(皇帝)心厌乱”,而韦如陵又不遗余力为朝廷拯乱,就其所处的时代而言,他是忠君的,又是爱国的。而曾几何时有人反诘:拯乱腐败清朝之世者何功之有?如果以这样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就是殊心之论了。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