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
原创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释迦牟尼佛出家日
二月初八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
先看这一段。这一段大家都很熟悉,谈这位太子出家之相。分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出家的原因;第二,显现出家的行仪;第三,出家之后苦行六年的艰苦卓绝的修行过程。
来看第一个,这位太子为什么要出家?在一般人看来他是贵为太子,富有天下,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一切众生在得到这个位子已经够满足了,为什么他要出家呢?这里面就有一种生命的终极的拷问了。这位太子是深刻地感知到了一切众生,包括自己,所不可避免的衰老、疾病、死亡,是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而毅然决然地走向出家修道的道路。就是要怎么解决生老病死问题,怎么帮助一切众生解决生老病死问题。这是这个太子终极的出家的原因,也是一切生命当中永恒存在的,必须要破解的一个生命的难题。
在各种经典中记载,这位太子在宫中无忧无虑的“色味之间”。世间就是女色、美味,“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享受五欲最好的地方就是王宫,但这位太子却不感兴趣,这就是很奇特的现象。净居天人也在陪伴着,隐形护佑他。净居天人也怕他在富贵荣华五欲里面迷惑,常常会提醒他。有时候宫中的这些婇女奏各种世俗的音乐,发出的声音竟然是说法的声音,讲述五欲的无常等等。
这位太子有一次就对父王说,他要出去散散心。净饭王也随时都在关注着他的儿子。这已经是——十七岁纳妻——到了十九岁的时候,这里就开始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机。这里“见老病死”,就有故事了。
这位太子第一次出城门的时候,是从东门出去的。因为迦毗罗卫城外有四个非常好的花园,堪比忉利天的花园,树木郁郁葱葱,泉水、景观。净饭王常常想到阿私陀仙人的预言,说这位太子最终是要出家的,这是净饭王最不想看到的,他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作转轮圣王的。所以他要想方设法,让他的儿子不要看到世间上任何不好的东西,不要有任何诱发他修道的情境。所以这位太子要出城,整个道路都是很多士兵清扫,香花、幢幡全都庄严起来的。但是,他不知道有净居天人在暗中起作用。
当太子坐着华丽的马车出门的时候,出城门不远,净居天就变化成一个老人——头发雪白、驼背、拄着拐杖、气喘吁吁,那种衰老之相,太子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就问随从的人:“此为何人?”随从人也得回答,他说:“这是老人。”太子说:“何谓为老?”什么叫老?因为他从小养尊处优,没有接触这些。随从说:“这个人也是曾经年轻过,从婴儿、少年、青年,但是日月的更替,以后到了中年、老年,形态就变了,身体就衰微了,坐和起来都很困难了,走路脚力也不行了,就得拄拐杖了,生命的日子也没有多少光景了,这些就叫衰老。”太子又问:“就是这个人能衰老,还是其他人都会衰老?”随从说:“一切人都会衰老。”太子一听,游玩花园的兴趣没有了。叫回车,回去。郁闷、忧思:一切人都会衰老,我也会衰老。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再想散心的时候是从南门出来。净饭王看到儿子忧闷不乐地回来,问怎么回事,说碰到一个老人。净饭王问:“怎么会有老人呢?怎么你们放松管理呢?怎么让衰老的人进来了?”过段时间,到南门,净饭王又下令,沿途严加管制,不能让任何不愉快、不吉祥的事情出现。从南门过去的时候,净居天又变化成一个病人。这个病人,那就是瘦骨嶙峋,气喘吁吁,面黄无力,走路走不动,要两个人搀扶。这个情形一看,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病人。”“什么叫病?”随从说:“病就是由于有嗜欲,有饮食无度,身体四大不调,渐渐地转变为病。这一病就是各种肢节、五脏六腑都很痛苦,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虽然有这个身体,但是生活不能自理,要靠他人来照料,才能坐起来行走,这叫病。”这个太子说:“是就他这个人病,还是一切人都病呢?”——唯此人病,一切人皆然吗?随从说:“一切人都会生病。”于是这位太子又没有兴趣了,回车,回去。这是第二次。
净饭王又看到自己的儿子郁闷不乐地回来,又更急了。到了第三次,他就派了一个能言善辩的婆罗门,叫优陀夷,让他给太子做朋友,来劝勉他,诱导他享受人间的五欲,跟他做朋友。
到了第三次,这次游玩的时候是从西门走。这次净饭王就高度警觉,做好各种管制,等等这些。净居天这时候就有善巧方便,说这次再示现让所有人看见,其他的随从可能要被净饭王惩罚了。所以为了避免这个,净居天就善巧方便,变化的这个死人只让太子和优陀夷看到,其他人看不到。一个死人,有四个人举着棺材,有各种香花散布在尸体上,家属在那里号哭、送葬。这个情境显现出来了。太子问:“此为何物?大家为什么要号哭送之?”这个话问了三遍,优陀夷不回答——故意装作没看见,不回答。但是,不是他想不回答就不回答,净居天以天力逼他回答,优陀夷就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死人!”太子:“何谓为死?”什么叫死?优陀夷说:“死就是风刀解体,神识离开了,于是这个身体没有知觉了。这个人在世间上贪著五欲,爱惜所有的钱财,辛苦经营的一切,就知道聚财,不知道死亡、无常的到来。一旦撒手,什么财物,跟他都没有关系了。所以死了之后就像草木,家亲眷属的恩情、好恶,也跟他没有关系了,死是人生最悲哀的事情。”太子听了,这次震撼性更大:“是只有这个人会死吗?其他人会死吗?”优陀夷说:“一切世间人都会死亡,这里没有贫贱富贵的差异,没有一个人能够免脱的。”
这位太子闻到这个,那就是毛骨悚然。他是以微小的声音对优陀夷说:“世间还有这样的死苦。我们在这个世间对于这个死苦还能放逸吗?还能不知道怖畏吗?”所以马上叫驭者回车,又准备回宫。但是驭者没有看到这种情形,优陀夷觉得这次再不能回去了,回去不好交代了,就坚持要到那个花园里面去。太子也随顺大家。到了那个花园,已经做好了盛大的准备,各种婇女、歌舞、音乐、享乐,都准备得很充分。但太子对这一切已经是没有任何兴趣了,找到一棵大树下,在那里端坐思惟。优陀夷赶紧在那里跟他讲,五欲多么可爱,多么甜蜜,自古以来很多帝王都是先享受了五欲,然后再出家的,你也应该这样。太子说:“那些享受五欲最后才出家的国王们,现在到哪去了?都在轮转,都在三恶道啊!”所以最后太子很坚定地说:“我就是畏惧老、病、生死之苦,才对于这些五欲不去贪恋执著”。这是“见老病死”,东门、南门、西门。
见老病死,怎么解决?这就是第四次——出北门。在花园里面,这位太子在思惟世间的衰老、疾病、死亡这些苦难怎么解决的问题。净居天就变化成一个比丘的样子,披着袈裟,手上托着钵,执着锡杖,很安详地视地而行,走到了太子面前。太子很惊奇:“汝是何人?”回答是:“我是比丘。”太子问:“何为比丘?”回答:“能破烦恼结贼,不再受轮回后有,识心达本源,是为比丘。世间都是无常危脆,我所修学的是无漏的圣道,不执著色声香味触法,永到无为解脱的彼岸。”说完这个,就现神通力,腾虚而去。这位太子见到了比丘的行仪,又听说了出家的功德,内心充满欢喜:善哉善哉!天上人间唯有这条道路最殊胜,我决定修学是道。就在第四次,他的生命做出了一个决断:出家作比丘,修出离之道。这是觉悟世间的一切的无常之后,生起的一个坚定的道心。所以他就开始思惟出家的方便因缘,怎么能够出家?
我们现在出家都有个说法,一定要父母同意才能出家,那这位太子是不是经过了净饭王的同意呢?实际上,我们在表面上看,好像这位太子是强行出家,他的父王是不同意的。其实是有一个细节,表明父子之间有一个约定,这位太子是满足了父王的约定才出家的。这个约定是怎么来的?它的背景是这样的。悉达多太子到了十九岁——当然现在记载这位太子什么年龄出家的,有几种说法,有说十九岁的,有说二十九岁的等等,这是众生依他的业识所现不同,这里也不要去说谁对谁错,我们就按照十九岁这个来说。
这位太子是二月初八出家的,到了十九岁,这位太子思惟是出家的时间到了。他正式向净饭王提出出家:“唯愿听我出家学道。”净饭王一听,这种打击,这种痛苦,那是掉眼泪,不允许。那位太子很恳切,就对父王说:“您不让我出家,除非能满足我四个愿望。”净饭王:“哪四个愿望?”“第一,不衰老;第二,无疾病;第三,不死;第四,永不分离。假使父王能够满足我这四个愿望,我就不再提出家的事。”净饭王一听,这满足不了,古往今来哪有不老、不病、不死的呢?这个没办法满足。满足不了,他就要走坚定出家的道路。
但是,这条路怎么能够走得通?当时,迦毗罗卫的很多婆罗门的相师就来王宫告诉净饭王,说这个太子已经十九岁了,如果过七天之后他不出家的话,自然就能感得转轮圣王位;转轮圣王有七宝,自然就会到来。这些婆罗门的相师就恭喜释迦族兴旺发达。净饭王听了这个很欢喜。这七天,高度重视、注意!四个城门加紧警卫,每个门口,一千个士兵防卫。城门的锁关得铁紧,如果要开那个锁,声音能够传到四十里,就是不让他出去。警戒,就是这七天高度的警戒。
高度警戒之后,这位净饭王知道太子很强的出家的心,也要安慰一下。他就到太子住的地方,说:“我也知道你不好乐住在世间,但是你是我的独子,如果你能给我生一个儿子,然后出家修道,我可以同意。”说了这话。太子就回答:“善哉!如敕。”善哉如敕,如你的敕令。因为耶输陀罗日夜如影随形,跟随着太子,搞得耶输陀罗都很惭愧。当下太子用左手指耶输陀罗的腹部,当时耶输陀罗身体有感觉了,知道自己怀孕了。净饭王听太子说“善哉如敕”,也很高兴,心生欢喜,因为他就断定:你在七日之内不可能有儿子的信息吧?过了七天,转轮圣王的位子自然而至,你就再也没有出家的机会了。他是这么想的。这就等于一个约定——父王已经说了,只要给我解决继承人的问题,我可以让你出家。这位太子就已经给他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了。
在我们凡夫来看,一个怀孕,难道手一指就有怀孕的事情吗?这就是生命的不可思议。不要用我们凡夫,非得要夫妇之道。不由父母合会而生育,在经典当中多有表述。罗睺罗也许就是变化而生,也许就是他们多生多劫的曾经的本愿所致。从《法华经》来看,罗睺罗不仅是释迦佛的长子,乃至于贤劫千佛他都会作长子的。生命的诞生,胎卵湿化,现在的技术,克隆就是无性繁殖。现在科技也能做到无性繁殖。前二十年不是有克隆羊吗?既然有克隆羊,那克隆人又有什么样的技术上的问题呢?于是你想,这位太子手一指,耶输陀罗就觉得怀孕了,不会有太大的奇怪了。
出家,那就是二月初八了,这位太子思惟父王的愿已经满了,出家的时候到了,就放光。净居天、四天王天都接到这个信息,纷纷过来。城门把守得很严密,那天人都有办法。天人他就有办法让这所有的人熟睡、睡眠,就像孙悟空抓把毫毛,念个什么咒,瞌睡虫来了,一撒,大家都睡觉了。就指令车匿牵马,车匿不敢牵马,但是天力所致,他又不知不觉地牵马。车匿就放声大哭,他想用哭声来告诉宫人,太子要出城了。但是哭也没用,这些人都听不到了。诸天捧着白马四足,忉利天王释提洹因执着宝盖,是从北门出去的,北门自然地打开。自然没有声音,就从北门出去。天人帮忙,那个马跑得很快,似乎是凌虚而出。到天亮的时候已经走了三由旬,就三由旬,如果按小由旬也是一百二十里,有的经本讲一下子就离开迦毗罗卫城八百里。诸天把太子出家的事办完了,忽然不现。
这桩事情给我们一切众生的生命的这种启迪是非常深邃的。我们知道,这位太子出家的原因是来自老病死,那表明佛教的存在就针对一切众生生命当中最本源的那个问题来建立的。为什么佛教在印度产生之后,能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就在于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有这个问题,所以他才会深深地去信解这个宗教。所以经典不断地说,如果众生没有衰老,没有疾病,没有死亡的话,佛教就不会产生,佛教也没有产生的价值。就是由于我等众生有衰老,有疾病,有死亡,佛教存在的价值才彰显出来。这位太子是示现这样的一种缘起,一切世间法都是生灭法,都是苦空无常的,都是梦幻泡影的。这位太子用他的出家,表明世间的一切都是可以否定的。所以他现出家的行仪,弃国捐王。他可以拥有一个庞大的国土,他可以有种种的财富,一切的财富都是满足欲望的;他可以有转轮圣王的位子、地位。这些与修道了脱生老病死这个价值相比,帝王的位子是不能比拟的,不能跟道比拟的,他就提供了一种生命的新的价值坐标。
而且是“入山学道”。一切菩萨示现作佛,八相成道,他一定要出家。出家到哪去?入山,寂静处,阿兰若,去完成一个自利的过程,入山学道。所以并不是说,是不是又可以享受五欲作帝王,又可以作精神领袖,作法王?双肩挑,不是很好吗?但这个是双肩挑不了的,要成佛就一定要入山学道,不能在皇宫里面。皇宫是五欲享乐的地方,是政治、经济角逐的地方,那是世间法的极致。
“服乘白马”,这位太子身上的衣服都是珍宝的,很华贵;骑乘那种白马,犍陟——是马中之王。这位太子出去三由旬,就到了苦行林,第一站,停下来了。停下来,做什么事情呢?就是告诉车匿,让他止步:“你可以回去了。”车匿是一个忠诚的仆人,对太子忠心耿耿,他很不想看见这位太子出家,哭哭啼啼,说:“我不肯,我怎么能放弃太子在深山,荆棘丛林,野兽出没的地方,让我回去呢?我一定要陪伴太子。”但是太子不同意:“我是要入山学道,不需要陪伴。你把马牵回去。”把头上的宝冠,就是各种珍宝的冠拿下来,说:“这个交给父王,致敬父王。”车匿说:“父王如果知道你出家,那会悲痛死啊!”“一切世间都是无常的,我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苦难才出家的。”这一切的一切,这位悉达多太子是为了众生故,出家。
把宝冠给他的父王,身上的璎珞脱下来,让他交给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再把其他的身上的其他庄严具脱下来,让他交给耶输陀罗。这是他生命当中最关爱、最接近的三个人,让他们不要担忧自己。他也是下定决心,如果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永远不会回王宫的。任何的国王出家,不可能中途再回去享受五欲的,表达他坚定的意志。“遣之令还”,让车匿带着这些回国。车匿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办法,流着眼泪,依依不舍,看着这位太子向深山老林走去!看不到背影的时候,才一步一痛苦地回到迦毗罗卫城。
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须发。
这是显现出家的行仪,要现出家相。现出家相,先是须发,“剃除须发”,这个情节是在车匿还没有走的时候,就用七宝的宝剑——就是那把剑是用七宝镶嵌的,把头发剃下来。剃除须发,表明断烦恼以及一切的障碍。把须发一剃下来,往空中一抛,忉利天王接到了这个头发,到天上去建塔。
“舍珍妙衣”。再一看,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高贵的七宝的衣服,这跟修道也不相应。这都有净居天在暗中帮忙,他要什么,马上净居天会配合得很默契。净居天就变化成一个猎人,身披袈裟,太子一看:“你身上穿的这个袈裟,坏色衣,这是诸佛的标志,是修道的法服,你一个打猎的人怎么穿这种衣服?”这个猎人说:“我们穿这个袈裟,野兽就对我们很接近,我们容易捕杀它。”因为功德衣,修道的标志,诸佛的标志,慈悲的象征,所以那些凶猛的野兽看到披袈裟都不会去伤害他,那一些鹿、兔子看到袈裟都会主动接近、亲近。这个猎人正好得利益了,是这样来披袈裟。
太子说:“披袈裟是修道时用,你来造恶业,这可不好。这样吧,我们来交换一下,我把我身上的衣服来跟你贸易你身上的衣服。”这个猎师也很高兴,同意了。太子身上的衣服价值连城,这个买卖那是占大便宜了。那就交换,这样这位太子就披上了修道的袈裟。这就是“而著法服”——身上披着修道的袈裟,这也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为的法式。